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本草纲目 | 作者 | 李时珍,史靖妍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781767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48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草纲目》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誉,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本书吸取巨典之精髓,进行精心编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不同种类的中草药药性﹑疗效﹑配方做了详细的讲解,以传统中医智慧助现代人健康前行。 n |
| 作者简介 | |
| (明)李时珍 著 n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 href='#' target='_blank'>武当山、 href='#' target='_blank'>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 href='#' target='_blank'>本草纲目》。 n |
| 目录 | |
|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荠苊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赤箭(天麻) 术(白术) 苍术 贯众 远志 淫羊藿 仙茅 玄参 地榆 丹参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当归 芎穷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高良姜 郁金 …… 火部 谷部 木部 果部 鳞部 兽部 禽部 虫部 介部 菜部 水部 人部 金石部 |
| 编辑推荐 | |
|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 href='#' target='_blank'>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 href='#' target='_blank'>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 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n |
| 文摘 | |
| 序言 | |
|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荠苊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赤箭(天麻) 术(白术) 苍术 贯众 远志 淫羊藿 仙茅 玄参 地榆 丹参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当归 芎穷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高良姜 郁金 …… 火部 谷部 木部 果部 鳞部 兽部 禽部 虫部 介部 菜部 水部 人部 金石部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中,流淌着一种深沉的、近乎哲思的韵味。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是什么”和“怎么用”,更是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在某些篇章中,作者对某些植物的描述,已经超越了药用价值本身,触及到了生命哲学的层面,比如对植物生长周期、对环境适应性的赞美,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禅意的回味。你会感觉到,在那个时代,人对自然的认知是何等的谦卑与敬畏。这种宏大的世界观,使得这本书的格局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局限于“治病救人”的实用层面,而上升到了“认知世界”的广阔领域。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像是深入了一座知识的迷宫,总能在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光亮。这种经久不衰的阅读价值,才是衡量一部伟大著作的真正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行文风格,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典籍”的刻板印象。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罗列,而是在严谨的考据之下,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近乎于“游记”的探索精神。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山间清泉般流畅自然,娓娓道来某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地域风俗的关联;时而又像经验老到的药师,以一种极其精准和务实的口吻,剖析药材的性味归经,那种条分缕析的逻辑性,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读到一些关于古代采药人的轶闻趣事时,简直像是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山野间的湿土气息和草药的清苦味道。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不会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点前望而却步。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温度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读起来一点都不觉费力,反而越发好奇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奇闻异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背后所蕴含的,那股对“求真”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这绝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学者能够完成的巨著。通过文字间的蛛丝马迹,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跋山涉水,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各地的采集者、行医者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验证。那些关于特定药材在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下形态差异的细致描述,绝非仅凭二手资料能够获取。这体现了一种近乎于“田野调查”的早期科学态度。每一次的记载,似乎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对比和修正。这种扎根于实践的知识体系,赋予了这本书无可比拟的信服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积累,是需要用时间和生命去丈量的,它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口头经验,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是当下许多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虽然主体内容是高度专业的,但编者在关键之处设置的辅助说明和图解,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架桥”的作用。我特别欣赏那些详尽的物种对照图,它们往往是用现代的绘画或摄影技术补充上去的,与原著的文字描述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我在文字中遇到一个陌生的古代称谓或一个晦涩难懂的药理概念时,翻到页侧或文末的注释,总能得到清晰明了的解答,避免了频繁中断阅读去搜索引擎查找的烦恼。这种精心的编校工作,极大地降低了专业内容的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人,也能从中汲取到营养。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习惯的有效对接,而不是简单地把旧文献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这一点,必须给予高度肯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材质似乎经过了特别的处理,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粗粝感,让人联想到古籍的羊皮纸或者上好的宣纸。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以一种典雅的深色调为主,偶尔点缀着几处仿古的朱砂红或金线描边,绝非当下流行的那种浮夸的亮色系。内页的纸张选材也相当考究,略带米黄的色调,既保护了视力,又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那种宋体与楷体的混用,大小疏密的处理,都体现出设计者对传统审美的深刻理解,读起来赏心悦目,每一个字仿佛都带着墨香。即便是对内容本身不甚了解的读者,光是翻阅这实体书的过程,也是一种极佳的艺术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那种自有的气场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我甚至花了好久时间去研究扉页和版权页上的那些小小的印章和批注的痕迹,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