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译注 [西汉] 司马迁,纪丹阳](https://pic.qciss.net/29843962244/5b38664dNdfbbd4de.jpg) 
			 
				基本信息
书名:史记---译注
定价:54.00元
作者: 司马迁,纪丹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555
字数:
页码:3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纪传体通史
◎开创中国传记文学先河
◎照耀历史长河的不落星辰,矗立文化之林的巍峨大山
内容提要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目录
前言
五帝本纪
殷本纪
宋微子世家
越王句践世家
陈涉世家
管晏列传
商君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淮阴侯列传
货殖列传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版式和字体选择,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内文的排版疏朗有致,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界面非常清爽,长时间面对密集的文字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对于一个需要长时间专注于文本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译文和原文的对照设计,采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既保证了查找的便利性,又没有让版面显得过于拥挤杂乱。很多古籍的重印版本,常常因为过度追求“复古”而牺牲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但这本则做到了绝佳的平衡——它既拥有古典书籍的庄重美感,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到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它成功地将阅读的“形式”与内容的“深度”完美统一了起来,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反复品读。
评分与其他一些版本的《史记》译注相比,我发现这本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比如在涉及古代度量衡、货币体系乃至天文历法的解释时,译注者提供的参考系是极为清晰和准确的。作为一名对数字和逻辑比较敏感的读者,我最怕的就是阅读过程中遇到“概念模糊”的地带,这会严重打断我的阅读连贯性。这本书则彻底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每一次出现难以理解的古代术语,旁边的注释都能迅速提供一个精确的“锚点”,让我可以立刻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这种对知识准确性的不妥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好读”的历史书,更是一本可以随时拿出来查阅、信赖的工具书。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可靠的历史知识框架,而非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故事梗概。这种扎实感,是许多畅销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译注版”的历史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删改和转译的过程,可能会不自觉地稀释了原著的精髓,变成了某种“浅尝辄止”的读物。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对司马迁原著精神内核忠诚度的同时,巧妙地加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使得很多原本在我的认知中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又展现出了新的解读角度。我尤其喜欢译者对一些关键辩词和史料差异的处理方式,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推测,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欲望。每一次读到司马迁那如泣如诉的笔调,再对照译注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细致描摹,我都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真切切地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种阅读体验,远非阅读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可比,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但很多时候,厚重的文字和艰涩的文言文会成为一座无形的障碍。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史记---译注》时,那种感觉立刻烟消云散了。译注的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和力度,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清晰的阐释,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特别是那些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背景介绍,讲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对历史细节不太敏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有一位学识渊博、又极其耐心的老先生,陪伴在身边,随时为你点拨迷津。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中对一些地方风土人情和古代官制体系的补充说明,这让冰冷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仿佛我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质量都透着一股用心,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个沉迷于古籍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加分项中的加分项。
评分我是一个对“讲故事”的艺术非常敏感的读者,历史对我而言,首先是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译注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它懂得何时应该放慢脚步,细致描摹某个英雄人物的内心挣扎,何时又该提速,将那些风云变幻的战役和政治斗争一气呵成。尤其是在描写那些被历史淹没的小人物时,译注的补充往往是神来之笔,它们让那些在宏大叙事中略显模糊的剪影,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读到深夜,不是因为内容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因为被那种史诗般的叙事力量所牵引,根本停不下来。它成功地将“史”的厚重与“记”的生动完美融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全面“沉浸式”体验。这种阅读的愉悦感,是建立在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