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紅軍長徵在四川 | 作者 |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
| 定價 | 98.00元 | 齣版社 | 四川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20100048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四川是紅軍長徵走過的路程*長、停留時間*久(曆時兩年的紅軍長徵,在四川經曆的時間達一年零八個月)、重大事件發生*多的地方。該書原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今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撰、1986年齣版,其通過翔實的資料、嚴謹的研究,記述瞭紅軍長徵在四川發生的諸多重大事件。原書齣版三十年過去瞭,長徵研究又有瞭許多新發現和新成果,此修訂再版,嚴格按照中央兩個曆史決議和有關精神,較為完整準確地反映瞭紅軍長徵在四川的重大曆史事件,對於宣傳和弘揚長徵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 |
| 作者簡介 | |
|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係研究四川地方黨史的專門機構。 |
| 目錄 | |
| 1986年版序楊汝岱 1 1986年版前言3 章 紅軍長徵前的四川1 節 四川的自然概貌和社會經濟狀況3 第二節 四川軍閥的統治5 第三節 紅四方麵軍和川陝根據地的大發展8 第四節 紅二、六軍團轉戰湘鄂川黔 配閤中央紅軍長徵10 第五節 四川地下組織的鬥爭為紅軍轉戰四川奠定瞭基礎13 第二章 四渡赤水 轉戰川南17 節 逼上長徵路 遵義轉摺點19 第二節 在川黔邊的兵力部署23 第三節 一渡赤水 擬過長江25 第四節 二渡赤水 桐遵大捷32 第五節三渡赤水 調敵入川37 第六節 四渡赤水 重返黔北39 第三章 巧渡金沙江 圍攻會理城47 節 佯攻貴陽調齣滇軍 紅軍占渡口奪渡船49 第二節 晝夜操飛舟 巧渡金沙江54 第三節 的圖謀55 第四節 會理會議和會理攻城戰57 第五節 北進德昌 劉伯承運用統戰策略62 第六節 紅九軍團渡金沙江 抵禮州與主力會閤64 第七節 劉元璋縱火殘民 再西昌人民血債68 第四章 彝海結盟過涼山73 節 齣敵不意走冕寜 聲聲迎紅軍75 第二節 冕寜縣革命委員會和抗捐軍的成立78 第三節 彝海邊歃血為盟 紅軍順利通過彝區79 第四節 解救“人質” 越西彝民投紅軍82 第五章 強渡大渡河 飛奪濾定橋87 節 嚮大渡河疾進89 第二節 佯攻大樹堡90 第三節 強渡大渡河91 第四節 飛奪濾定橋96 第五節 從濾定橋到夾金山101 第六章 紅四方麵軍策應中央紅軍入川111 節 強渡嘉陵江 執行川陝甘計劃113 第二節 齣擊川甘邊 鏖戰鬍宗南121 第三節 中壩江油之戰 重創鄧锡侯部125 第四節 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128 第七章 穿越北川河榖進抵岷江上遊131 節粉碎國民黨軍新的圍攻部署133 第二節 攻占土門要隘 西進岷江上遊138 第三節 占懋功抵夾金山 迎接紅一方麵軍143 第八章 懋功會師 確定北上方針147 節 達維相逢 懋功同慶149 第二節 懋功會師後的戰略形勢151 第三節 中央政治局兩河口會議153 第四節 鬆潘戰役161 第九章 紅一、四方麵軍共同北上173 節 中央政治局蘆花會議、沙窩會議175 第二節 中央政治局毛兒蓋會議185 第三節 左、右兩路軍過草地188 第四節 包座殲鬍敵 打開北上門193 第十章 紅一方麵軍主力離川北上 紅四方麵軍大舉南下203 節 紅一方麵軍主力離川北上205 第二節 阿壩會議和張國燾另立“中央”216 第三節 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223 第四節 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峽)大(邑)戰役230 第十一章 紅四方麵軍轉戰康北253 節 黨中央的召喚255 第二節 國民黨在康區部署對紅軍的圍堵266 第三節 紅四方麵軍執行《康道爐戰役計劃》269 第四節 嚮甘(孜)瞻(化)進軍274 第五節 紅四方麵軍準備北上279 第十二章 紅二、六軍團入川289 節 紅二、六軍團北上和紅四方麵軍的接應291 第二節 紅二、六軍團北進甘孜299 第三節 甘孜會師和紅二方麵軍的組建307 第十三章 紅二、四方麵軍攜手北上313 節 “北齣陝甘”方針的確定與執行315 第二節 紅二、四方麵軍共同北上321 第三節 北齣陝甘 三軍會師327 第十四章 紅軍長徵在四川的地方工作341 節 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遊擊區343 第二節 建立地方組織347 第三節 建立各級地方革命政權349 第四節 組建地方武裝和群眾組織352 第五節 保衛赤區分田地355 第十五章 紅軍長徵在四川的民族宗教工作363 節 紅軍長徵入川初期的民族政策365 第二節 紅軍長徵在四川後期的民族宗教工作373 第三節 紅軍在藏區建立的革命武裝與黨團組織387 第四節 紅軍在藏、羌地區實施的土地政策391 第五節 西北聯邦394 第十六章 紅軍長徵在四川的宣傳教育和後勤工作399 節 宣傳工作401 第二節 文化教育工作411 第三節 後勤工作421 第十七章 四川地下組織和各族人民對紅軍長徵的支援431 節 四川地下組織配閤紅軍長徵433 第二節 各族人民對紅軍長徵的支援438 第十八章 紅軍長徵在四川播下的革命火種449 節 紅軍撤離後派對四川人民進行血腥451 第二節 四川人民堅持鬥爭457 第三節 紅軍長徵對四川各族人民的深遠影響470 結束語475 附 錄481 一、四川人民對紅軍長徵勝利貢獻統計錶482 二、紅軍長徵在四川的戰鬥序列490 三、紅軍長徵在四川部分團以上乾部烈士英名錄499 四、紅軍長徵在四川時敵軍戰鬥序列504 1986年版後記508 修訂再版後記510 |
| 編輯推薦 | |
| 紅軍長徵的壯舉,至今已曆八十個年頭。《紅軍長徵在四川》*次齣版,至今也已有三十年之久。八十年來,多少迴憶文章,多少研究資料,基本上是對紅軍長徵精神的研讀與頌揚。當然,免不瞭會有一點雜音。尤其是近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活躍,隨著網絡交流帶來的信息激蕩,一股暗流也悄然甚至公然湧動,其主要錶現是傳播道聽途說,甚至編造謊言,貶低長徵壯舉,抹殺長徵精神。掃除陰霾,澄清事實,學界有責任,學者有責任。《紅軍長徵在四川》修訂再版,此其時矣!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通常不太喜歡讀這種嚴肅的曆史題材,總覺得會很沉悶,但這本《紅軍長徵在四川》卻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敘事視角非常“立體”,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隻聚焦於領袖人物的決策過程。恰恰相反,這本書花瞭大量的筆墨去描繪那些“配角”——挑夫、女衛生員、通信員乃至被俘後又被釋放的國民黨士兵的側麵。正是這些邊緣角色的命運交織,纔真正勾勒齣瞭長徵的“全景圖”。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章,它詳細描述瞭後勤補給綫的脆弱性,以及普通士兵在麵對“掉隊”抉擇時的內心掙紮。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塑傢,他用冷靜的觀察和富有同理心的筆觸,將這些血肉之軀的掙紮和堅持,雕刻得栩栩如生。整本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曆史記錄,而是在和一群鮮活的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對“犧牲”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不是一個抽象的詞匯,而是由無數個具體的人的痛苦、勇氣和希望堆砌而成的。
評分這部作品,初捧在手,便覺沉甸甸的,仿佛曆史的重量壓在掌心。裝幀設計頗具匠心,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和深沉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它並非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張力和留白。讀到那些關於行軍艱辛的描寫時,那種深入骨髓的寒冷和飢餓感幾乎要穿透紙麵。作者似乎並未刻意渲染悲壯,而是用極為剋製的筆觸,描繪瞭無數普通紅軍戰士在極端環境下展現齣的驚人韌性。比如,對於物資匱乏時期的生活細節描摹,那種用野菜、草根充飢的場景,被刻畫得極其真實,沒有矯飾,卻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這種對細節的精準捕捉,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那段“飛奪濾定橋”前的艱難跋涉。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於不同地域風土人情的穿插描寫,讓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不再是單調的軍事行動,而是與廣袤而復雜的中國大地深度融閤的生命史詩。整本書讀下來,收獲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更是一種對“信仰”二字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時間”和“空間”的精妙處理。長徵無疑是一場漫長的時間跨度,但作者卻擅長利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慢鏡頭”來放大某個瞬間的重要性。比如,某一次夜間的緊急集閤,光綫、聲音、人物的焦灼錶情,都被細膩地捕捉下來,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緊張的氛圍中。而空間上,四川的尺度感在作者筆下被無限拉伸和壓縮。時而是在陡峭的山脊上,視野開闊到令人窒息的廣袤,時而又是在狹窄的峽榖中,每一步都充滿瞭壓迫感。這種空間感的營造,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體驗。我幾乎可以聞到山中潮濕的泥土味和火藥味混雜在一起的味道。而且,作者的引證資料非常紮實,時不時齣現的那些曆史文獻的片段或者當時的報紙標題,像是一塊塊有力的錨點,將飄忽不依的情感拉迴到瞭堅實的史實基礎之上。這種嚴謹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既有學術價值,又極具可讀性。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擔心這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畢竟“長徵”這個主題已經被太多人書寫過。然而,這本書的視角卻非常新穎,它沒有過多聚焦於宏大的戰略部署,而是巧妙地將鏡頭對準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和“瞬間的抉擇”。作者對地形地貌的描述,簡直是一流的地理文學。四川復雜多變的山脈、河流,不再是簡單的背景闆,而是成瞭決定生死的關鍵因素。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少數民族地區互動的部分,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考證和還原那些敏感而復雜的民族關係。那種既有衝突又有理解的微妙平衡,被處理得相當成熟,避免瞭臉譜化的簡單敘事。讀到某個橋段,描述一位戰士如何用僅剩的一點口糧去換取當地村民的一瓢熱水,那種人性的光輝在至暗時刻迸發齣的溫暖,讓我幾乎落淚。這不僅僅是關於紅軍的故事,更是關於人性如何在極端考驗下得以升華的故事。全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老派的莊重感,但內核卻極富生命力,讀起來酣暢淋灕,毫不拖泥帶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值得稱贊,它采用瞭一種古典與現代相結閤的字體選擇,使得閱讀過程極為舒適,即便是在長時間閱讀後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過程中,成功地處理瞭“宏大敘事”與“個人情感”之間的平衡。當描述到一場重要的戰役或決策時,文字是精準而有力的;而當轉入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時,筆觸又變得極其細膩和溫柔。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對長徵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援助”情有獨鍾,比如講述瞭某位地主或鄉紳在關鍵時刻提供的幫助,這讓整個曆史圖景顯得更加復雜和真實,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對立麵。這種多層次的挖掘,讓這本書擺脫瞭刻闆的說教意味,變成瞭一部充滿人性光輝的史詩。它讓人在曆史的厚重感中,看到希望的微光,感受到人類在絕境中展現齣的不屈意誌和相互扶持的偉大力量。看完後,閤上書本,留下的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經過洗禮後的清醒和對生命力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