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18~20世纪中异类婚恋故事研究 | ||
| 作者 | 李丽丹 | ||
| 定价 | 42.00元 | ||
| ISBN号 | 9787511237644 |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359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260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高校社科文库:18~20世纪中异类婚恋故事研究》以18~20世纪在中民间口头流传和文人文言叙事中的异类婚恋故事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将其分为报恩、践约、追求婚恋和异境遇艳这四个主要类型,归纳出14个常用母题,通过对人物角色功能、人物行动圈、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叙事序列与结构等叙事要素的考察,总结了中民间故事与文人小说异类婚恋叙事的结构特征与文化意义,呈现出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之间复杂的源流与反哺关系。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李丽丹,女,1979年3月生,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古典小说与民间叙事。在《民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理论月刊》、《文化学刊》等刊物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部分论文被《复印资料》、《中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 |
| 序言 | |
| 绪论 一、“异类婚恋故事”的概念与18世纪前的历史 二、18~20世纪的异类婚恋故事 三、民间异类婚恋故事的研究 四、古典文学异类婚恋故事研究 五、本研究的目的、方法与意义 六、主要术语的说明 章 异类婚恋故事的母题 节 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与异类婚恋故事母题 一、中异类婚恋故事中的际性母题 二、中异类婚恋故事母题的分类与层级 第二节 异类婚恋故事常用母题描述 一、故事的开场母题 二、过程母题 三、结局母题 第三节 简单母题与复杂母题 第二章 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类型 节 报恩型异类婚恋故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报恩型叙事的模式 三、报恩型叙事的主题 第二节 践约型异类婚恋故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践约型叙事的模式 三、践约型叙事的主题 第三节 追求婚恋型异类婚恋故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追求婚恋型叙事的模式 三、追求婚恋型叙事的主题 第四节 异境遇艳型异类婚恋故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异境遇艳型叙事的模式 三、异境遇艳型叙事的主题 第五节其他类型 第三章 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要素 节 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人物 一、人物与角色:功能研究 二、人物的修辞研究 第二节 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时间 一、文本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异类婚恋故事的时间意识 第三节 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空间 一、空间的类型描述及其特征 二、空间叙事的功能 第四章 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结构 节 异类婚恋故事的表层结构:叙事的序列 一、简单序列 二、复合序列 第二节 异类婚恋故事的深层结构:叙事的意义 一、叙事从谁开始 二、叙事主导:性别与主题的悖论 三、叙事的结局:叙事者个性与文化共识的共织 第五章 影响与回流:民间与文人异类婚恋叙事的交织 节 从文人到民间:《耿村民间故事集》中的一组“聊斋故事” 一、类型比较:相似性的确定 二、叙事人物、叙事空间与叙事主题 三、耿村故事的文人化倾向 第二节 《小豆棚·幽宫诗》与《城隍爷娶媳妇》 一、母题与情节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二、叙事要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三、叙事结构的意义分析 第三节 《东陵墓》 一、文本的情节与母题 二、形象迥异:叙事审美的差异 三、《东陵墓》的文本序列 结语 一、异类婚恋故事群:母题与类型研究的反思 二、叙事要素:人物、时间与空间研究的反思 三、影响与流变: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的交织 附录 18~19世纪文言小说集中的异类婚恋故事篇目 参考文献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例外”和“边缘”的关注视角。在主流历史叙事中,往往聚焦于那些遵循规范、最终塑造了时代主流的个体,而这本书却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不被主流理解、甚至被社会唾弃的关系模式。作者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姿态,去重构这些被遮蔽的生命体验,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无限可能性与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向下挖掘”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历史“正常性”的定义边界。它不带批判色彩,而是以一种人类学的审慎去记录、去理解,去挖掘这些异类关系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情感逻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打破我心中对传统情感模式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日常的经验所能承载。对于那些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人性与社会规则之间张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教会我们用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曾经被冠以“不道德”或“怪异”标签的存在。
评分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它的章节划分并非完全遵循传统的时间线性发展,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螺旋上升结构,每深入一个主题,都会回溯到更早的源头,然后又向前推进到更晚的社会折射。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密度和张力,使得读者在不断地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还能将先前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述历史人物言论时的手法,她很少直接摘录大段的官方文件,而是通过重构对话场景,让历史人物仿佛穿越时空,直接向现代读者阐述他们的困境与选择,代入感极强。这让原本可能显得疏离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读这本书就像是看一部构思精妙的悬疑剧,你明知结局的历史走向,却仍旧为书中人物在每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而揪心。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必然性”与人性的“偶然性”在字里行间进行了高超的平衡,阅读体验流畅且极具智力上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米黄色纸张,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上的插画选得极其巧妙,像是维多利亚时代某本尘封日记里的素描,线条纤细却带着一丝诡谲的浪漫,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禁忌与激情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学术性极强的著作,但翻开扉页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氛围感,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古典又不失灵动,即便是描述一些敏感的社会现象,也处理得极其优雅,不落俗套。尤其是在探讨当时社会对“非常规”情感的审视时,那种旁征博引的史料梳理,看得出作者下了极大的苦功,但呈现出来的方式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家族秘史,而不是冷冰冰的文献堆砌。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时空旅行,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每一个被历史边缘化的生命个体,他们如何在那个看似森严的壁垒下,为爱寻找出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触感到内容,都是一种精致的享受,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完美融合,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社会变迁和个体自由的著作,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独一无二的,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伦理结构的肌理。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还原能力,令人叹服。比如,书中对于某个时期特定阶层家庭中,财产继承权如何微妙地影响婚姻选择的分析,简直细致入微,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权力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深度挖掘,绝不是靠着二手资料就能达到的,背后必然是海量的原始档案和私人信件的梳理。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冰冷的制度和法律条文时,总能巧妙地穿插进那些被压抑的个体情感的火花,使得枯燥的社会学分析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张力。读完一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消化一下那些复杂而又微妙的人性博弈。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对往昔社会心理的一次深度病理学报告,深刻、有力,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通常对学术著作的阅读速度较慢,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有一种魔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纯粹的学术语言,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文学描写和心理侧写。比如说,书中描述某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是如何通过非常隐晦的符号和默契的眼神来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景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几乎让人能闻到那个时代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这种将社会史的严谨性与人物志的生动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极为罕见的。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共情能力,让我们得以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体会那种既甜蜜又充满风险的复杂情感状态。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人类情感史的一座里程碑,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充满温度和矛盾的个体选择所构筑而成的微妙图景。阅读它,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情感的唤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