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女人:做谁也不是谁的谁(随书赠送价值88元“时尚旅行洗漱包”)
定价:48.00元
作者:邓水莲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36138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也许每个女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女人靠自己,可以不可以?当然,这里说的靠自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精神上的独立。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女胆的去做了,尽管伤痕累累,有的女人小心翼翼的在尝试着,日子过的战战兢兢。有的女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靠自己,她们认为女人可以依靠的人太多了,理所当然的小时候可以靠父母,结婚了可以靠丈夫,老了还可以靠孩子。
然而,任何你想心存依靠的,*终都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在独立中和别人相互依存。
社会发展到现在,女人开始强大了,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经济也独立了。但是在阴盛阳衰的繁华背后,依然是女人飞洒的眼泪。女人依然是弱势群体。
女人是爱情里的弱势群体,女人是婚姻里的弱势群体,这里说的弱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了,这里的弱势是指,在爱情的爱的更深更多的是女人,在婚姻里付出的牺牲的更多更的是女人。自古就有多情女人负心汉的说话,虽然有些**了,但这句话肯定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再比如现在的婚姻,操持家务带孩子的,绝大绝大部分是女人,当然也有某些极少极少数的男人在做这些,但是那是多么的凤毛麟角。
在弱势下面如何强大。如何靠自己。是摆在每个女人面前的问题。
是时候该喊:女人当自强了。
女人把一切美好的思想和性格,真诚,自信,坚强,勇敢,勤劳,朴实,认真,。。。。。。。。
这些美好的身体力量,通过我们的身体,通过我们的生命,通过我们的行为,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传递给整个世界。世界因为女人而更美好。
畅销书《THE SERCRET》里面要告诉我们的秘密就是,我们的思想就是世界上*的力量,他可以影响世界的运行。
每个女人都需要一个内心强大的小宇宙。坚强,有能力,在独立中和别人相互依存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职场女人的生存故事,向广大女性产出了一个生存真谛——任何你想心存依靠的,终都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学会在独立中和别人相互依存。
目录
1,成长快乐
2,打男打七寸
3,关于“TA”
4,东家和掌柜之争
5,另类女业务员
6,任何时候做好自己
7,谈判桌上斗法
8,剩者是否为胜
9,宁可寂寞不要暧昧
10,识人识己
11,职场谍中谍
12,姐妹共舞
13,谁的才华在飞
14、走出沼泽地
15、谁是谁的谁
16、女教教主
17、爱情需要伪装
18、相思不成灾
19、工作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20、爱情的高境界
21、看重自己看淡他
22、潜伏的潜意识
23、折腾吧工作
24、不能让男人征服
25、职场打磨出钻石
26、让自己成为别人的依靠
27、敢赌
28、若是只有爱
29、爱谁谁
30、逆市而上
31、女人的定位
32、好马也吃回头草
33、高贵的爱
尾声:世界因女人而更美
作者介绍
邓水莲,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工商管理硕士,混迹于职场十余年,服务过大型民企和知名外企,现任上海锦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伙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碎片化但又具有强大内在张力的。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这种编排方式,反而非常贴合现代人破碎的注意力模式。你在等咖啡的时候,可以读完一个小节;在通勤的间隙,可以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个尖锐问题。我发现,每次阅读后,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观点代入到我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去检验。特别是关于“关系中的自我剥离”,那个部分写得非常精准:我们为了维系一段关系,究竟让渡了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空间?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她没有过度煽情,只是冷静地陈述事实,这份冷静反而比激烈的控诉更有说服力。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独立,不是与世界对抗,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以及不愿意为了谁而挪动半步。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久违的,脚踏实地的平静感。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份附赠的洗漱包去的,但读完后,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本身。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讨论“自我”时,竟然能如此大胆地触及到“被凝视”的痛点。作者没有回避女性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他者”角色,但她处理的方式非常巧妙——她不是控诉,而是解构。她拆解了那些约定俗成的“应该”与“必须”,把它们还原成一个个社会构建的符号,然后轻描淡写地告诉你:“看,它们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坚固。” 这种解构带来的力量是震撼的,它让你意识到,你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许多目标,可能根本就不是你自己的目标,而是别人为你定制的服装,穿上后紧绷、不适。我特别喜欢她引用的一些哲学片段,那些看似高深晦涩的理论,被她用最朴素的日常语言消化吸收,最终转化成一种“可以实践的自由”。它不会直接教你怎么做,而是提供一种思维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打磨、去切割,最终锻造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懵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带着点疏离感的女性形象,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在讲些什么“不是谁的谁”的哲学。我一直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思潮的深度解读,或者至少是关于现代女性如何在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之间挣扎的深刻剖析。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之后,发现它走的路线比我想象的要更贴近生活,更像是一场与老友的深夜促膝长谈。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松散,她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各种日常生活的场景里。那些关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焦虑,那些在家庭、职场、亲密关系中不断自我拉扯的瞬间,都被她捕捉得极其细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那段关于如何优雅地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描述,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非常平视甚至略带自嘲的语气,告诉读者:你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足够真实。这种真实感,在充斥着各种“成功学模板”的书籍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定义”的执着,开始学着享受那种“未完成”的状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答案,而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空间,让你敢于提出那些原本被压抑的问题。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文字的节奏感实在太跳跃了。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有着清晰的章节逻辑,更像是一组精心剪辑的蒙太奇电影片段,时而快速拉近对某个微小细节的特写,时而又突然拉远,呈现出一种宏大的疏离感。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前一句话的弦外之音。作者对于情绪的描摹简直是大师级的,她能够用极其精炼的词汇,勾勒出那种难以名状的“心绪不宁”。比如她描述那种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的瞬间,那种既想融入又害怕迷失自我的矛盾心理,让我瞬间共情到无以复加。这种共情不是简单的“我也这样”,而是深层次的理解——哦,原来有人也用这种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这本书似乎拒绝了主流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单一化塑造,它肯定了女性生命体验中的灰度地带,那些既不光彩也不可耻,只是“存在着”的灰色地带。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轻轻地梳理了一遍,那些纠结不清的线头,虽然没有被彻底解开,但至少被捋顺了,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处理。它不是心灵鸡汤,更像是给心灵做了一次深层清洁,带走了一些陈旧的灰尘。
评分要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我会用“清醒的梦游者”这个词。作者似乎一直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下观察世界,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纹理和裂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候极其诗意,充满了隐喻和留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缓慢的艺术展览;但下一秒,她又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粗粝的坦诚,毫不留情地戳破那些虚伪的温情面纱。这种风格的转换,恰恰体现了主题的复杂性——生活本身就是这样,既有诗意,也有残酷的现实。对于那些寻求快速解决方案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慢热”,因为它拒绝提供速效药。但对我而言,这种慢,正是一种必要的沉淀过程。它迫使我放慢自己的思考速度,去品尝那些被日常生活匆忙略过的细微感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但它不是那种美颜滤镜,而是高清无码的反射,让你看清自己,然后决定——“做谁也不是”,或许才是最强大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