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齐民要术 唐伯虎全集 陶渊明集
定价:66.00元
售价:42.9元,便宜23.1元,折扣65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4”选录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顾恺之的《画评》、唐寅的《唐伯虎全集》、陶潜的《陶渊明集》等。《齐民要术》是中国的一部农业书,也是世界的一部农业书,内容包括农艺、园艺、森林、畜牧、渔业、农产品制造各方面的每个细节,对于当今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的文集,选录的都是陶渊明的诗词等著作,体现出他无比豁达的胸怀,以及与世无争的心态。
目录
齐民要术
导读 / 002
序一 / 003
序二 / 008
序三 / 010
杂说 / 012
卷一 / 015
耕田 / 015
收种第二 / 019
种谷第三 / 021
卷十 / 033
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 033
画评
导读 / 080
画评 / 081
魏晋胜流画赞 / 083
画云台山记 / 085
唐伯虎全集
导读 / 088
书 / 089
上吴天官书 / 089
与文徵明书 / 090
答文徵明书 / 092
又与徵仲书 / 093
尺牍 / 094
答周秋山 / 094
序 / 095
柱国少傅守溪先生七十寿序 / 095
送文温州序 / 096
送陶大痴分教抚州序 / 097
送徐朝咨归金华序 / 098
作诗三法序 / 098
啸旨后序 / 099
中州览胜序 / 100
谱双序 / 101
记 / 102
许旌阳铁柱记 / 102
荷莲桥记 / 103
爱溪记 / 104
王氏泽富祠堂记 / 104
竹斋记 / 105
筠隐记 / 106
菊隐记 / 107
守质记 / 108
碑铭 / 109
齐云岩紫霄宫元帝碑铭 / 109
墓志铭 / 111
刘秀才墓志 / 111
徐廷瑞妻吴孺人墓志铭 / 112
唐长民圹志 / 113
刘太仆墓志铭 / 114
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 / 114
徐君墓志铭 / 115
许天锡妻高氏墓志铭 / 116
墓碣 / 117
沈隐君墓碣 / 117
墓表 / 119
吴君德润夫妇墓表 / 119
祭文 / 121
祭妹文 / 121
招辞 / 122
招辞 / 122
疏文 / 123
治平禅寺化造竹亭疏 / 123
姑苏寒山寺化钟疏 / 123
启 / 125
廖通府帐词启 / 125
论 / 127
莲花似六郎论 / 127
表 / 130
拟瑞雪降群臣贺表 / 130
赞 / 132
达摩赞 / 132
又赞 / 132
钟馗赞 / 133
赞林酒仙书圣僧诗后 / 133
释迦如来赞 / 133
友人赞 / 133
伯虎自赞 / 134
第十二尊半渡波山那迦犀尊者赞 / 134
联句 / 135
戊寅八月十四夜梦草制其中一联云 / 135
题画竹三联 / 135
题周东村画 / 136
补遗 / 137
寿王少傅 / 137
金阊送别王尚宝 / 137
茂苑 / 138
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 / 138
严子陵钓矶 / 139
自题画扇 / 139
自题画寒蝉 / 139
招仙曲 / 140
制义 / 141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141
愿无伐善无施劳 / 142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143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 143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14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全章 / 145
鲁卫之政兄弟也 / 146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146
舜亦以命禹 / 147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节 / 148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149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 / 149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 150
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 / 151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全章 / 152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153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 154
画谱 / 155
自序 / 155
叙画源流 / 155
制作楷模 / 157
图画名意 / 158
画训 / 158
画意 / 164
画题 / 166
画格拾遗 / 168
山水诀 / 169
山水赋 / 171
画说 / 172
山水节要 / 173
画诀 / 173
六法三品 / 175
六要六长 / 176
三病 / 176
十二忌 / 176
书画一法 / 178
画龙辑议 / 178
写像秘诀 / 179
采绘法 / 180
调合服饰器用颜色 / 180
合用颜色细色 / 181
衬绢色式 / 182
用笔 / 182
用墨 / 182
皴法 / 184
辨古今名画优劣 / 184
画古真迹难存 / 185
古画用笔设色 / 185
名画无对轴 / 185
士夫画 / 185
无名人画 / 186
没骨画 / 186
院画 / 186
粉本 / 187
御府书画 / 187
画难题名善 / 187
题跋画 / 187
赏鉴 / 188
古画绢色 / 188
古画绢素 / 188
装褫 / 189
装褫定式 / 189
嵇中散集
导读 / 192
声无哀乐论 / 193
难自然好学论 / 212
杂诗 / 215
赠秀才入军 / 216
幽愤诗 / 218
元元棋经
导读 / 222
原序 / 223
棋局篇 / 224
得算篇第二 / 225
权舆篇第三 / 226
合战篇第四 / 227
虚实篇第五 / 228
自知篇第六 / 229
审局篇第七 / 230
度情篇第八 / 231
斜正篇第九 / 232
洞微篇第十 / 233
名数篇第十一 / 234
品格篇第十二 / 235
杂说篇第十三 / 236
原跋 / 237
司马文园集
导读 / 240
长门赋 / 241
蔡中郎集
导读 / 250
述行赋 / 251
孔北海集
导读 / 264
报曹公书 / 265
答虞仲翔书 / 268
论盛孝章书 / 270
遣张纮书 / 272
荐祢衡表 / 274
杂诗 / 275
陆士衡集
导读 / 278
文赋 / 279
陶渊明集
导读 / 302
卷一诗四言 / 303
停云 / 303
时运 / 304
荣木 / 305
赠长沙公 / 307
酬丁柴桑 / 310
答庞参军 / 311
劝农 / 313
命子 / 313
归鸟 / 317
卷二诗五言 / 319
形影神 / 319
九日闲居 / 322
归园田居 / 323
游斜川 / 325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327
乞食 / 328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 329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330
答庞参军 / 330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331
连雨独饮 / 332
移居 / 332
和刘柴桑 / 333
酬刘柴桑 / 334
和郭主簿 / 335
于王抚军坐送客 / 336
与殷晋安别 / 337
赠羊长史 / 338
岁暮和张常侍 / 339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340
悲从弟仲德 / 340
卷三诗五言 / 342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347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 349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350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350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35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 353
还旧居 / 353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354
己酉岁九月九日 / 355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355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356
饮酒 / 357
止酒 / 367
述酒 / 367
责子 / 372
有会而作 / 373
蜡日 / 374
卷四诗五言 / 375
拟古 / 375
杂诗 / 379
咏贫士 / 383
咏二疏 / 386
咏三良 / 387
咏荆轲 / 389
读山海经 / 390
挽歌诗 / 396
联句 / 397
归园田居 / 398
问来使 / 399
四时 / 399
卷五赋辞 / 400
感士不遇赋 / 400
闲情赋 / 403
归去来兮辞 / 405
卷六记传述赞 / 411
桃花源记 / 411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 414
五柳先生传 / 417
读史述九章 / 418
扇上画赞 / 421
尚长禽庆赞 / 422
卷七疏 祭文 / 423
与子俨等疏 / 423
祭程氏妹文 / 425
祭从弟敬远文 / 426
自祭文 / 427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也许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混搭”的阅读场域,尽管这种混搭有时显得略微突兀。我尝试着将“李敖”这个编辑者符号暂时抽离出来,单纯看待这四部分内容的并置。唐伯虎的狂放,陶渊明的清高,齐民要术的务实,以及李敖(此处指其杂文部分或代指的批判精神)的尖刻,构成了一个四维度的中国文人肖像群像。它不再是单一的文学赏析,而更像是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光谱的样本采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不同年代、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之间进行快速切换对话。比如,读完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后,再看唐伯虎被贬的愤懑,会自然地联想到李敖对自己那个时代“伪君子”的抨击。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感,是其他任何单一主题选集所无法提供的。它考验读者的知识储备,但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在看似不相关的文本间,主动去构建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评分坦白说,当我读到《齐民要术》的内容时,我一度以为自己拿错了一本农学史著作。这部分的文字严谨、冷静,充满了对季节、物候和技术的精确把握,完全没有其他三部分作品中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波动。这种“硬核”的知识输入,对于一个习惯了阅读文学评论或历史分析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强力的“去浪漫化”过程。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支撑起整个中国古典文明繁荣的,不仅仅是诗词歌赋和哲学思辨,更是数千年来农民日复一日对土地的敬畏与劳作。李敖先生将此纳入“精编”,无疑是一种极具历史纵深的考量。他或许想说明,真正的“敖氏之眼”,不仅能穿透人心的阴暗面,也能直达文明肌理的最底层——那就是生存的哲学。但阅读体验上,如果缺乏对这些技术名词的背景注释,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的门槛还是偏高的。这种“硬塞”给读者的感觉,虽然有益于拓宽视野,但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关于“耕、耘、耨、灌”的细致描述。
评分总的来说,这部《精编》的阅读体验是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它不像一本经过高度提纯、风格高度统一的文学选集,更像是一本带着强烈编辑个人印记的“文化观察报告”。如果你期待的是纯粹的文学享受,那么《齐民要术》可能会让你感到突兀;如果你期待的是李敖标志性的政治批判,那么古典文学的篇幅可能让你觉得意犹未尽。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的平衡,让它拥有了独特的价值。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审视中国文化中“诗意栖居”与“现实生存”之间,那条始终无法完全弥合的鸿沟。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在反复咀嚼了唐伯虎与陶渊明的文字后,再回头去看李敖所代表的那个批判时代,会更容易理解那种“满怀激情却无处施展”的知识分子困境。这套书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你需要在农耕的泥土气息、田园的淡泊宁静、市井的才子之气和现代的犀利反思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主线。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解读“编”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享受“藏”的内容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选文的逻辑跳跃感,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大部头”的文化精选集,既有百科的野心,又不乏时代局限下的粗犷。我尤其关注的是“唐伯虎全集”这部分的呈现方式。我们对唐伯虎的印象,往往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民间传说所固化,充满了才子佳人的浪漫化想象。但李敖先生的“精编”,想必不会满足于此。我仔细对比了收录的几篇诗文,发现他对唐伯虎的评价角度,似乎更倾向于其被压抑的政治抱负和在市井生活中展现的犬儒式幽默,而非仅仅是风月之作。这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位是身陷功名泥潭却试图用艺术超脱的个体,另一位则是主动抽身,在田园中构建精神乌托邦的隐士。这种对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永恒拉锯战。然而,在阅读陶渊明部分时,我总觉得选材略显保守,少了些许对《归去来兮辞》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批判,更多地停留在抒情层面,这让“李敖精编”这个名号显得略微保守了些,仿佛在某些关键的锐利度上有所收敛。
评分这部《李敖精编:齐民要术 唐伯虎全集 陶渊明集 李敖》的选本,初看之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又不禁心生疑惑。毕竟,将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与两位风格迥异的文学巨匠——那个恣肆洒脱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以及那位躬耕田园、淡泊名利的魏晋名士陶渊明——并置于“李敖精编”的旗帜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跨界组合。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李敖先生那些犀利无比、直指人心的杂文或史论作为主轴,毕竟他的“敖氏之笔”才是最大的卖点。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更像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化脉络的意外穿越。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加入,其详实的农耕技术记录,与后世文人的诗词歌赋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张力。这并非批评,而是观察到了一种独特的编纂视角。编者似乎想通过这种并置,来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源头——是从对土地的耕耘和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中萌芽,还是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问中得以升华?阅读的乐趣在于,我必须在贾思勰的实用主义和唐伯虎、陶渊明的审美情趣之间不断切换频道,这种认知上的跳跃,远比单纯阅读某一类作品来得更富思辨性。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新定义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