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社会学
:36.00元
作者:孙中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10166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情,这门人生的必修课,很多人的学分却是不及格
爱情,不仅是个人议题,更是社会议题
台湾大学孙中兴教授,带你学会谈情说爱
阅读本书可能只需要一周的时间,其中的内容却会让你受益终生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本“撩汉把妹”指南,比起铺天盖地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幸福”之类的秘笈,来自台湾的孙中兴教授简直老实得乏善可陈。说来说去,他的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说起来,这不过是常识吧。然而,惟其是常识,才显出可贵之处。因为这份常识,已被我们遗忘太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为高企的房价而焦虑不堪,有人甚至戏谑地说,这是个“一房一妻”的时代。似乎有了房子、车子,就有了爱情。相亲节目中,女嘉宾公然喊出“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口号。
这又是个迷惘的时代:剩女、出柜、约炮……种种过去未曾出现或未曾公开出现的社会现象,因为更多的自由浮现于社会的浅表。过去只有婚姻才能提供的资源,譬如经济的保障、性需求的满足、生育的要求等,在今天都不是必须在婚姻中才能获得的了。那么,两将走向何方?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或许是这个喧嚣时代的一方小小的清凉剂:在这个无数人怀疑爱情,甚至对之嗤之以鼻的时代,孙老师操着软糯的台湾腔,慢悠悠地带领我们“谈情说爱”。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年磨一剑。孙中兴老师自1996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孙中兴老师不断打磨、扩充课程,面对新的社会现象,融入更新的理论。*终形成了这门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以生动的例子为指导,直击社会现实的有趣课程。我们这本书,正是脱胎于“爱情社会学”课程。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书中的内容,既可以扩展至无穷大,又可以浓缩至无穷小。大到囊括了全世界各地的爱情理论,旁征博引,给这本书*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到可以应对“爱情变得平淡时应当怎么办”这样的常见困惑。
这是一本温和的书:孙中兴教授在书中*常告诉大家的,就是没关系。有人问,失恋了怎样能够不难过?孙教授告诉我们,没关系啊,失恋了就是会难过。因为你的自我在恋爱中得到扩充,失恋就又把那扩充的部分摘除了,自然会痛苦。然而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脆弱、痛苦。
这是一本犀利的书:身为男性的孙教授,却发出了女权主义的宣言:为什么家务就应该女性来做?如果女性不做家务就不算女人,那么,男性不赚钱是否就不算男人了?为什么两性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一本打破常规思维的书:针对“我会永远爱你”的誓言,孙老师告诉我们,严格说来,所有的情感都是有期限的,都会结束,即使不结束于分手、离婚、外遇,也会结束于死亡。所以,在*情投意合的时候,不妨开始建立分手的剧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分手了,我们要怎样的分手?如果有一方因意外死亡了,该怎么处理身后事?孙教授告诉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启爱情、维系爱情,更要学会有尊严地结束爱情。这关系到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孙中兴教授所心心念念的,正是每个人的成长为更好的独立自我。用他的话说: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
这本书所倡导的,归根结底依然是这个常识,真正的爱情,就是这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固然令人敬佩,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在分析了诸多宏大叙事和结构性困境之后,作者并没有让读者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泥潭。相反,在接近尾声的几章中,笔锋一转,开始探讨个体在既定框架内寻找意义和实践“微小反抗”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出的那个关于“重塑亲密关系边界”的设想,它听起来既不天真,也不过于理想化,而是在承认现实约束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实践的、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它教会我,理解社会结构不应是为了被结构所困,而是为了更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的行动路径。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一种知识上的充实,更有一种精神上的被赋权感,仿佛我的世界观被温柔而坚定地推向了一个更广阔、更具弹性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深蓝色调,配上那种烫金的、仿佛老电影海报一样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这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堆砌,但拿到手之后发现,它的纸张质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阅读经典作品的仪式感。内页的排版也很讲究,留白处理得当,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结构,发现它似乎在尝试用一种非常宏大且清晰的框架来梳理人类情感的社会学基础,光是章节标题就充满了悬念和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每一页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从外到内,都透露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绝非市面上那些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读物可比拟。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和它精致的外表一样令人愉悦和满足。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效率的人,时间成本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花大篇幅铺垫背景,而是很快就切入主题,仿佛直接把我拉到了某个关键的社会观察点上。在讨论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制度演变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片段,但这些引证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被巧妙地编织进论证脉络中,成为推动观点前进的动力。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展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有严谨的学术批判精神,又不失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温柔体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之中,时不时被指引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角落,那里藏着理解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钥匙。这种高效且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我常常觉得,社会学书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处理那些“无形”的社会力量,比如规范、期望和禁忌。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我尤其关注其中的一个论述分支,它探讨的是当代个体如何在“自我优化”的社会压力下,重新建构和展示自己的“理想伴侣形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批评,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形象建构背后的经济基础和权力运作机制。他用了一种非常具有画面感的笔法,描述了现代人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进行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情感展示秀”。读到这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想立刻放下书本,去观察身边人互动的冲动。它让我对那些看似随意的日常互动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理解了背后更深层的社会脚本在如何发挥作用。这种强大的“现实揭示”能力,是判断一本社会学著作是否优秀的试金石,而这本书无疑通过了考验。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某种非常特定的社会现象,那种关于群体认同如何在虚拟空间中重塑个体边界的议题。这本书的导读部分,虽然我还没深入核心章节,但仅凭作者对“连接性”和“疏离感”这两个现代悖论的开篇论述,就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它没有直接使用那些陈词滥调的社会学术语去吓唬读者,反而像一位老练的谈话者,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例子,比如线上社群的快速崛起与衰落,来切入探讨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那些冰冷的社会结构理论与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和群体互动中的真实体验。尤其是他对“符号交换价值”在非物质领域应用的初步探讨,真是振聋发聩,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于“喜欢”和“爱”的定义。我本来还想找几篇相关的期刊论文来佐证我的思考,但现在看来,这本书本身似乎就是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