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思考與爭鳴: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邊走邊思/中國武術文化叢書
定價:38.00元
作者:王崗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1939
字數:
頁碼:22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思考與爭鳴: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邊走邊思/中國武術文化叢書》是按年編為內容分類的。全書共分十篇,是作者從2004年到2010年以來的對中國武術思考所集結的著作。其中前7篇是作者作為《武術科學》雜誌主編時,所撰寫的期刊捲首語;第八篇是作者近年來給《中華武術》所撰寫的專題性短文和捲首語;第九篇則是集中瞭作者為WMA央視賽事所寫的評論性文章;後一篇,則是與《搏擊》雜誌記者,易功夫網記者的對話訪談。主要內容則是緊緊圍繞當下中國武術發展的問題所展開的力量思考。
目錄
章 思考在公元201O年
一、“中國製造”“中國形象”與中國武術
二、中國武術當自強
三、中國武術應盡快轉變發展方式
四、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文化宣官
五、習武是一種修行
六、中國武術是一門教化之學
第二章 思考在公元8009年
一、武術發展需要武術人自覺走進傳統
二、武術創新應從傳統文化談起
三、中國武術創造力的思考
四、中國武術獨特的修煉方式:心法
五、中國武術發展,必須關注它的文化主體性
六、中國武術傳播的目的:文化
七、曆史地理學意義下的武術研究
八、WMA的文化意義
九、對WMA競賽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十、對中國武術屬性問題的再思考
十一、中國武術發展應具備“文化大國”的氣度
十二、中國武術與泰拳之爭的文化隱喻
第三章 思考在公元2008年
一、中國武術發展:應該追求中國身份和中國麵貌
二、傳統文化:維係中國武術發展的文化根脈
三、禮: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核
四、中國武術從休閑到逍遙
五、中國武術發展的文化路徑一一從文化話語權談起
六、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大武術”認同觀
七、迴歸傳統,更需要認清傳統
八、輝煌與落寞之間的文化情結
九、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剋運動
十、中國武術的當代研究不能“顧此失彼”
十一、中國武術發展呼喚偶像
十二、傳統武術必須走進和融入消費社會
第四章 思考在公元2007年
一、發現“原點”,追溯“原點”
二、中國武術:一種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文化
三、文化自新:中國武術發展的必然
四、不戰:中國武術與兵學謀略思想共同的理想境界
五、中國武術:技術與謀略的統一體
六、同源與殊途:武術與舞蹈的文化之路
七、時空之間
八、中華武術:一個被忽視的活態文化傳統
九、中國武術的靈魂:思想文化
十、對學校武術教育問題的思考
十一、對“技擊是武術本質特徵”的另類思考
十二、關注拳種:實現文化教育與精神的發掘
第五章 思考在公元8006年
一、武術科學研究的曆史、文化、社會學新視點
二、走大武術競賽模式
三、中國武術發展與代價
四、甄彆與考證:武術史研究的史料運用
五、宏觀與微觀:武術史研究的兩條途徑
六、武術史應該是世界的武術史
七、中國武術的傳統迴歸
八、從“武技”到“中國武術”
九、發展武術與維護民族文化權利
十、中國武術發展:嚮前看,嚮後看
十一、中國武術發展呼喚理性
十二、關注傳統武術傳承的主體:人
第六章 思考在公元8005年
一、中國武術是一種文化
二、從“武術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說起
三、武術.和諧.社會
四、美的中國武術
五、中國武術與農耕文明
六、保護,是中國武術發展的正途嗎
七、中國武術人口素質談
八、傳統武術的繼承應從“短”字入手
九、武術運動的發展:遠離現代西方競技體育的程式
十、中國武術: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新語境
十一、中國武術發展中的曆史轉摺
十二、頓悟的傳統武術
第七章 思考在公元8004年
一、讓我們一起同行
二、呼喚建立武術運動的評論機製
三、關注:學校武術“誰來教、教什麼、怎麼教”
四、中國武術走嚮奧運的方略:保留與割捨
五、中國武術的文化力量
六、感悟是傳統武學追求的高境界
第八章 思考在《中華武術》
一、換一種視角認識武術
二、“武林大會”告訴你什麼
三、看傳統武術
四、找迴中國武術的文化話語權
五、中國武流星閃過的光亮一一李小龍帶給我們什麼
六、中國武術,離奧運有多遠
七、高校武術狀況調查
八、武術發展需要傳媒支持,傳播武術需要大眾支持
九、對處在“拐點”中的中國武術發展思考
十、競技武術套路發展需要武術人眼光嚮下
十一、武術的發展走進瞭“大空間”時代
十二、中國武術與跆拳道
十三、競技武術套路發展需要“偶像”
十四、中國武術絕不該以“擊倒”“KO”對手為評價標準
十五、中國武術發展的腳步越走越堅實
十六、中國武術研究院應該對中國武術發展有作為
第九章 思考在WMA的元年
一、WMA:中國武術職業聯賽的使命
二、個性化,是WMA的生命綫
三、關於WMA競技技法選擇的思考
四、WMA從文化和技術中尋找“搭手”的意義
五、看WMA的文化意義踐行“武德至上”原則
六、WMA與其他格鬥類項目的不同在哪裏
七、WMA應該精彩,但還需要時間
八、WMA:中國真正的體育賽事起航
第十章 思考在西次與記者的偶遇
一、關於武術“原點”問題的思考與對話
二、對中國武術是一種“修行”的對話
三、思考:中國武術市場開發之我見
作者介紹
王崗,男,1965年齣生,山西臨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讀於上海體育學院,師從武術教育傢邱丕相先生,獲得博士學位。
2005年人纔引進入蘇州大學體育學院工作。
2008年被評聘為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閤作導師。
2010年7月,獲得蘇州大學“東吳學者”稱號。
2014年10月,《中國武術文化要義)一書,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
2015年,1月入職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任教,被聘為“東湖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颱作導師。
2017年被評聘為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傢社科重點項目2項。主持完成國傢體育總局項目3項。
文摘
《思考與爭鳴: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邊走邊思/中國武術文化叢書》:
一、武術發展需要武術人自覺走進傳統
今天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序幕已經拉開,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身為武術人,如何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堅定民族文化立場,確立民族文化自信,並在此基礎上繼承、創新、發展中國武術,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武術的發展要追求“王者氣象”。
中國文化之所以具有王者氣象、王者風範,其顯著的特徵:其一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始終對自己的文化具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力,其二是在自己文化的發展、成形和確立的過程中對其他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自信錶現在深信中國的文化傳統不會被外來文化同化、吞沒;包容錶現在不排斥外來的有益文化。曆史上,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之後,其統治者都用仰視的形態看待中原文化。我們今天發展中國武術是否具備這種文化自信,中國武術在外來體育特彆是西方奧林匹剋運動麵前,是否還有這方麵的自信,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當下中國武術的世界傳播來看,外國人對正宗的中國武術其實是非常仰慕的,它們迫切需要通過中國武術的學習和體驗來瞭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武術沒有必要為“走齣去”而迎閤外國人、迎閤“體育化”的口味來削足適履,失去自己的風格。中國武術就是中國武術,不是奧林匹剋運動項目,這一點很重要。
中國武術有自己的程式,而這種程式與西方體育的程式是不同的。就像中醫和西醫一樣,程式不同,診斷和醫治的理念就不同。中國武術的程式是追求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不是量化的,不是可比的,更不是同一的。現在很多人存在一種傾嚮,就是站在同一的“體育立場”,以西方的體育理論作為齣發點,來評價中國武術,改造中國武術,這無疑是南轅北轍。中國武術的發展應該從中國文化本體齣發,而不是拿著彆人的理論生搬硬套。
作為身體語言的中國武術,盡管有著“體育”的生物功能價值,但中國武術所關注的生物功能是有自身特殊的“韻味”的。這個不同於西方“體育”的韻味,應該是中國武術繼續存在的大理由。保持中國武術獨特的“韻味”,纔是中國武術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中國武術當今的發展就像中國畫當今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樣,“齊白石寥寥幾筆就讓人迴味無窮,原因在於他的筆墨原汁原味,有味道。而現在一些創作者,齣發點是西化的,沒有中國傳統的味道,毫無藝術魅力可言”。中國武術當今的發展,的確已經很難找到中國味道,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武術的當代化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作為身體語言的中國武術,盡管是通過肢體運動來實現其價值、意義的錶達,但中國武術所實現的價值和意義的錶達方式是有其顯著的“風格”的。風格是多樣性的體現,沒有瞭多樣性,所謂的“風格”就不存在瞭。中國武術的風格不僅錶現不同流派拳種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而且還錶現在同一拳種流派內部的風格不同。風格是構成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的核心要素。中國武術的風格形成是因為多元化的目的追求纔形成的,中國武術的風格是建立在繼承和積纍為基礎的。中國武術的風格是韆錘百煉、天長地久纔可修得的。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武術改良,應該說是具有風格特徵的。如山西的查拳風格,陝西的紅拳風格,上海的華拳風格一樣,因為那個時期的教練員都從前輩那裏學到瞭很多的傳統,而當今的武術教練員又有幾人具有傳統的烙印。中國武術當今的發展由於目的的性,使得風格多樣的中國武術沒有瞭風格可言;中國武術當今的發展由於運動化的特殊改良,使得很多的武術人根本沒有時間潛心繼承和積纍。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去先輩那裏學到一點東西,更沒有很好地將先輩們的傳統遺存揣摩透徹。也就是說,當今的中國武術發展根本沒有經過一個“臨帖”的過程,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中國武術的“臨帖”,就是要從傳統武術齣發,就是要效法古人和先前。這一點是中國的戲麯、書畫界長期推崇的做法,應該成為我們中國武術界學習的榜樣。
……
序言
不得不說,當我看到“中國武術文化叢書”這個係列名稱,再結閤它“思考與爭鳴”的副標題,立刻激起瞭我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我對武術的理解,一直以來都停留在一些錶麵的認知,比如拳法、器械,以及一些曆史故事。但這本書似乎更著眼於武術的“魂”和“根”。“邊走邊思”這個詞,就給我一種非常踏實的感受,仿佛作者並非坐在書齋裏閉門造車,而是真正地深入到武術的實踐者群體中,在與人交流、在教學相長中,不斷地提煉和升華自己的認識。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論述那些關於武術傳承的“爭鳴”之處?是關於真傳與僞傳的界限,還是關於技擊性與錶演性的取捨?抑或是不同地域、不同門派之間在技藝和理念上的差異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清這些復雜而又迷人的問題。同時,“文化叢書”的定位,也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會深入探討武術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以及其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演變。這種多維度的視角,對於全麵理解中國武術的價值,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這本書的名稱,“滿58包郵”的提示,讓我感覺到一種觸手可及的親切感,仿佛這並非一本遙不可及的學術巨著,而是希望與廣大武術愛好者共同探討的良師益友。而“思考與爭鳴: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邊走邊思”這部分標題,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在當下,對於中國武術的未來發展,存在著太多不同的聲音和觀點。有些聲音強調傳承,有些聲音呼喚創新;有些聲音注重技擊,有些聲音偏重養生。這些“爭鳴”之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該如何理解?“邊走邊思”這個詞,給我一種非常生動的畫麵感:作者並非站在岸邊旁觀,而是身處武術發展的洪流之中,在不斷的實踐、體驗和反思中,梳理齣清晰的思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中國武術在曆史長河中演變的邏輯,解釋那些看似矛盾的現象,並對未來發展方嚮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尤其希望能看到作者對於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義和推廣中國武術的獨到見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我反復看瞭幾遍,越品越有味道。“滿58包郵”的溫馨提示,讓我想象著書中的內容,或許也帶著一種親切而樸實的智慧,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貼近大眾的思考。當今社會,許多傳統文化似乎都在麵臨著如何與時代接軌的睏境,中國武術自然也不例外。而“思考與爭鳴”這幾個字,恰恰點齣瞭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必然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觸及那些關於武術發展的爭議性話題。例如,在競技體育日益流行的當下,一些傳統武術的實戰價值是否被削弱?又或者,為瞭迎閤市場的需求,武術是否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精髓?作者是否會提齣一些大膽而又富有建設性的觀點,來迴應這些普遍存在的疑問?“邊走邊思”的錶述,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動態的、發展的視角,而非停滯不前的陳述。我希望作者能夠分享他在實踐中觀察到的、在與他人交流中聽到的真實案例,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闡述他的思考,這樣纔能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並從書中獲得啓發。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書名,首先映入眼簾的“滿58包郵”這樣的字樣,反而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有瞭更多的期待,它暗示瞭一種親民的態度,一種願意將知識和思考普及開來的願望,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調。而“思考與爭鳴: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邊走邊思”這個副標題,更是直擊瞭中國武術發展過程中一些核心的、甚至有些敏感的問題。我對武術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影視作品和一些零散的傳說中,對於它在現實中的發展軌跡,以及它所麵臨的挑戰,知之甚少。因此,我非常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那些不為人知的“爭鳴”之處。作者是如何看待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差異的?在推廣武術的過程中,又存在著哪些觀念上的衝突和爭論?“邊走邊思”的錶述,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一種對未來的展望,一種在前進中不斷反思和調整的態度。我希望書中能夠有作者對於中國武術如何纔能真正地走嚮世界,如何纔能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同時,獲得更廣泛的認可的深入探討。
評分這本《中國武術文化叢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和對實踐的反思。“滿58包郵”的定價策略,倒是讓普通武術愛好者也能輕易接觸到這樣一本深入探討武術發展曆程的書籍,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我一直對中國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充斥著各種“速成”、“秘籍”的宣傳,讓人不禁懷疑其真實性和價值。然而,這本書的副標題“思考與爭鳴:對中國武術發展的邊走邊思”,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這不僅僅是介紹套路招式,而是帶著思考,帶著對過往與未來的審視。想象一下,一位武術大傢,在多年的習練與教學之後,停下腳步,迴顧這條布滿荊棘與榮光的道路,梳理其中的得失,辨析流派間的差異,甚至勇於挑戰那些約定俗成的觀念。這種“邊走邊思”的態度,本身就極具價值。它預示著這本書不會是簡單的曆史迴顧,更不會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思想碰撞,是對中國武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深刻探索。我期待書中能看到作者對傳統武術的傳承與創新之間關係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對現代體育化、商業化浪潮下武術麵臨挑戰的分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