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精) (英)简·奥斯丁,译者:孙致礼

简 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精) (英)简·奥斯丁,译者:孙致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致礼 著
图书标签:
  • 简·奥斯丁
  • 经典文学
  • 英国文学
  • 小说集
  • 人文社科
  • 文学
  • 名著
  • 孙致礼译
  • 插图本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22660
商品编码:2980008388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简 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精)

定价:488.00元

作者:(英)简·奥斯丁,译者:孙致礼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020122660

字数:1766千字

页码:22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简·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收录了简·奥斯丁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包括:《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
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两百年的时间检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交口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
美国**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曾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内容提要


《简·奥斯丁文集(共6册插图珍藏版)》内容如下: 《傲慢与偏见》的初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原名《初次印象》,十几年后,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28日出版。这部小说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对他有偏见的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受欢迎的一部。奥斯丁曾自称:《傲慢与偏见》是她“宠爱的孩子”。 《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行列。 2《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的部小说,其初稿是1796年写成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后改写成《理智与情感》,则是1797年11月的事。此后十余年,《理智与情感》变得无声无息,直至1811年3月,奥斯丁才在书信中透露:她在伦敦看该书的校样。该书于当年10月30日出版。 小说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不良风气,以及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女主人公埃莉诺既重感情又有理智,代表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爱玛》于1814年1月21日开始动笔,1815年3月29日完稿,1815年底或1816年初出版。跟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爱玛》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只是故事发展并不那么曲折多磨,既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与奥斯丁其他几部小说中没钱没势的女主角不同,爱玛是一位有钱有势的绅士的女儿,有点自命不凡,喜欢随心所欲,自己打定主意终身不嫁,却热衷于乱点鸳鸯谱。在闹出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之后,爱玛自己却坠入了情网。 不少评论家之所以把《爱玛》视为奥斯丁成熟的作品,除了小说在描写世态人情方面所具有的深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心理描写。作者借助心理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在当时的创作界尚不多见。难怪弗吉尼亚·沃尔夫感叹说:奥斯丁若是多活20年,她就会被视为詹姆斯和普鲁斯特的先驱! 《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创作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据推测应在1814年5月底面世。 与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情节更为复杂,突发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揭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两部作品的笔调和氛围却大不相同。《傲慢与偏见》既轻快又明畅,《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显得比较凝重,带有更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但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女作家。 奥斯丁于1798年开始写作《诺桑觉寺》初稿,1799年完成后,便将其搁置了几年。1803年,又修订了一遍,并取名为《苏珊》,于当年春天以10英镑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伦敦出版人,但不知什么原因,该书一直没有出版。1816年,其兄亨利·奥斯丁买回《苏珊》旧稿,让奥斯丁重新修订。1817年12月底,《诺桑觉寺》与《劝导》合集出版。 故事讲述的是,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随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往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座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并因此闹出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谗言,冷酷地对凯瑟琳下了逐客令。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结为伉俪。 同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诺桑觉寺》也是一部充满幽默情趣的喜剧作品,人物一个个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对话鲜明生动,富有个性,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难怪评论家常拿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劝导》于1815年8月8日开始动笔,1816年7月18日完成初稿,8月6日定稿。该书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斯舰长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劝导》的意义并不限于它那动人的爱情描写,也不限于它那关于爱情与谨慎的道义说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比较深远的社会意义,它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艺术手法来看,《劝导》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是以结构严谨、笔法细腻著称,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感到余味无穷。

目录


《理智与情感》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傲慢与偏见》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曼斯菲尔德庄园》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爱玛》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诺桑觉寺》
译序
**卷
第二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劝导》
译序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导读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穿越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迷宫:六部不朽杰作,描绘真挚情感与社会百态 本套文集精选了英国文学巨匠简·奥斯丁六部最为人称道的经典之作,以插图珍藏版的精美呈现,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画卷,以及其中复杂而动人的爱情纠葛。这些故事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它们不仅是爱情的赞歌,更是对人性、社会习俗以及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 《劝导》(Persuasion) 《劝导》是奥斯丁晚期作品中情感最为成熟、也最具抒情色彩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一位温婉而聪慧的年轻女子,年轻时因听从家人的劝告,放弃了她深爱却贫穷的船长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斯。多年后,温特沃斯船长功成名就,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安妮心中那份未曾熄灭的爱火,以及对错过的遗憾,在重逢的时刻被再次点燃。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安妮内心的煎熬与成长。她不再是那个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少女,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与弗雷德里克船长的重逢,充满了隐忍的试探与试探性的言语,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次擦肩而过的瞬间,都承载着两人未曾忘却的情感。奥斯丁笔下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激情,而是细水长流的默契与理解。 除了爱情主线,《劝导》也生动刻画了埃利奥特家族的虚荣与衰败。以父亲沃尔特爵士为首的一家人,沉迷于虚名浮利,不惜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代价。这与安妮的内在品质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她在世俗眼光中坚持真情的可贵。小说通过对人物对话、内心独白以及社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婚姻观念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安妮最终能否获得幸福,取决于她能否冲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并赢得她所爱之人的真正理解与尊重。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诺桑觉寺》是奥斯丁早期作品中充满戏谑与反讽意味的一部。主人公凯瑟琳·莫兰,一位对哥特小说有着狂热爱好的天真少女,怀揣着对浪漫爱情和神秘情节的憧憬,来到了巴斯。她在这里遇到了迷人的亨利·逖尔尼,以及他神秘而迷人的妹妹伊莎贝拉。 凯瑟琳将她在小说中读到的情节,未经思考地套用在现实生活中,对诺桑觉寺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她将现实中的一切都解读为阴谋、秘密和危险,从而闹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奥斯丁巧妙地借凯瑟琳的视角,展现了虚构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讽刺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小说通过凯瑟琳在巴斯社交圈中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的青年男女如何通过舞会、宴会等场合互相认识、试探和交往。亨利·逖尔尼以其智慧、幽默和洞察力,成为了凯瑟琳现实世界的引路人。他既欣赏凯瑟琳的纯真,也适时地点拨她,引导她认识到浪漫幻想与真实人生的区别。 《诺桑觉寺》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虚伪、势利和欺骗。凯瑟琳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逐渐学会了辨别真伪,看清人心,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这部小说提醒我们,在追寻理想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目光审视现实。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作品中视角最为独特、思想最为深刻的一部。主人公范妮·普莱斯,一个贫穷的远房侄女,被送到富裕的姑姑家寄养。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生存着,承受着来自姑姑、姑父以及表兄妹的冷遇和轻视。 范妮的性格内敛、善良、正直,她拥有着一颗纯洁的心和坚定的原则。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她目睹了表兄姐们沉迷于享乐、追逐虚荣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她的表妹玛丽亚和朱莉娅,以及她们与前来拜访的克劳福德兄妹之间的情感纠葛。克劳福德兄妹以其魅力和风度,在庄园中掀起了一阵波澜,但也暴露了他们追求刺激、缺乏责任感的本质。 与她的表兄埃德蒙·伯特伦不同,范妮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她看到了克劳福德兄妹的虚伪,也对埃德蒙在金钱和情感上的摇摆不定感到担忧。奥斯丁借范妮的视角,探讨了关于财富、地位、道德以及婚姻的真正价值。范妮最终能否获得幸福,取决于她能否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及埃德蒙能否看清真相,做出正确的选择。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也是一部关于精神救赎的史诗。范妮在逆境中磨砺了意志,在观察中增长了智慧,最终赢得了尊重和爱情。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品德的影响,以及在诱惑面前保持内心纯洁的重要性。 《爱玛》(Emma) 《爱玛》是奥斯丁笔下最具魅力、也最“任性”的女主人公之一——爱玛·伍德豪斯的故事。爱玛是一位美丽、富有、聪明且备受宠爱的年轻女子,她生活在哈里顿,坚信自己是极佳的“媒人”,热衷于为身边的人牵线搭桥。然而,她的每一次“成功”的撮合,往往都伴随着意想不到的误会和混乱。 爱玛最大的乐趣便是操办别人的婚事,她自认为能够洞察一切,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盲点。她试图撮合她的家庭女教师泰勒小姐与寡言少语的韦斯顿先生,并为此沾沾自喜。然而,她对年轻的哈丽特·史密斯的“改造”和“安排”,却为自己以及他人埋下了情感的隐患。 她对温文尔雅的艾尔顿先生的错误判断,以及对温柔善良的奈特利先生的种种误解,构成了小说最主要的冲突。奈特利先生是爱玛唯一真正敬佩和信任的人,他既是爱玛的朋友,也是她心灵的导师。他一次次地纠正爱玛的错误,提醒她认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和鲁莽。 《爱玛》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展现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骄傲与成熟。爱玛从一个热衷于操纵他人情感的“小女王”,逐渐学会了反思、道歉和成长。她最终认识到,真正的爱情不能靠算计和操控,而在于真诚的付出和理解。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妙的情节设计,成为了奥斯丁作品中的又一杰作。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理智与情感》是奥斯丁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完整长篇小说,标志着她文学才华的初步显现。故事围绕着德斯伯罗·达什伍德家族的三姐妹——埃莉诺、玛丽安和玛格丽特展开。在父亲去世后,由于财产继承问题,三姐妹被迫离开她们心爱的家园“诺兰”庄园,搬到德文郡一个简陋的 cottage 中生活。 大姐埃莉诺,性格沉稳、理性,她肩负着照顾妹妹们的重任,并默默承受着她与爱德华·费勒斯之间的感情波折。然而,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爱德华的贫困以及他与另一位女子的婚约,成为了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埃莉诺的“理智”让她学会了隐忍和压抑自己的情感,以维护家族的体面和妹妹们的幸福。 二姐玛丽安,性格热情、浪漫,她崇尚“情感”,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她迅速地爱上了风度翩翩的约翰·威洛比,却未曾料到这竟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威洛比的虚伪和自私,让玛丽安尝到了爱情幻灭的痛苦。 小说通过埃莉诺的“理智”与玛丽安的“情感”之间的鲜明对比,探讨了人生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严格规范,以及她们在婚姻和情感面前所面临的困境。奥斯丁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压力下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她们最终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无疑是简·奥斯丁最著名、也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故事以班内特家的五位小姐为中心,展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图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一位聪明、独立、富有洞察力的年轻女子,因为她的“傲慢”和“偏见”,对傲慢自大的达西先生产生了深深的反感。 达西先生,一位拥有巨额财富的贵族,起初也因为伊丽莎白较低的社会地位和家境而心存鄙夷,他的“傲慢”使他显得冷漠而难以接近。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伊丽莎白逐渐发现达西先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冷酷无情,而达西先生也渐渐被伊丽莎白独特的个性和智慧所吸引。 小说通过这对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知、相爱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傲慢”与“偏见”如何成为阻碍真挚情感的巨大鸿沟。伊丽莎白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逐渐认识到自己对达西先生的误解,而达西先生也通过反思,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开始真诚地追求伊丽莎白。 除了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主线,《傲慢与偏见》还描绘了班内特家其他姐妹的爱情故事,以及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从虚荣势利的柯林斯先生,到玩世不恭的韦翰,再到热情却有些糊涂的简·班内特,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生动而真实的社会画卷。奥斯丁以其精妙的对话、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幽默的讽刺,展现了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自主意识,以及真爱如何能够超越社会阶层和个人成见。 这六部作品,如同六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英国文学的宝库之中。它们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爱情的真挚描绘,以及对社会百态的生动展现,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本套文集以精美的插图和考究的译本呈现,旨在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孙致礼先生的译文功力确实令人赞叹,那种信达雅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奥斯丁笔下那种特有的机锋和略带讽刺的幽默感,在中文语境里被流畅而准确地传达了出来,丝毫没有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顺畅,情感的微妙变化,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克制,都通过文字的精妙组合得以立体呈现。我尤其注意到,在处理那些冗长但又充满智慧的对话时,译者保持了原著的韵律感,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这套书的排版也值得称道,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这对于精读经典来说至关重要,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真正的关怀。

评分

坦白说,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初读这些作品可能会觉得情节推进略显缓慢,人物的情感表达也相当克制,与当下的快节奏叙事风格大相径庭。但这恰恰是这套书的魅力所在——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隐藏在礼貌用语之下的暗流涌动。它教会我们,真正深刻的情感往往不需要歇斯底里的呐喊,只需一个眼神、一次欲言又止的停顿,便能震撼人心。这套文集就像是一剂清醒剂,在充斥着即时满足感的今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沉淀,最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耐心去等待和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的一种温柔而有力的反思。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复古的欧式花纹和柔和的色调搭配在一起,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光滑细腻,翻页的时候有一种庄重而愉悦的感觉。我尤其喜欢插图的选取,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现代插画,而是很贴合时代背景的精美蚀刻画风格,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马车悠悠、舞会翩翩的摄政时期。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敬畏和期待。这不仅仅是几本书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可以世代传承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那些细微的烫金工艺处理,在灯光下流转出的微光,更添了几分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细细品味这份匠心独运。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文集”这种形式抱持着一丝疑虑,总觉得内容会不会过于庞杂而不够聚焦。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系统地阅读后,才发现这种汇集反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纵览视角。通过阅读同一位大师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我能清晰地捕捉到她思想的演变脉络,感受到她对社会观察的视角是如何逐渐深化和成熟的。这套书让我得以跳脱出单一作品的局限,去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立体的“奥斯丁世界观”。这种整体性的阅读体验,远比零散地阅读单本小说更为震撼,它揭示了隐藏在每一段爱情故事背后的,是对阶级、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让人在合上书卷时,仍需回味良久。

评分

购买这套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个特定时代生活细节的好奇。奥斯丁的文字,虽然聚焦于闺阁之事和乡村社交,但她描绘的场景之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贵族生活的时间之窗。从他们如何安排一日的作息,到舞会上必须遵循的礼仪,再到对财富和继承权的斤斤计较,无不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壁炉里燃烧的木柴味,听到客厅里茶具碰撞的清脆声响。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阅读不再是单纯获取信息,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考古,它满足了我对那个优雅、但也充满束缚的时代的全部浪漫想象与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