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鉴典藏版(第2版) (春秋)曾参,东篱子 解译

大学全鉴典藏版(第2版) (春秋)曾参,东篱子 解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曾参,东篱子 解译 著
图书标签:
  • 曾参
  • 东篱子
  • 大学全鉴
  • 典藏版
  • 经学
  • 儒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注释
  • 增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01507
商品编码:298291782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全鉴典藏版(第2版)

定价:38.00元

售价:24.7元,便宜13.3元,折扣65

作者:(春秋)曾参,东篱子 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80015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内容提要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目录


一、大学经论章: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全文分经、传两部分。经,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大儒程颢认为是“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初入社会立身处世的必修入门课。其中,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阐明了大学思想的根本所在;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三纲领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包含了儒家学派的方法论,极具实用价值。

1大学核心之道——明德、亲民、至善
2“知止”才能有所得
3懂得“本末”“终始”“先后”是学习大学之道的关键
4明德天下,先治其国
5欲治国,先齐家
6欲齐家,先修身
7欲修身,先正心
8欲正心,先诚意
9欲诚意,先致知
10认识明确以后才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11探究事物原理就能认识明确
12忠实诚信源于对事物的认识
13意念诚实才能心思端正
14心思端正,而后才有身心的修养
15有了品德的修养才能治理好家族
16家庭和睦,而后才能治理好邦国
17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18从天子到庶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19基础打不好,做其他事就不可能成功
20以尊重换取尊重
二、康诰盘铭、邦畿章:将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
康诰盘铭、邦畿章是《大学》之“传”的开篇两章,主要就“经”中的“三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德”的角度做了进一步阐述。不管历史如何演变,不管社会背景如何变迁,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道德的标杆。“德”是立世的根本,守住自己道德的底线,“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1显明美德,源于自我
2修养身心,君子当“无所不用其极”
3美德盖天下而“惟民所止”
4身为国君就要做到仁政
5身为人臣就要做到恭敬
6身为儿女就要尽孝道
7身为父母就要做到慈爱
8与人交往要做到坚守信义
9道德至善,民而能服
10贤贤亲亲,民之不忘
三、听讼、格物致知章:凡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听讼、格物致知章中,《大学》从审理诉讼说起,把“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知道导致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这样才能地把问题解决。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有一个的认识。这就是“格物致知”。

1审理诉讼要公平公正
2让不法之徒不得“尽其辞”
3认识的才是“知”的高境界
四、诚意章:君子当“慎其独”而“不自欺”
“诚”,自古以来就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宋朝大儒朱熹针对这一章的内容,说“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大学》认为,“诚意”做人的关键是“慎独”、“不自欺”。“慎独”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人在独处时容易对自己放松戒备,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本性表现出来,如果在这时仍然能够做到像往常一样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这样就算真正达到“诚意”的境界了。

1诚意的关键在于不自欺
2诚于中,形于外
3时刻记得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4以德润身,心广体胖
五、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内心的中正为要
正心章,在原作中,朱熹称为“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正心与修身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心不正,则修身就无从谈起。因此修身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中正。关于这一问题,正心章从五个方面给出了指导答案,并且每一条都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

1有所愤怒,心不能正
2有所恐惧,心不能正
3贪好安逸享乐,心不能正
4有所忧患,心不能正
5心不在焉,一切就无从谈起
六、齐家章:完善自我,才有整个家庭的和睦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一“家”之和睦,就没有一国之安宁,齐家,任重而道远。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事实确实如此,家,并不好治理。《大学》说“齐家必先修身”,所以,齐家之前,首先要做到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情操达到水平了,才可肩负起一家之重担,才能使整个家庭走向和睦幸福。

1对自己的亲人不能过于偏爱
2对厌恶的人不能存有偏见
3面对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4哀矜过度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5骄傲懒惰的人不一无是处
6看人要长处、短处兼顾
7对于自己的子女不可一味溺爱
七、治国章:家事,国事,事事相通
《大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的家治好,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很多治家的理念,比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邻里融洽等,同样适用于治国。家事、国事,可以说事事相通。只要把这些理念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那么治大国完全可以“若烹小鲜”。

1治理不好家族就治理不好邦国
2君子不出家门也可治国
3孝顺父母的人具备侍奉国君的品德
4尊敬兄长就如尊敬领导
5对孩子慈爱的人足以承担造福百姓的重担
6像保护孩子一样去保护人民
7一国之命运系于一家和一人
8一个人、一句话可以影响整个国家
9以“仁”治国,民而从之
10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别人去做
11兄弟和睦,可教化国民
八、平天下章:以人为本,仁德厚民
《大学》说:“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天下太平是以治理好国家为基础的。在这一章中,为了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大学》把治国之道进一步具体化了。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言以蔽之,八个字:以人为本,仁德厚民。平天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对当事者时时把“人”和“德”这两样放在心里,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懂得运用合适、有效的方法。

1敬老恤孤,垂范以德
2不要把自己厌恶的行为强加给别人
3爱民所爱,憎民所憎
4小心谨慎,避免偏差
5得道得国,失道失国
6有德之人什么都会有的
7美德是根,财富是梢
8轻德重财,本末颠倒
9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违背天理搜刮而来的财富终将会失去
11唯有“天命”难于把握
12做人做事,以善为宝
13流亡在外,以亲为宝
14品德高尚,可堪以重用
15把奸佞小人驱逐到“四夷”
16能爱人、能恶人
17遇贤才要及时重用
18遇奸邪小人要及时清退
19切不可做违背人性的事
20得之于忠信,失之于骄泰
21生财有大道
22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
23上好仁,下必好义
24未有好义,其事不终
25财富放在国库里并非就是君王的
26治理国家不要以利为利
27任用小人于国不利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文摘


序言



《大学》与《曾子》:儒家思想的基石与实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大学》与《曾子》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阐释儒家核心价值的 foundational texts,更是指导个人修身、家庭齐家、国家治国、天下平天下的实践蓝图。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部经典,解析其思想精髓,揭示其深远的文化意义。 《大学》:从个人修身到天下太平的宏大叙事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著,是儒家“四书”之一。其核心主张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勾勒出一条从个体道德完善通往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大同的完整路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开篇即点明了《大学》的根本宗旨。所谓“明德”,是指彰显个体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认识并发挥其固有的道德光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内心良知发掘与升华的过程。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个体可以逐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真诚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心性,从而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这一过程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强调了内省与自我修炼的重要性。 “格物”并非简单的对物质的探究,而是指探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致知”,即获得真知灼见。“诚意”则要求将内心的真诚与追求道德的意愿统一起来,使之不虚伪、不矫饰。“正心”是调整内心的欲望与偏好,使其符合道义。“修身”是以上诸环节的综合体现,是将道德修养落实在日常行为中的过程。通过“修身”,个体不仅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更能建立起强大的内在力量,为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基础。 “齐家”是“修身”的自然延伸。一个修养完善的个体,自然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家庭,使其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大学》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的纯正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孝悌”、“睦邻”等伦理规范,个体将个人道德实践延伸至家庭内部,营造出温情、尊重的家庭氛围。 “国治”是“家齐”的扩展。当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有序时,整个国家便能够得到有效治理。这包括了君主及其官员的道德垂范,以及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大学》强调“治国必先治身”,认为统治者的个人品德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一个道德高尚的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选贤任能,从而使国家运转顺畅,人民安居乐业。 “天下平”则是“国治”的最终目标。当国家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淳朴时,天下自然能够达到太平盛世。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也是儒家对社会美好愿景的极致追求。《大学》的宏大叙事,从个人的内心世界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指向普天同庆的和平局面,展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 《大学》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为每个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德成长路径。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来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并最终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曾子》:儒家伦理实践的典范 《曾子》,即《孝经》的部分内容,通常与《大学》一同被视为儒家重要的伦理经典。《曾子》以其孙辈曾参的名字命名,体现了儒家对传承和实践的重视。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其孝行和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著称。 《曾子》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孝”的深入阐释与实践指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是“百善之首”,是维系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稳定的基石。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包含了精神上的尊敬、顺从和对父母事业的继承与发扬。 《曾子》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对“孝”最基本的理解,即爱惜自己的身体,不随意伤害,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直接的回报。在此基础上,《曾子》进一步阐述了“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意味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取得成就,获得声誉,从而让父母也因此感到荣耀,才是“孝”的最高境界。这并非鼓励追求名利,而是强调个体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并以之为荣耀父母。 《曾子》也涉及了对君臣关系、朋友之道等其他重要伦理的探讨,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孝”展开。它提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三者构成了儒家重要的社会伦理框架,体现了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曾子》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伦理洞察和极强的实践性。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观念,而是为人们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强调个人修身的同时,《曾子》也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关系,呼唤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秉持真诚、信义和责任。 《大学》与《曾子》的内在联系与历史意义 《大学》与《曾子》在思想上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道德实践蓝图,而《曾子》则在“孝”这一核心伦理上,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可以说,《曾子》是《大学》中“修身齐家”环节的具体落实,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部经典的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体系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它们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总结与升华。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大学》与《曾子》的思想精髓,依然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大学》与《曾子》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它们所倡导的个人道德修养、家庭责任感、社会诚信以及对国家社会的担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优秀公民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理解和学习这两部经典,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根基,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也为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提供宝贵的思想指引。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复原”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之中。我常常在想,如果年轻时就能接触到这样系统而深刻的解读,人生的航向或许会更加明确。书中对“内省”和“实践”的强调,尤其触动了我。它清晰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告诫我们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成长的方向。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书,而是会成为我书架上一个恒久的存在,时不时地会拿出来翻阅,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感悟,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评分

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伪学者”来说,阅读古籍常常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太多生僻字、太晦涩的语境。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简直就是一座桥梁,轻松地连接了古代与现代的理解鸿沟。它的注解详略得当,既照顾到了初学者的需求,又没有稀释原文的精髓。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某些核心概念时所引用的现代案例,这种对比和映射,极大地帮助我抓住了古人观点的核心要义。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呈现,都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经典的敬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和愉悦。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个“典藏版”的价值持保留态度,心想是不是只是为了提高售价而做的噱头。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才明白这份“典藏”绝非浪得虚名。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普通普及读物难以企及的。它不是在“解释”古人说了什么,更像是在“重建”古人的思想世界。尤其是在讨论一些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议题时,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阅读它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每一次投入的时间,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求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却又苦于缺乏系统引导的人量身打造的宝典。刚翻开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厚重而又亲切的氛围所吸引。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读物。作者们对原文的解读,简直是抽丝剥茧,把那些看似古奥难懂的词句,用现代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特别是那些生动的例子,仿佛把我一下子拉回了那个时代,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变得更加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多了几分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困顿时给予慰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种“全鉴典藏版”的书籍,多半是故纸堆里翻出来的陈词滥调,充斥着枯燥的注释和引经据 Фонбет式的说教。没想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组织得极为精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之旅。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哲思。那些对于人伦、修身、治国等方面的论述,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读到一些精彩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文字的韵味,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那种精神上的充实感,远超出了阅读一般的历史或哲学书籍所能给予的满足。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