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简 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精)
定价:488.00元
作者:(英)简·奥斯丁,译者:孙致礼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020122660
字数:1766千字
页码:22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简·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收录了简·奥斯丁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包括:《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
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两百年的时间检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交口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
美国**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曾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内容提要
《简·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内容如下: 《傲慢与偏见》的初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原名《初次印象》,十几年后,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28日出版。这部小说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对他有偏见的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受欢迎的一部。奥斯丁曾自称:《傲慢与偏见》是她“宠爱的孩子”。 《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行列。 2《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的部小说,其初稿是1796年写成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后改写成《理智与情感》,则是1797年11月的事。此后十余年,《理智与情感》变得无声无息,直至1811年3月,奥斯丁才在书信中透露:她在伦敦看该书的校样。该书于当年10月30日出版。 小说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不良风气,以及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女主人公埃莉诺既重感情又有理智,代表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爱玛》于1814年1月21日开始动笔,1815年3月29日完稿,1815年底或1816年初出版。跟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爱玛》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只是故事发展并不那么曲折多磨,既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与奥斯丁其他几部小说中没钱没势的女主角不同,爱玛是一位有钱有势的绅士的女儿,有点自命不凡,喜欢随心所欲,自己打定主意终身不嫁,却热衷于乱点鸳鸯谱。在闹出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之后,爱玛自己却坠入了情网。 不少评论家之所以把《爱玛》视为奥斯丁成熟的作品,除了小说在描写世态人情方面所具有的深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心理描写。作者借助心理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在当时的创作界尚不多见。难怪弗吉尼亚·沃尔夫感叹说:奥斯丁若是多活20年,她就会被视为詹姆斯和普鲁斯特的先驱! 《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创作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据推测应在1814年5月底面世。 与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情节更为复杂,突发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揭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两部作品的笔调和氛围却大不相同。《傲慢与偏见》既轻快又明畅,《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显得比较凝重,带有更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但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女作家。 奥斯丁于1798年开始写作《诺桑觉寺》初稿,1799年完成后,便将其搁置了几年。1803年,又修订了一遍,并取名为《苏珊》,于当年春天以10英镑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伦敦出版人,但不知什么原因,该书一直没有出版。1816年,其兄亨利·奥斯丁买回《苏珊》旧稿,让奥斯丁重新修订。1817年12月底,《诺桑觉寺》与《劝导》合集出版。 故事讲述的是,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随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往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座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并因此闹出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谗言,冷酷地对凯瑟琳下了逐客令。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结为伉俪。 同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诺桑觉寺》也是一部充满幽默情趣的喜剧作品,人物一个个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对话鲜明生动,富有个性,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难怪评论家常拿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劝导》于1815年8月8日开始动笔,1816年7月18日完成初稿,8月6日定稿。该书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斯舰长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劝导》的意义并不限于它那动人的爱情描写,也不限于它那关于爱情与谨慎的道义说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比较深远的社会意义,它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艺术手法来看,《劝导》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是以结构严谨、笔法细腻著称,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感到余味无穷。
目录
《理智与情感》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傲慢与偏见》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曼斯菲尔德庄园》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爱玛》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诺桑觉寺》
译序
**卷
第二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劝导》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方面,孙致礼先生的译文功力确实令人赞叹,那种信达雅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奥斯丁笔下那种特有的机锋和略带讽刺的幽默感,在中文语境里被流畅而准确地传达了出来,丝毫没有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顺畅,情感的微妙变化,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克制,都通过文字的精妙组合得以立体呈现。我尤其注意到,在处理那些冗长但又充满智慧的对话时,译者保持了原著的韵律感,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这套书的排版也值得称道,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这对于精读经典来说至关重要,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真正的关怀。
评分坦白说,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初读这些作品可能会觉得情节推进略显缓慢,人物的情感表达也相当克制,与当下的快节奏叙事风格大相径庭。但这恰恰是这套书的魅力所在——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隐藏在礼貌用语之下的暗流涌动。它教会我们,真正深刻的情感往往不需要歇斯底里的呐喊,只需一个眼神、一次欲言又止的停顿,便能震撼人心。这套文集就像是一剂清醒剂,在充斥着即时满足感的今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沉淀,最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耐心去等待和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的一种温柔而有力的反思。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复古的欧式花纹和柔和的色调搭配在一起,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光滑细腻,翻页的时候有一种庄重而愉悦的感觉。我尤其喜欢插图的选取,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现代插画,而是很贴合时代背景的精美蚀刻画风格,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马车悠悠、舞会翩翩的摄政时期。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敬畏和期待。这不仅仅是几本书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可以世代传承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那些细微的烫金工艺处理,在灯光下流转出的微光,更添了几分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细细品味这份匠心独运。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文集”这种形式抱持着一丝疑虑,总觉得内容会不会过于庞杂而不够聚焦。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系统地阅读后,才发现这种汇集反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纵览视角。通过阅读同一位大师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我能清晰地捕捉到她思想的演变脉络,感受到她对社会观察的视角是如何逐渐深化和成熟的。这套书让我得以跳脱出单一作品的局限,去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立体的“奥斯丁世界观”。这种整体性的阅读体验,远比零散地阅读单本小说更为震撼,它揭示了隐藏在每一段爱情故事背后的,是对阶级、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让人在合上书卷时,仍需回味良久。
评分购买这套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个特定时代生活细节的好奇。奥斯丁的文字,虽然聚焦于闺阁之事和乡村社交,但她描绘的场景之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贵族生活的时间之窗。从他们如何安排一日的作息,到舞会上必须遵循的礼仪,再到对财富和继承权的斤斤计较,无不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壁炉里燃烧的木柴味,听到客厅里茶具碰撞的清脆声响。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阅读不再是单纯获取信息,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考古,它满足了我对那个优雅、但也充满束缚的时代的全部浪漫想象与求知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