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
定价:78.00元
作者:方笑一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8175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笑一著的《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主要研究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核心对象是古文。宋代古文在当时经学与科举的影晌之下,所呈现出的面貌和主要特征,以及经学与科举影响古文的方式和途径,是本书着重探讨的问题。具体而言,本书从宋代官方经学与科举制度的演变这一背景入手,梳理士人的经学活动与经学观念,探寻经学与宋人古文理论及写作实践的深层联系,又以经解序文、策问、策文这三个对象作为个案,通过对其内容和文本形态演变的分析,具体呈现在整个宋代的不同历史时段中,经学与科举究竟是怎样深刻介入和“塑造”古文,而这种影响又是如何延及后世的。
内容提要
目录
绪论
节“古文”的意义指向:时间性、体式特征与价值观念
第二节宋代经学影响古文的途径分析
第三节科举与宋代古文的关系
第四节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章宋代官方经学与科举
节宋初帝王对经学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兴学校与改科举:经学从变化到定于一尊
第三节北宋晚期新学在官学和科场的命运
第四节南宋初期官方学术格局的变化
第二章宋代士人的经学活动与经学新变
节宋初的经学传授与古文家群体
第二节庆历之际的经学新变
第三节欧阳修本于人情事理的经学观
第三章经学与宋代古文理论及创作
节宋初尊经前提下古文理论之分歧
第二节范仲淹、孙复、石介的经学与古文
第三节经学对欧阳修古文理论及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熙宁科举改革与所谓“经术派”古文家
第五节“三苏”经论的写作实践
第六节朱熹与永嘉学派的经学观念与古文
第四章宋代经解序文的特征与流变
节经解序的起源与宋以前的发展
第二节宋代经解序的形态变化与学术诉求
第三节宋代经解序的文体选择与文学趣味
第四节宋以后经解序的创作倾向
第五章宋代科举策问的内容与形式
节发解试和省试策问的形态
第二节殿试制度确立与殿试策问研究现状
第三节殿试策问的内容与形态
第四节经学与时务策问的结合——以《礼》学与礼制策问为例
第六章宋代科举策文的话语与形态
节科举策文的话语分析
第二节殿试策文文本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殿试策文形态特点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方笑一,古典文学学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学术总顾问,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文化讲诗团首批市民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文摘
序言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化”的宋代知识分子群像。它不再将经学家、科举士人、文学家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相互渗透、彼此塑造。通过本书的视角,我看到了宋代理学如何通过科举考试渗透到基层士绅阶层,又反过来如何通过文人之间的交流来巩固其学术地位。这种对知识传播网络和社会结构复杂性的揭示,让我对“宋学”的持久影响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几位大儒的学问,更是一种深入到社会选拔、文化认同方方面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这本书无疑是一块极佳的透镜,帮助我们聚焦于宋代社会内部的文化驱动机制,极具启发性和思想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面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古典又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纸讲究,印刷质量非常精良。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泛黄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怀,在当今很多出版物中已经不多见了。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排版布局,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枯燥的学术内容,在视觉上变得清晰流畅,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古籍引用和引文注释,也能做到井井有条,不至于让人在浩瀚的文字中迷失方向。特别是章节标题的设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一定的设计感,翻阅时能清晰地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所下的苦功。对于一个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光是捧着它,就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学人一丝不苟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在引证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标准,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参考文献的详尽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每一步论证都有可靠的文献依据支撑,无论是对儒家经典的细微解读,还是对具体科举试卷的分析,都做到了有据可查。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时,常常会附带对原文的精炼翻译或背景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某些冷门注疏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论证的细微差别。这种“专业而不失温度”的写作风格,使得本书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严谨性的要求,也能吸引对宋代文化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特别喜欢那些作者在注释中与学界现有观点进行的对话,展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目录,我就被其中清晰的逻辑脉络所吸引。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构建了一个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论证体系。从宋代士人对“经学”的重新诠释和实践,到这种学术转向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再到最终如何催生了“古文”运动在文坛上的主流地位,整个叙事链条环环相扣,展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的学术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史料中挖掘出新的意义,将原本分散的历史碎片重新组合成一幅宏大而清晰的图景。这种将“学理”与“制度”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代文化史的理解维度,让我明白学术思想的演变绝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社会选拔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内敛而有力的叙事方式,它没有过度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历史的厚重,而是依靠扎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构建其论点。行文间,我能感受到一种沉稳的学者气质,文字精准,观点鲜明,如同手术刀般剖析着历史肌理。例如,在探讨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主张时,作者并非停留在对“文风”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政治理想与哲学根基,这种由表及里的挖掘,使我领悟到“古文”之争远不止是文学流派的对立,而是一场关乎治国方略和士人责任的深刻辩论。这种冷静克制的笔法,反而赋予了论述更强的穿透力,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专注于思想本身的交锋,而非被过多的情绪渲染所左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