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程乡土屏南(精)9787101070316刘杰,周芬芳

正版程乡土屏南(精)9787101070316刘杰,周芬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杰,周芬芳 著
图书标签:
  • 程乡土屏南
  • 闽南文化
  • 地方志
  • 民俗学
  • 历史地理
  • 福建省
  • 屏南县
  • 刘杰
  • 周芬芳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316
商品编码:298271580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0-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乡土屏南(精)

定价:360.00元

作者:刘杰,周芬芳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101070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1.43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脉中段,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县所在地古峰镇,距宁德市105公里,离省会福州市173公里。全县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7条主要溪流和180多条支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屏南从古田分出设县,县治所在地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雍正皇帝赐县名为“屏南”。分别与古田、蕉城、周宁、政和、建瓯接壤。
  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景观奇特。有*风景名胜区——举世无双的浅水广场白水洋、人间仙境鸳鸯溪,生态完好的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成片*林和戏曲活化石四平戏、古廊桥、古民居、古寺庙等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以来,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等9个项目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戏、平讲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双溪铁枝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甘国宝故事传说等9个项目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漈下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头村和双溪镇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镇);屏南县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戏曲),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序言
章 屏南历史地理环境
 节 历史地理
  历史沿革
  地理气候
 第二节 自然景观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
  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二章 古镇与古村
 节 双溪古镇
 第二节 古村落
  涤下村
  涤头村
  棠口村
  长桥村
  岭下村
  寿山村
  柏源村
  北乾村
  龙潭村
  巴地村
第三章 民居与宗祠
 节 民居概述
 第二节 典型民居
  双溪盖屏户
  双溪宋宅
  双溪周宅
  北乾佛仔厝
  古厦花厅
  岭下太府堂
  棠口日月厅
  棠口周大权宅
  涤下甘宅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
 第三节 宗祠
  双溪陆氏宗祠
  双溪薛氏宗祠
  古厦陈氏宗祠
  涤下甘氏宗祠
  甘棠张氏宗祠
  康里郑氏宗祠
  棠口周氏宗祠
  寿山苏氏宗祠
第四章 宗教建筑
 节 寺院庙宇
  永兴寺
  鹫峰寺
  天宝寺
  寺
  宝庆寺
  宝兴寺
  宝林寺
  ……
第五章 牌坊、亭、塔与古墓
第六章 县学、书院与文庙
第七章 桥梁与传统造桥技艺
第八章 古道、路亭、关隘与城寨门
第九章 戏台与戏曲
第十章 民间手工艺与民间武术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刘杰,1970年生于重庆。199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广州佘畯南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98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1995年起,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与古典园林,在外发

文摘


序言



《潮州民俗风情画卷:潮汕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一、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一方璀璨的文化。这里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同时又承载着悠久的汉文化以及与海洋文明的交融。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体现在语言、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艺术技艺、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潮汕方言,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许多中古时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这种独特的语言是潮汕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维系情感、传承文化的纽带。而潮汕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儒、释、道三教在此地和谐共存,民间信仰也极为盛行,例如对妈祖、韩愈等神祇的崇拜,以及各种与自然崇拜相关的仪式和节日,都展现了潮汕人民敬天法祖、祈福禳灾的传统观念。 二、 民俗风情的缤纷呈现:节庆、婚丧、岁时 潮汕地区的民俗风情,是其文化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每逢重要节庆,整个潮汕地区便沉浸在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中。 春节(农历新年):潮汕的春节尤为隆重,有着独特的习俗。从除夕的“吃年夜饭”,到大年初一的“拜年”,再到一系列的祭祖、祈福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家庭观念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潮汕人年夜饭的丰盛程度令人称道,各种海鲜、肉类、时令蔬菜琳琅满目,寓意着来年的富足安康。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红包,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发红包以示祝福。许多村落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英歌舞等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将节日的喜庆推向高潮。 元宵节:潮汕的元宵节同样精彩纷呈。除了提灯笼、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外,一些地方还有独特的“营老爷”(抬神游街)习俗,将神明的神像抬出庙宇,巡游乡里,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中,一些大型的“营老爷”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壮观,是集宗教祭祀、民俗表演、社区凝聚力于一体的盛大节日。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核心活动。潮汕人对祖先的敬重体现在祭祀的隆重和细节上。除了焚烧纸钱、供奉祭品外,还会举行一些仪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感恩。 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习俗,潮汕的粽子也别具特色,馅料丰富,口味多样。此外,一些沿海地区还会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充满了竞技的乐趣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潮汕的月饼皮薄馅厚,口味也更加多元,有的甚至带有独特的潮汕风味。家庭团聚,共赏明月,是中秋节最温馨的画面。 婚丧习俗方面,潮汕地区也保留着许多古老而郑重的礼仪。 婚礼:潮汕的传统婚礼仪式繁复而讲究,从提亲、过大礼、安床,到迎亲、拜堂、闹洞房,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程序。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着传统的凤冠霞衣,新郎则会穿着长袍马褂,整个过程充满了喜庆和庄重。喜宴更是隆重,菜肴丰富,宾客盈门,充分体现了潮汕人好客、热情的一面。 丧礼:潮汕的丧礼同样非常注重礼节,强调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慰藉。丧葬仪式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年龄和家庭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遵循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包括净身、穿衣、守灵、出殡、安葬等,并会举行相应的祭奠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家族的责任。 岁时习俗也贯穿于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承载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智慧。从播种、耕作到收获,都与特定的节气和习俗紧密相连,体现了潮汕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三、 艺术瑰宝与生活智慧的结晶:工艺、戏曲、饮食 潮汕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上。 工艺美术:潮汕地区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传统工艺。 潮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以其精细的针法、鲜艳的色彩和吉祥的图案而著称。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常用于服装、戏曲服装、绣品、装饰画等,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潮雕:包括木雕、石雕、牙雕、骨雕等。潮雕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造型而闻名。许多古建筑上的木雕、石雕,以及生活中的摆件,都展现了潮汕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潮彩: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用于陶瓷、木器、漆器等器物的装饰。 潮州木雕:尤其以其精细繁复的图案和细腻的雕刻手法而独树一帜,常用于建筑装饰、家具、佛像等,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戏曲艺术: 潮剧: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潮剧唱腔悠扬婉转,表演细腻生动,剧情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潮剧不仅是重要的艺术形式,更是传承潮汕文化、传递道德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州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故事、新闻、劝世文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饮食文化:潮汕菜,又称“潮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原味”、“清淡”、“鲜美”的特点而闻名。 烹饪技法:潮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常用清蒸、白灼、炖、煲等技法,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鲜味。 特色菜肴:如潮州卤鹅、蚝烙、牛肉丸、鱼饭、普宁豆干、水晶粿、春饼等,都是潮汕饮食的代表。这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蕴含着潮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食材的深刻理解。 潮汕工夫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交文化。用小壶小杯,反复冲泡,细细品味,体现了潮汕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慢节奏的生活哲学。 四、 传承与变迁:现代社会中的潮汕文化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潮汕文化也面临着传承与变迁的挑战。一方面,许多传统习俗、技艺和语言正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潮汕人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和发展,潮汕文化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并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许多潮汕学者、艺术家和普通民众都在积极地进行着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他们通过文字、影像、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记录、研究和推广潮汕文化。同时,许多年轻人也在用新的视角和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例如将潮汕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音乐、电影等领域。 《潮州民俗风情画卷:潮汕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探索潮汕文化深厚底蕴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记录,更是对潮汕地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与创新的生动描绘。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潮汕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感受其独特的风土人情,理解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未来走向。本书旨在展现潮汕人民的生活智慧、艺术追求、情感表达以及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是一部了解潮汕文化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这类地方志读物是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信息量太大,容易迷失在细节里。但是,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见微知著”。作者对细节的执着,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像一条条精心铺设的线索,最终指向了宏大的文化图景。我最欣赏的是那种对“人”的关注。他写建筑、写物产,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普通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普通农户的挣扎与智慧,都被细腻地描摹出来。这种对“人情味”的把握,是任何冰冷的数据都无法替代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共情,好像自己也成为了他们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小小的角落,都蕴含着人类文明演变的复杂与精彩。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是说它有多重,而是那种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研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得越来越有味道的小地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讲究,那种带着朴素的庄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真材实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旅游手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搜集资料时那种近乎苛刻的认真劲儿。翻开第一页,那种对乡土的深情就透过字里行间溢出来,感觉作者不是在“研究”一个地方,而是在“倾听”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里面的考据功夫,绝非一日之寒,看得出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于我们这些对闽南文化圈的某个角落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它把那种独有的生活气息和思维方式给捕捉住了,那种“活着的历史”,才是最难得的。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故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险。我得说,作者的叙事手法实在是高明,他并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编织进了生动的人物故事里。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学者的架子气,反而像是一个老先生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他亲身经历或深入了解的往事。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传统习俗的演变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比如某个祭祀仪式的具体步骤,他能描绘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连空气中弥漫的味道似乎都能想象出来。这种“在场感”非常强,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通常读书会比较挑剔结构,但这本书的章节衔接非常自然流畅,读起来一气呵成,丝毫没有跳跃感。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小众的地域文化领域,变得既专业又平易近人,这无疑是作者驾驭文字功力的最好证明。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视野的开阔性。很多地方志类的书籍,容易陷入“地方保护主义”的窠臼,只说好话,或者只是孤立地叙述本地的独特之处。然而,这本书的格局显然要大得多。作者在论述本土现象时,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宏观历史变迁对本地的投射与反作用。他不止步于“是什么”,更深究“为什么会这样”,并且常常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地理板块中进行参照对比。这种跨区域、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和令人信服。对于我个人研究的某个相关课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关键的切入点和新的研究路径。它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带有明确的学术观点和批判精神的。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的究竟是表象还是本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体现了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和低成本,往往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但这本书显然不是如此。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古籍引文或照片,也处理得相当到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和地名,作者或编者很贴心地做了注解或地图辅助,这对于非本地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在想,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好,它与读者的“物理接触”也至关重要。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的品质,为内容的深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更像是可以长期摆在书架上,时常取阅、常看常新的工具书与传记的完美结合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