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鉴赏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杨九华 朱宁宁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433937 |
| 出版年份: | 2016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95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9.00元 |
| 实际重量: | 5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作品鉴赏”这部分展现出的专业度和独到见解。很多音乐史书籍在讲完历史背景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就显得敷衍了事,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第一交响曲,它很伟大”,而是会带你拆解乐章结构、分析配器技巧、探讨主题动机的运用。例如,在分析某一首奏鸣曲时,它会细致到某一个和弦的色彩变化如何烘托了当时作曲家内心的挣扎与光芒,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聆听音乐的维度。我现在再听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目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模糊的旋律,而是清晰的结构图和作曲家匠心独运的布局,这简直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音乐世界的大门,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蜕变成了一个主动的鉴赏者。
评分这本书的编著者显然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洞察力,他成功地将“史论”与“欣赏”这两个原本容易脱节的部分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没有那种死板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更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音乐家进行着一次深入的对话。当我读到关于某个作曲家生平轶事的部分,那种人文关怀和对艺术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家的伟大与不易。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使得我对于学习的热情一直保持在高昂的状态,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迫自己阅读。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西方音乐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在音乐领域摸索多年的学习者,我发现这本书对于那些复杂的音乐术语和理论的解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它既没有过度简化到失去学术严谨性,也没有过度晦涩难懂到让人望而却步。很多晦涩的德文术语,作者都能用贴切的中文来阐释其内涵,并且经常辅以图表和实例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讲解奏鸣曲式结构时,它会用非常清晰的流程图展示呈示部、再现部和呈示部的关系,这种可视化教学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对我来说,很多其他教材上的理论部分需要反复查阅其他参考书才能勉强理解,而这本书的内容,大多只需要通读一遍,就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可以说是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自学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质量非常可靠。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内涵,黑白的主色调配合着一些古典的乐谱元素,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着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年代。纸张的质量也值得称赞,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印刷的文字和图片都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还有章节开头的小插图,都看得出编辑和设计团队是下了功夫的,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教材可以比拟的。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就要在外观上给人留下好印象,而这本绝对做到了。我甚至舍不得在上面做太多标记,生怕破坏了它的整体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佩服,简直是音乐史学习的典范。作者显然对不同音乐时期的脉络把握得炉火纯青,从早期的中世纪圣咏,到文艺复兴的复调艺术,再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巨匠的时代,过渡得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涩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沉溺于简单的年代罗列和人名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时期背后的社会思潮和哲学背景,比如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情感的爆发是如何影响了和声与曲式的演变,这使得音乐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记忆,而变成了一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每当学到一个新的流派或作曲家,作者都会精准地指出其代表作,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其核心特征,即便我对某些复杂的对位法概念初次接触,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太友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