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乡土屏南(精)
定价:360.00元
作者:刘杰,周芬芳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101070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1.43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脉中段,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县所在地古峰镇,距宁德市105公里,离省会福州市173公里。全县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7条主要溪流和180多条支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屏南从古田分出设县,县治所在地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雍正皇帝赐县名为“屏南”。分别与古田、蕉城、周宁、政和、建瓯接壤。
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景观奇特。有*风景名胜区——举世无双的浅水广场白水洋、人间仙境鸳鸯溪,生态完好的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成片*林和戏曲活化石四平戏、古廊桥、古民居、古寺庙等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以来,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等9个项目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戏、平讲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双溪铁枝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甘国宝故事传说等9个项目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漈下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头村和双溪镇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镇);屏南县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戏曲),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序言
章 屏南历史地理环境
节 历史地理
历史沿革
地理气候
第二节 自然景观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
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二章 古镇与古村
节 双溪古镇
第二节 古村落
涤下村
涤头村
棠口村
长桥村
岭下村
寿山村
柏源村
北乾村
龙潭村
巴地村
第三章 民居与宗祠
节 民居概述
第二节 典型民居
双溪盖屏户
双溪宋宅
双溪周宅
北乾佛仔厝
古厦花厅
岭下太府堂
棠口日月厅
棠口周大权宅
涤下甘宅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
第三节 宗祠
双溪陆氏宗祠
双溪薛氏宗祠
古厦陈氏宗祠
涤下甘氏宗祠
甘棠张氏宗祠
康里郑氏宗祠
棠口周氏宗祠
寿山苏氏宗祠
第四章 宗教建筑
节 寺院庙宇
永兴寺
鹫峰寺
天宝寺
寺
宝庆寺
宝兴寺
宝林寺
……
第五章 牌坊、亭、塔与古墓
第六章 县学、书院与文庙
第七章 桥梁与传统造桥技艺
第八章 古道、路亭、关隘与城寨门
第九章 戏台与戏曲
第十章 民间手工艺与民间武术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刘杰,1970年生于重庆。199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广州佘畯南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98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1995年起,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与古典园林,在外发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这类地方志读物是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信息量太大,容易迷失在细节里。但是,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见微知著”。作者对细节的执着,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像一条条精心铺设的线索,最终指向了宏大的文化图景。我最欣赏的是那种对“人”的关注。他写建筑、写物产,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普通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普通农户的挣扎与智慧,都被细腻地描摹出来。这种对“人情味”的把握,是任何冰冷的数据都无法替代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共情,好像自己也成为了他们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小小的角落,都蕴含着人类文明演变的复杂与精彩。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是说它有多重,而是那种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研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得越来越有味道的小地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讲究,那种带着朴素的庄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真材实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旅游手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搜集资料时那种近乎苛刻的认真劲儿。翻开第一页,那种对乡土的深情就透过字里行间溢出来,感觉作者不是在“研究”一个地方,而是在“倾听”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里面的考据功夫,绝非一日之寒,看得出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于我们这些对闽南文化圈的某个角落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它把那种独有的生活气息和思维方式给捕捉住了,那种“活着的历史”,才是最难得的。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故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险。我得说,作者的叙事手法实在是高明,他并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编织进了生动的人物故事里。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学者的架子气,反而像是一个老先生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他亲身经历或深入了解的往事。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传统习俗的演变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比如某个祭祀仪式的具体步骤,他能描绘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连空气中弥漫的味道似乎都能想象出来。这种“在场感”非常强,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通常读书会比较挑剔结构,但这本书的章节衔接非常自然流畅,读起来一气呵成,丝毫没有跳跃感。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小众的地域文化领域,变得既专业又平易近人,这无疑是作者驾驭文字功力的最好证明。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视野的开阔性。很多地方志类的书籍,容易陷入“地方保护主义”的窠臼,只说好话,或者只是孤立地叙述本地的独特之处。然而,这本书的格局显然要大得多。作者在论述本土现象时,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宏观历史变迁对本地的投射与反作用。他不止步于“是什么”,更深究“为什么会这样”,并且常常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地理板块中进行参照对比。这种跨区域、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和令人信服。对于我个人研究的某个相关课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关键的切入点和新的研究路径。它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带有明确的学术观点和批判精神的。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的究竟是表象还是本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体现了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和低成本,往往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但这本书显然不是如此。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古籍引文或照片,也处理得相当到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和地名,作者或编者很贴心地做了注解或地图辅助,这对于非本地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在想,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好,它与读者的“物理接触”也至关重要。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的品质,为内容的深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更像是可以长期摆在书架上,时常取阅、常看常新的工具书与传记的完美结合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