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电子音乐理论基础 |
| 丛书名: |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理论与技术丛书 |
| 作者/主编: | 白小墨 韩彦敏 韩敏捷 吴万新 姚琦 杨万钧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69901 |
| 出版年份: | 2014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25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2.00元 |
| 实际重量: | 3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前言
第*章电子音乐发展简史
第*节电子音乐的诞生
一、电子音乐的定义与分类
二、电子音乐的诞生背景
三、电子音乐先驱——皮埃尔·舍费尔
第二节早期电子音乐
一、法国具体音乐
二、德国纯电子音乐
三、日本早期电子音乐
第三节磁带音乐
一、磁带音乐的概念
二、磁带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三、“磁带音乐”含义的变迁
第四节电子声学音乐
一、电子声学音乐的概念
二、电子声学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与作品
第五节计算机音乐
一、计算机算法作曲
二、计算机音乐的语言
三、计算机音乐的特征
四、计算机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第六节中国的新媒体音乐——走向多媒融合的电子音乐
第二章MIDI音序技术
第*节MIDI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MIDI
二、MIDI的诞生与发展
三、MIDI所涉及的领域
第二节MIDI信息
一、MIDI连接
二、音符信息
三、MIDI信息
第三节MIDI通道与
一、通道信息
二、信息
三、音色改变
四、弯音
五、控制改变
第四节GM1格式文件
一、GM1概要
二、设置小节
三、GM1音色
四、控制
五、GMl信息
第五节GM2格式文件
一、GM2概要
二、设置小节
三、GM2音色
四、GM2控制
五、GM2设定
第六节GS格式文件
一、概要
二、设置小节
三、一般音轨的设定
四、节奏轨的设定
五、基本设定
第七节XG格式文件
一、概要
二、设置小节
三、音色的选择
四、声音的编辑
五、效果的设定
六、鼓组音色的编辑
……
第三章物理声学与心理声学基础
第四章数字音频技术
第五章声音的与采样技术
第六章互动电子音乐
参考文献
后记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教材,市面上的东西大多碎片化严重,要不就是只讲理论而缺乏历史语境。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电子音乐社会学史”。从早期的磁带实验,到科隆学派的序列化思想,再到迪斯科和底特律Techno的兴起,作者都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可用的电子技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自己所钟爱的音乐风格有了更深的敬意。比如,它对“重复性”在不同流派中哲学意义的探讨——在Minimal Techno中是冥想性的,而在Drum and Bass中则是能量的爆发点——这种思辨性的分析非常吸引我。它教会我,电子音乐不只是“噪音”或“机器音乐”,它承载着时代的技术进步和人类对时间、空间感知的全新探索。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讲述一个宏大而迷人的故事。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担心这本“大学教材”会显得过于刻板和脱离实际应用,毕竟很多理论书籍写得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书的实际效果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讲解结构和形式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案例分析”模式。它会选取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我猜是经过出版社严格授权的),然后拆解它们的结构、配器和音色处理。例如,在讲解“动态对比”时,它会直接引用某首经典Trance曲目的Intro和Breakdown部分进行对比说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响度变化”的抽象概念上。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教学闭环做得非常紧密。它并没有直接教你怎么使用某个插件,但它明确告诉你,在这个音乐段落里,你需要通过某种合成方式达到什么样的听觉效果,从而倒逼你去钻研如何实现它。对于那些希望从“模仿者”成长为“创造者”的音乐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底层逻辑框架,让我对自己的制作方向更有信心和清晰度。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电子音乐理论会是一片晦涩难懂的“无人区”,毕竟我大学学的是金融,对乐理知之甚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在刚开始就被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吓跑。其中关于“调性与和声在电子乐中的运用”那一章,简直是我的福音。作者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古典和声的繁琐细节,而是聚焦于合成器音色和效果器如何替代传统乐队中的和声乐器,从而构建出具有空间感的“电子和声场”。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对“低音线设计”的讨论,它不仅仅停留于音高,更深入到子低音(Sub-bass)的物理感受层面,这让我开始思考,在制作音乐时,我们听到的和我们身体感受到的震动,哪个在电子音乐中更具决定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能找到理解音乐的切入点,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弹奏”,而是如何“思考”声音的结构和意图。我对它那种务实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赞不绝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电子音乐充满好奇的新手量身定制的!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几章的导论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方式,把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拆解开来。比如,它对“合成器声音设计”的讲解,不是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结合了实际的声波原理,让我这个零基础的人也能大致明白包络(Envelope)是如何塑造一个声音的起伏和特性的。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节奏结构时,那种将传统音乐理论与现代电子舞曲(EDM)的节拍模式进行对比的方式,这一下子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节奏型在舞池中会那么“抓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今天的电子音乐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技术和理论。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非常清晰,有助于视觉理解,这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来说至关重要。我感觉,有了它作为“拐杖”,我迈向真正理解电子音乐的步伐会稳健很多。
评分作为一名有几年制作经验的业余爱好者,我手里已经堆了不少入门级的教程了,但大多都是侧重于DAW(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操作的“手把手”指南。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终于有人愿意深入到“幕后”去讲解原理了。我最欣赏它在“声音合成技术”部分展现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减法合成(Subtractive Synthesis)的基础介绍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了波表合成(Wavetable Synthesis)和频率调制(FM Synthesis)在创造现代复杂音色中的作用和数学基础。虽然某些段落需要我反复阅读并对照外部资料进行理解,但这恰恰说明了内容的扎实程度。对我来说,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黑盒”的侧门,让我知道为什么某些预设(Presets)听起来就是比我手动设置的要“高级”或“有味道”。它强迫我跳出“拖拽MIDI音符”的舒适区,去真正理解声音的生成过程,这对于追求原创性和独特音色的制作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