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 9787520117586 王卡 汪桂平-RT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 9787520117586 王卡 汪桂平-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卡 汪桂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本土宗教
  • 宗教研究
  • 民俗宗教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中国文化
  • 宗教信仰
  • 汪桂平
  • 王卡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586
商品编码:298337484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

定价:89.00元

作者:王卡 汪桂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1175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作者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研究者。本期包括创刊前言和名家论坛、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研究动态五个栏目,共有19篇文章,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目录


创刊前言【王 卡】/1

名家论坛
再论道教的神仙信仰【熊铁基】/3
与中国哲学的突破【王 卡】/8
清代委羽山道教略述【尹志华】/15
七元散辉,冥慧洞耀——礼斗法的历史与近代抄本中的斗科【谢世维】/25
侯善渊思想浅析【〔日〕山田俊】/50
摄召追魂——宋元道教拔度科仪中的“破狱”法事【姜守诚】/68
图中春秋——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中的法派意图【赵 伟】/106

经典解读
道教灯仪的来源与发展初探【陈文龙】/121
金龙驿传,上达九天——道教投龙简仪源流略考【易 宏】/132
中古道教仪式中的两种辩论活动及其渊源——以两件敦煌遗书资料为中心【曹 凌】/174
东晋、南朝时期道经的出世及相关问题【王皓月】/187

历史钩沉
南宋时代道士之头衔——经箓的法位与“道法”的职名【〔日〕酒井规史】/221
论元朝道教事务管理政策的形成和内容【林巧薇】/238
《清会典》中所见张天师【张维祺】/264

田野调查
中国民间宗教与佛教关系新探【李志鸿】/283
明代全真龙门派的传承与分布【张 方】/304

研究动态
如何描述道教【王宗昱】/321
追思与反思 问学与问道——谨以此文纪念王卡同仁【孙 波】/332

作者介绍


王卡,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汪桂平,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摘


序言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 聚焦多元信仰,洞悉文化根脉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本土宗教信仰现象的学术专著。本书不聚焦于任何单一的宗教体系,而是以广阔的视野,细致梳理和分析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经过历史沉淀、民族融合、地域特色塑造而形成的丰富多元的本土宗教实践与思想。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那些在官方宗教名录之外,却在中国民间生活、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信仰形式。它们可能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元素,也可能保留着古代萨满教、祖先崇拜、自然神灵崇拜的痕迹,更可能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本书旨在揭示这些本土宗教如何与中国社会互动,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基因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核心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视角并非停留在对宗教仪轨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从多维度、深层次剖析本土宗教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演进的视角: 本书深入追溯中国本土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它将考察早期宗教信仰的萌芽,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外来宗教(如佛教)与本土信仰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过程,揭示官方政策、社会思潮对本土宗教形态演变的影响。通过历史的长河,展现本土宗教如何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地域文化的视角: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民族构成、历史经历千差万别,这孕育了地域性极强的本土宗教信仰。本书将呈现不同地域的本土宗教是如何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例如,山岳崇拜在山区民族中的体现,海洋崇拜在沿海地区的演变,以及特定地域神灵的形成与流传。这些研究将帮助读者理解本土宗教的“地方性”特征,以及其与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社会功能的视角: 本土宗教并非仅仅是精神寄托,它在社会结构、伦理规范、社区组织、民生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探讨本土宗教如何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维系宗族关系,调节人际冲突,提供社会保障网络。同时,也会分析本土宗教如何塑造社区认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甚至在某些时期和地区,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仰实践的视角: 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本书将细致描绘本土宗教的各种实践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神灵崇拜、祭祀仪式、节庆活动、符咒法术、民间医药、婚姻丧葬习俗等。研究将关注这些实践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价值取向,以及信众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和社群互动。 跨学科的对话: 本书的研究方法并非局限于宗教学本身,而是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跨学科的对话,力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本土宗教研究图景。例如,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仪式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宗教组织,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其变迁,从民俗学的角度挖掘其文化意蕴。 本书内容特色与价值: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本土”二字的深入挖掘。它不局限于宏大的理论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流传于民间口头、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实践。 案例丰富,地域广泛: 本书汇聚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涵盖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本土宗教信仰。读者将有机会了解到鲜为人知的民间神灵,以及那些在特定社群中传承至今的古老习俗。这些案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本土宗教的文献记载,也为理解中国多元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深入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书作者们并未停止于现象的描述,而是尝试运用相关的理论工具,对这些信仰现象进行深度解读和理论分析。他们关注这些信仰形式如何回应人们的生存困境,如何构建个体与超验世界的联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其新的生命力。 关注当下,着眼未来: 在研究历史根源和社会功能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中国本土宗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挑战。它探讨了随着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全球化浪潮,这些传统信仰是如何受到影响,又如何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方式。这使得本书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尊重与批判的态度: 本书的研究秉持着尊重与批判并重的学术态度。在深入理解和展现本土宗教的丰富性和生命力的同时,也对其社会功能、历史局限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避免简单地赞美或否定,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复杂、多维的本土宗教图景。 阅读本书的收获: 阅读《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您将获得: 对中国文化根脉的深刻认知: 本土宗教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书,您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是如何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与这些多元的信仰形式紧密相连。 对中国社会多样性的丰富体验: 中国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差异巨大,本土宗教正是这种多样性的鲜活体现。本书将带您领略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国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肌理。 对民间信仰现象的系统了解: 许多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知识,往往散落在民间,难以系统梳理。本书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深入的了解途径。 对现代社会中信仰转型的洞察: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信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对本土宗教在当代的生存与演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信仰的变迁与重塑。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辑)》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以及人类精神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读者的学术力作。它如同一扇窗口,邀请您进入中国民间信仰的广阔天地,去聆听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生命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节奏感来说,这套书的节奏感是比较跳跃的,因为它集合了多位学者的成果,风格难免各有侧重。有的篇章犹如冷静的法医报告,对材料的分类和统计做得极为细致,逻辑推导步步为营,让人感受到学术的冷峻美;而另一些篇章则更像是一篇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哲学反思,读起来更有一种“拍案叫绝”的畅快。这种差异性,恰恰体现了本土宗教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它既需要考古式的挖掘,也需要理论上的整合。我个人认为,对于想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某个教派的传播路径或特定仪式的社会功能)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拓展的“研究锚点”。

评分

说实话,我手里头还有好几本关于中国宗教史的通论性质的书,但这一辑的视角无疑更加锐利和聚焦。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一劳永逸的“中国本土宗教体系”的理论框架,而是更像是在地图上标记了许多重要的、但此前被忽视的“兴趣点”。比如,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小撮文人对佛道融合的“再诠释”的考据,其严谨程度令人叹服。作者们似乎在努力还原历史现场的“温度”,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那些原本以为已经尘封的文化现象,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地理名词和历史事件,这反而成了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体验感很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带着一种古典的厚重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我刚打开时,被那些大量的注释和引文索引稍微震慑了一下,但很快就被作者们叙述的内在逻辑所吸引。特别是其中一篇深入剖析了某个特定地域士绅阶层在维持地方宗教仪式中的调解角色,这对我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软权力”结构极具启发。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宗族势力,容易陷入权力的直接对抗,但这本书更微妙地指出,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文化操作,将世俗权力与神圣权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维系地方秩序的无形之手。它并非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通过对具体史料的精细解剖,展现出了一种历史的“肌理”,那种复杂、多义且充满张力的肌理。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本土宗教的文集,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细读完每一篇文章,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一些引言,就已经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作者们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从那些拗口的学术术语和对地方志的细致爬梳中,就能体会到那种扎根于田野的考察精神。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几篇关于民间信仰与地方神祇变迁的探讨,它们没有落入那种简单的“迷信”或“文化遗存”的窠臼,而是试图将这些看似边缘的信仰活动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史中去理解。比如,对某个特定山神崇拜如何随着朝代更迭和行政区划调整而不断“升级”或“降级”的分析,就让我对中国宗教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工具,使得论述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失微观的个案支撑,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艰难的学术探险。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周末开始接触这套文集的,发现它非常“耗费心神”,不是那种可以边听音乐边浏览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字构建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特别是有几篇涉及到地方族谱与神圣谱系的相互渗透的分析,看得我大汗淋漓,因为它们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是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来完成合法化的。这种对权力与信仰之间微妙互动的揭示,远比那些空泛的文化介绍要深刻得多。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对“传统”的认知,有多少是历史真实的映照,又有多少是后世建构的滤镜?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穿透这些滤镜,直抵那些生猛而真实的民间信仰现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