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选 9787534874093

李清照诗词选 97875348740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李清照,孙秋克 注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李清照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女性文学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74093
商品编码:2980063725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清照诗词选 作者 李清照,孙秋克 注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4874093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诗词选》选取其诗词作品,加以注释,评析。


   作者简介
孙秋克,生于1955年,昆明学院教授。中国《》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着作有:《明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八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南戏与传奇研究》等。发表《<词话>考札》《谈诗中之“理”》等论文多篇。


   目录
词选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人娇(玉瘦香浓)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怨王孙(帝里春晚)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行香子(草际鸣蛩)
念奴娇(萧条庭院)
点绛唇(寂寞深闺)
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满庭芳(小阁藏春)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凤凰台上忆(香冷金猊)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长寿乐(微寒应候)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声声慢(寻寻觅觅)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忆秦娥(临高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清平乐(年年雪里)
新荷叶(漙露初零)
永遇乐(落日镕金

诗选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晓梦
感怀
咏史
夏日绝句
钓台
偶成
春残
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
题八咏楼

附录
词论
金石录后序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打马图序
李清照生平及著作简表
历代刻印出版李清照作品选目
现代李清照研究著作选目


   编辑推荐
《李清照诗词选》按照少女时代、新婚时期、屏居青州、南渡初期、漂泊江南五个时期来注释评析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的诗词融合生活、情感和才华三位一体,表现出了其词风的清新自然、诗风的雄浑豪迈、文风的转接无迹,更有凸现于所有作品之上的女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注译者孙秋克教授更是锦上添花,将李清照散文选编、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简表、历代刻印作品、现当代学者研究着述选目等附录其书,让读者更加明晰地解读到宋王朝在11世纪下半叶的这样一位鲜活的女文学家形象。


   文摘

   序言

词坛遗珠,人间情味——李清照诗词精粹赏析 在浩渺的中华诗词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辰,她以女性独特的细腻、敏感与才情,为词坛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她便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如同她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却始终闪烁着温润的光芒,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流传千古的慨叹,便出自她的笔下。而她留下的,远不止这寥寥数语的感伤,更有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忧虑,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摹,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细致体察。 本书精选了李清照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这位传奇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创作的独特魅力,领略宋词的至高境界。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编排顺序,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层层深入地揭示李清照诗词的精髓。 一、 早期生活与婉约词风的形成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母亲亦是才女。优渥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教育,为她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早期词作,多抒发少女情怀,描绘闺阁生活,意境清丽,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宋词婉约派的典型特征。 例如,我们选取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晚》,通过“常记溪亭晚,沉醉不知归路”两句,便能勾勒出少女时代无忧无虑、意趣盎然的生活场景。那清澈的溪水,晚归的酩酊,都饱含着一种初涉人世的纯真与喜悦。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描摹,更是将少女对情郎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腻而又缠绵,成为后世描写相思之苦的经典。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赏析李清照早期词作中对景物的描绘,如“绿肥红瘦”的精巧比喻,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如“倚遍栏干”所透露出的淡淡愁绪。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读,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婉约词风的雏形,感受到她早期创作中那种纯净、灵动的生命力。 二、 跌宕人生与豪放词风的显现 然而,李清照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宋徽宗时期,北方金兵南侵,北宋灭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在这动荡时期病逝。国破家亡,夫死孤身,巨大的打击将她从昔日的安逸生活中彻底拉出,推向了风雨飘摇的乱世。 生活的剧变,使得她的词风开始转向更为沉郁、苍凉。她开始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词中融入了更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时代命运的忧虑。 在本卷中,我们将重点解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生活的真实写照。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层层叠加,将作者内心的孤寂、悲凉、凄惨、忧愁,推向了极致。这种强烈的感情冲击力,是任何浅尝辄止的描写都无法比拟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更是将个人在巨大悲痛中的无力感,与外界的风雨摧残相互映照,显得格外凄凉。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慨叹,直接表达了作者面对物是人非的巨大失落感。曾经熟悉的景物依旧,人事却已变迁,这种对比更是加剧了内心的痛苦。李清照的词,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厚重感和力量感,她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紧密结合,从而突破了传统词学对女性创作的狭窄界定,展现了其词风的重大转折与升华。 三、 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的融会 李清照对自然景物的热爱,贯穿了她一生的大部分创作。她善于捕捉自然界中那些最细微、最动人的瞬间,并将其融入词中,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赋予生命以自然的韵味。 例如,她笔下的“梨花欲谢,谢却落红无数”,展现了梨花凋零的凄美,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蕴含着淡淡的哀愁。而“梅子黄时雨”,则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梅子成熟时节绵绵细雨的景象,听似寻常,却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轮回的细腻感悟。 在本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李清照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如春日的繁花、夏日的荷风、秋日的落叶、冬日的飞雪。我们不仅要欣赏她对景物色彩、声音、形态的精准把握,更要挖掘景物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她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她的词,并非仅仅是抒情言志,更是在山水之间,在四季更迭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与慰藉。 四、 女性视角与独立精神的彰显 在男权主导的古代社会,女性的文学创作往往受到诸多限制。然而,李清照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立的人格,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被时代所磨灭的独立灵魂。 她的词,真实地记录了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社会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她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少女的娇憨,还是少妇的思念,亦或是晚年的孤苦,都坦诚而又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将特别关注李清照词中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例如,她对“愁”的多种描绘,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婉转,到“欲说还休”的压抑,再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苦,无不展现出女性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度。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词中,还透露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和坚韧。即便在国破家亡、夫死孤身的绝境中,她依然努力地写作,整理丈夫的藏书,延续着自己的精神生命。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我们将通过解读她的诗词,让读者看到一个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和独立意志的女性形象,感受到她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五、 诗词鉴赏与传承价值 本书的每一篇作品,都将附有详尽的鉴赏文字。我们力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读者解读词作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艺术特色以及创作背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不仅仅是“读”到李清照的诗词,更能“懂”她,更能“感”动她。 鉴赏部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意境营造: 分析李清照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 语言技巧: 赏析她炼字、用典、比喻、夸张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以及对叠字、双声叠韵等声律的运用。 情感表达: 剖析她情感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如何从细腻处见真情,从宏大处见胸怀。 文化背景: 结合宋代社会、历史、文化,解读词作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和思想内涵。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她的词,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情感的真诚,是对家国的担当,更是对独立精神的颂扬。 结语 李清照,这位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女性,以其卓绝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她的诗词,是宋词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本书希望通过对她诗词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解读,让更多读者能够走进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她那份独特的才情与风骨,领略宋词之美,体悟人生之深意。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与李清照一同品味词中那份“人比黄花瘦”的思念,感受那份“寻寻觅觅”的孤寂,更从那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的坚韧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真谛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诗词选,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李清照“婉约”之外的“豪放”侧面的挖掘与呈现。传统印象中,李易安总是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的闺阁之思紧密相连,但在这本选本中,编选者显然花了大心思,将那些饱含家国之痛、身世飘零的篇章放在了更显著的位置。读到那些描绘金石之盟的破裂、南渡后的凄凉心境时,我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她那份压抑在柔弱身躯下,不让须眉的铁骨与愤懑。特别是对几首涉及战乱和流离失所的词的注释,非常到位,不仅考证了典故的来由,更深入分析了时代背景对词人情感基调的深刻影响。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而是一场与历史、与人物命运的深度对话。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张力的李清照形象,一个从少女的娇羞,到国破家亡后的悲壮,完成了生命和艺术的双重淬炼的女性。这种选材的平衡感和深挖,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选本的文字流畅度和节奏把控,极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一些长句和复杂句式的处理,体现了极强的现代编辑思维。很多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障碍往往来自于句读(断句)的晦涩难辨,容易让人在朗读时卡壳,从而破坏了词本有的音乐性。这本书在处理上非常讲究“气口”,断句精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李清照作品的读者,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我试着闭上眼睛,跟着书中的节奏默念几遍,那“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清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清,仿佛真的就在耳边回荡。这种对音乐性的尊重和还原,是衡量一本优秀诗词选本的关键指标。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古典的声韵之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被任何人随手触摸和感受到的生活美学。

评分

这本《李清照诗词选》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初拿到手时,就被它温润如玉的封面材质所吸引。那淡雅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宋体字样,透着一股穿越时空的古典韵味,仿佛轻轻一碰,就能感受到千年前的文人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厚实且带有细腻的纹理,墨色在上面晕染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版的印刷,也显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每一首词的上下阕之间留白得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展性,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书的开本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无论是席地而坐细细品读,还是在午后的阳光下随手翻阅,都让人感到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切感,没有丝毫的笨重感。对于我这种对书籍实体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装帧不仅是保护文本的容器,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婉约世界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对这位伟大词人的尊重。

评分

关于其附录部分的编排,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因为它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这本书从一本“选集”升华为一部“入门工具书”。附录部分并非简单的内容堆砌,而是精心策划的知识体系。比如,其中有一份详尽的“李清照主要词作时代背景对照表”,清晰地标明了《漱玉词》中重要篇章的创作时间点与其人生重大事件的对应关系,这对于理解词风的流变至关重要。此外,关于“易安体”的风格特点归纳总结得极为精辟,用现代文学批评的语言,将宋代婉约词的最高成就梳理得井井有条,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其艺术精髓。这些辅助材料的加入,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本收录,它为那些希望系统学习和研究李清照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易于消化的起点。这显示了编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为读者着想的诚意。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体系堪称精妙,达到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阅读的易懂之间的完美平衡。我翻阅过不少版本的李清照诗词集,很多要么是过于艰深晦涩,生僻字词的解释简略到如同应付了事;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牺牲了对原词意境的准确把握。而这本选本的注释,处理得可谓四两拨千斤。对于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用词,如“怎生”、“怎堪”的用法,不仅给出了字面解释,还结合上下文细致剖析了宋代的口语习惯,帮助我们准确捕捉到词人语气中的那份无奈或决绝。更绝的是,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版本或词句的取舍,编者并没有回避,而是以一种非常谦逊和客观的态度在脚注中进行了简要说明,体现了高度的学术良知。这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鉴赏水平非常有帮助,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解读。读完一首词,再看一眼注释,豁然开朗,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