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定价:96.00元
作者:李晓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097697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集文化哲学方法论、闽南文化哲学、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于一体,既适用于闽南人和闽南地,又适用于普遍世界或普遍人们。旨在为社会、大众、教师和学生提供认知和建构文化世界的文化哲学方法论;特别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开拓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视野和新学科增长点,以激发、开拓区域文化与普遍世界文化相融通的双重精神能量和生存空间。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文化研究、教育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缺失问题,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阐明开漳圣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尝试性开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晓元,男,1962年生,辽宁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哲学学者、诗学学者、文学创作者。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世界向度研究。”
主要学术成就:以独创的工作世界范式,开创以工作世界为基础和核心的哲学、人学、诗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新理论体系。已出版《人学走进工作世界》《世界境界哲学》等7部学术专著,代表性文学作品为《穿越者之诗——从故乡到异乡。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那种深沉的暗色调搭配着一些古朴的纹饰,仿佛立刻将人拉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学术殿堂。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书页的质感也十分考究,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音,总能勾起我阅读的热情。尽管我对“文化哲学方法”这个术语本身并没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但从书名中“闽南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关键词,我便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如何运用一些西方或现代的文化哲学视角,去审视、解读并最终作用于中国的特定地域文化——闽南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则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次纯粹的学术理论探讨,更可能包含着将理论付诸实践、服务于现实的意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去挖掘闽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本书的出现,是否会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是否会让我们对闽南文化有更深刻、更具哲学深度的认识?这些疑问都驱使着我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一直对哲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深奥的哲学理论只有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当看到《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本书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书名中的“文化哲学方法”本身就带有某种智识上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闽南文化的风土人情,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哲学思维去解读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入,则让我看到了将这种哲学洞察转化为现实教育力量的可能性。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哲学流派出发?例如,是借用某种存在主义的视角来探讨闽南人在历史变迁中的精神状态,还是运用某种后现代的解构手法来审视传统闽南文化在当代的转型?更重要的是,这些哲学性的分析将如何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是否会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闽南文化中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套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术上的吸引力,它触及了“文化”、“哲学”、“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在当代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都备受关注的领域。我尤其被“文化哲学方法”这个表述所吸引,它暗示了一种超越传统文化研究的视角,可能是在尝试运用一些更具理论深度和普遍性的哲学工具来分析和理解文化现象。而“闽南文化”作为具体的对象,则为这种理论探索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如何运用某种文化哲学的理论框架,去深入挖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界定“文化哲学方法”?它会涉及哪些具体的哲学流派和理论?又将如何将其应用于对闽南文化的解读?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闽南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如其海洋性、融合性、韧性等,并赋予它们新的哲学阐释?而这些阐释又将如何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架起一座连接哲学理论与现实教育的桥梁。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充满挑战的书。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立刻被它所吸引。“文化哲学方法”听起来就不是那种陈旧、空洞的理论,它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穿透力的分析方式。而“闽南文化”作为研究的载体,更是让我眼前一亮。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这些无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运用了某种先进的文化哲学理论,来审视和挖掘闽南文化中那些能够滋养和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元素。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我们如何从哲学层面去理解和转化闽南文化的精华?又是否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实践路径,让我们能够将这些哲学智慧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些切实可用的启发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评分我一直对地域文化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中国南方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文化,闽南文化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代表。从地理位置上看,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枢纽,其文化必然融合了许多外来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文化哲学方法”这个词,听起来就颇具学术深度,我猜测作者可能在尝试用一种更具理论高度的视角来剖析闽南文化。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将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采用哪些具体的文化哲学理论或流派,是存在主义?现象学?还是结构主义?这些理论又将如何与闽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相结合?例如,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宗祠文化、戏曲艺术、方言等等,在哲学层面有着怎样的解读?而将这些解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闽南文化中那些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哲学维度,并理解它们如何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