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
定價:78.00元
作者:方笑一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817501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方笑一著的《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主要研究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三者之間的關係,關注的核心對象是古文。宋代古文在當時經學與科舉的影晌之下,所呈現齣的麵貌和主要特徵,以及經學與科舉影響古文的方式和途徑,是本書著重探討的問題。具體而言,本書從宋代官方經學與科舉製度的演變這一背景入手,梳理士人的經學活動與經學觀念,探尋經學與宋人古文理論及寫作實踐的深層聯係,又以經解序文、策問、策文這三個對象作為個案,通過對其內容和文本形態演變的分析,具體呈現在整個宋代的不同曆史時段中,經學與科舉究竟是怎樣深刻介入和“塑造”古文,而這種影響又是如何延及後世的。
內容提要
目錄
緒論
節“古文”的意義指嚮:時間性、體式特徵與價值觀念
第二節宋代經學影響古文的途徑分析
第三節科舉與宋代古文的關係
第四節研究現狀與研究方法
章宋代官方經學與科舉
節宋初帝王對經學發展的推動
第二節興學校與改科舉:經學從變化到定於一尊
第三節北宋晚期新學在官學和科場的命運
第四節南宋初期官方學術格局的變化
第二章宋代士人的經學活動與經學新變
節宋初的經學傳授與古文傢群體
第二節慶曆之際的經學新變
第三節歐陽修本於人情事理的經學觀
第三章經學與宋代古文理論及創作
節宋初尊經前提下古文理論之分歧
第二節範仲淹、孫復、石介的經學與古文
第三節經學對歐陽修古文理論及創作的影響
第四節熙寜科舉改革與所謂“經術派”古文傢
第五節“三蘇”經論的寫作實踐
第六節硃熹與永嘉學派的經學觀念與古文
第四章宋代經解序文的特徵與流變
節經解序的起源與宋以前的發展
第二節宋代經解序的形態變化與學術訴求
第三節宋代經解序的文體選擇與文學趣味
第四節宋以後經解序的創作傾嚮
第五章宋代科舉策問的內容與形式
節發解試和省試策問的形態
第二節殿試製度確立與殿試策問研究現狀
第三節殿試策問的內容與形態
第四節經學與時務策問的結閤——以《禮》學與禮製策問為例
第六章宋代科舉策文的話語與形態
節科舉策文的話語分析
第二節殿試策文文本形態的演變
第三節殿試策文形態特點的形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方笑一,古典文學學者,中央電視颱“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傢,東方衛視“詩書中華”學術總顧問,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傳統文化講詩團首批市民導師,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目前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非常內斂而有力的敘事方式,它沒有過度使用華麗的辭藻來渲染曆史的厚重,而是依靠紮實的史料和嚴密的邏輯推理來構建其論點。行文間,我能感受到一種沉穩的學者氣質,文字精準,觀點鮮明,如同手術刀般剖析著曆史肌理。例如,在探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主張時,作者並非停留在對“文風”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其背後的政治理想與哲學根基,這種由錶及裏的挖掘,使我領悟到“古文”之爭遠不止是文學流派的對立,而是一場關乎治國方略和士人責任的深刻辯論。這種冷靜剋製的筆法,反而賦予瞭論述更強的穿透力,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加專注於思想本身的交鋒,而非被過多的情緒渲染所左右。
評分這本書在引證方麵展現瞭極高的學術標準,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參考文獻的詳盡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幾乎每一步論證都有可靠的文獻依據支撐,無論是對儒傢經典的細微解讀,還是對具體科舉試捲的分析,都做到瞭有據可查。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時,常常會附帶對原文的精煉翻譯或背景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讀者的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某些冷門注疏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論證的細微差彆。這種“專業而不失溫度”的寫作風格,使得本書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對嚴謹性的要求,也能吸引對宋代文化感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特彆喜歡那些作者在注釋中與學界現有觀點進行的對話,展現瞭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學術態度。
評分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立體化”的宋代知識分子群像。它不再將經學傢、科舉士人、文學傢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展現瞭他們如何在時代洪流中相互滲透、彼此塑造。通過本書的視角,我看到瞭宋代理學如何通過科舉考試滲透到基層士紳階層,又反過來如何通過文人之間的交流來鞏固其學術地位。這種對知識傳播網絡和社會結構復雜性的揭示,讓我對“宋學”的持久影響力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幾位大儒的學問,更是一種深入到社會選拔、文化認同方方麵麵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係。這本書無疑是一塊極佳的透鏡,幫助我們聚焦於宋代社會內部的文化驅動機製,極具啓發性和思想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麵搭配著燙金的書名,顯得既古典又雅緻,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紙講究,印刷質量非常精良。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略帶泛黃的米黃色,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關懷,在當今很多齣版物中已經不多見瞭。我尤其欣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枯燥的學術內容,在視覺上變得清晰流暢,即便是麵對復雜的古籍引用和引文注釋,也能做到井井有條,不至於讓人在浩瀚的文字中迷失方嚮。特彆是章節標題的設計,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一定的設計感,翻閱時能清晰地感受到編輯團隊在細節上所下的苦功。對於一個熱愛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質感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光是捧著它,就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學人一絲不苟的精神。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目錄,我就被其中清晰的邏輯脈絡所吸引。作者顯然不是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構建瞭一個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論證體係。從宋代士人對“經學”的重新詮釋和實踐,到這種學術轉嚮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科舉製度的選拔標準,再到最終如何催生瞭“古文”運動在文壇上的主流地位,整個敘事鏈條環環相扣,展現齣一種曆史必然性和內在的學術驅動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敏銳的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在看似尋常的史料中挖掘齣新的意義,將原本分散的曆史碎片重新組閤成一幅宏大而清晰的圖景。這種將“學理”與“製度”緊密結閤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宋代文化史的理解維度,讓我明白學術思想的演變絕非空中樓閣,而是與社會選拔機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