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维志 著
图书标签:
  • 察举制
  • 两汉文学
  • 文学史
  • 制度史
  • 选官制度
  • 汉代文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古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0005
商品编码:298661320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定价:46.00元

作者:韩维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00800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受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资助。
  全书共有六章,围绕着“察举”这个核心概念而进行。章是历史文化研究,对于察举制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评述。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集中研究西汉和东汉历代帝王颁布的察举诏书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两章是在对两汉书的检阅的基础上展开的,其研究以文学为本位,同时又能够围绕政治文化来展开。第四章是研究两汉臣子与察举相关联部分的奏疏的内容,这是该研究中征引文献多的一章,文献基础扎实。第五章是在对汉代察举奏疏梳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两汉与察举相关的奏疏的风格特点,归纳出忧患意识、引经据典与天人之说三个主要特点。第六章是具体而微地研究在察举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博士群体,其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等与察举制度的关系。

目录


引 言

章 两汉察举制度类型与沿袭论略
节 察 举
第二节 辟 除
第三节 学校选拔
第四节 其他的选拔方式

第二章 西汉察举诏书的内容与风格流变
节 西汉初期
第二节 武帝时期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

第三章 东汉察举诏书的内容与风格流变
节 东汉初期
第二节 东汉中期和晚期

第四章 两汉察举奏疏的内容
节 上疏荐贤与自荐
第二节 察举奏疏表述政见
第三节 察举奏疏中的灾异对
第四节 贤良文学对策

第五章 两汉察举奏疏的风格特征
节 忧患意识
第二节 引经据典
第三节 天人之说

第六章 察举制度与两汉博士
节 察举制度下博士及博士弟子的遴选任用
第二节 察举制度下汉代博士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韩维志,1991—200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上古文学中君臣事象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有《庄子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大学、中庸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在《求是学刊》、《社会科学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的图书简介: 引言 两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奠定了后世的基础,更在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璀璨的文化星空中,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当时独特的政治制度——察举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察举制度的运作机制、演变过程及其对两汉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两汉文学的时代特征与艺术成就。 第一部分:察举制度的源流与演变 察举制,作为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本书将首先梳理察举制的萌芽,探讨其在汉初的初步形成,并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展现察举制在西汉中期的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察举制以“征召”和“举荐”为主要形式,注重德才兼备,对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并非一成不变。东汉时期,察举制经历了深刻的演变。本书将重点分析察举制在东汉的进一步制度化,包括“孝廉”、“茂才”等具体的选拔科目,以及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变化。同时,我们将考察察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例如其早期相对公正与后期可能出现的弊端,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等现象的出现,并分析这些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潜在影响。 对察举制度的细致梳理,不仅是为了了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更是为了奠定分析其与文学关系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察举制度的内在逻辑,才能准确把握其对文学创作、文人命运、文学思潮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察举制度对两汉文学创作的影响 察举制的选拔机制,直接塑造了文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轨迹,进而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文人的社会角色与文学创作的动机: 察举制为士人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因此,许多文人将文学创作视为实现政治抱负、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分析,在察举制的激励下,两汉文人创作的题材、风格和情感表达,往往与他们对政治的关怀、对时事的评议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紧密相连。例如,歌咏君王、讽刺时弊、抒发报国之志等主题,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文学体裁与创作形式的兴衰: 察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对官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体裁的兴衰。本书将考察,在察举制下,那些能够直接体现文人才能、思想和品德的文学形式,如赋、诗、颂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例如,赋在汉代作为一种重要的抒情和叙事体裁,常被用于描绘帝王功业、宫廷盛况,或表达个人的抱负与失意,这与文人希望通过作品获得赏识、参与政治的心理需求是分不开的。 文学的社会功能与评价标准: 察举制强调“德”、“才”,这使得文学在两汉时期承担了重要的教化和政治功能。本书将分析,当时的文学作品如何被视为衡量文人德行与才干的标准之一,文学的评价也常常与政治的取向相结合。例如,那些能够彰显儒家伦理、表达忠君爱国思想的作品,更容易受到官方的青睐和文人的推崇。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观的形成: 察举制度的选拔机制,也间接影响了文学批评的产生和文学史观的形成。本书将探讨,早期文学批评如何围绕着“德”与“才”展开,以及如何将政治的评价标准引入文学的判断之中,这为后世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第三部分: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代表人物的命运 察举制并非遥远的制度,它直接影响着一代代文人的命运。本书将选取两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深入分析他们的生平经历与察举制度之间的关联。 从仕途到文坛: 许多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都曾通过察举制或与察举制相关的途径走上仕途。本书将考察他们如何在仕途的起伏中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又如何受到政治经历的影响。例如,司马相如以其赋名扬天下,获得汉武帝的赏识,其作品既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的雄浑气象,也反映了文人求仕的心理。 怀才不遇与文学创作: 并非所有才华横溢的文人都能够顺利通过察举制进入仕途。本书将关注那些在察举制下怀才不遇的文人,分析他们的失意如何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以及他们在现实的压抑下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例如,一些文人在遭受政治打击或仕途不顺后,将个人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了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学。 文人集团与政治生态: 察举制也促进了文人集团的形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本书将探讨,在察举制的框架下,文人如何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文学流派,以及他们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如何推动文学的发展。 第四部分:察举制度对两汉文学发展趋势的塑造 察举制度的长期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体文人的创作,更对两汉文学的整体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精神的萌芽与发展: 尽管汉代文学受到儒家伦理和政治功利性的影响,但察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文人关注现实社会,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本书将分析,在察举制的框架下,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在两汉文学中得以萌芽并逐渐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关注民生、讽刺弊政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文人的主体性意识与文学自觉: 随着察举制的制度化,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逐渐凸显。本书将探讨,在参与政治的同时,文人如何逐渐形成主体性意识,并开始追求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推动文学的自觉发展。 汉代文学的特色与传承: 察举制度作为两汉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其对文学的影响,塑造了汉代文学的独特面貌。本书将总结,察举制度如何在宏观层面塑造了汉代文学的整体风格、主题取向和艺术特点,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留下宝贵的遗产。 结论 本书通过对察举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与两汉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认为,察举制度并非仅仅是一项政治选拔制度,它更是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命运、创作动机、文学体裁、社会功能以及文学思潮的形成。理解察举制度,就是理解两汉文学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面貌,理解那个时代文人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两汉文学史的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对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的,当时只是被它的标题吸引。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风貌的折射,而如果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与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那其中的联系必然是深刻而复杂的。《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史实,而是真正地去探究“为什么”。为什么在察举制下,文人会选择这样的题材?为什么他们的写作方式会倾向于某种风格?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解读,挖掘出了察举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具体影响,有时是鼓励,有时是限制,有时甚至是扭曲。尤其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汉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在结合了察举制的背景后,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展现出更丰富的内涵。这种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鲜活结合,也让我对汉代的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任何艺术的繁荣,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土壤,而察举制,无疑就是滋养了两汉文学土壤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分

这本《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光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士人阶层通过推荐进入仕途,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我一直对汉代那种浓厚的文风和它背后的社会机制很感兴趣,总觉得不了解察举制,就很难真正理解当时的文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才情挥洒,更是时代浪潮裹挟下的产物。作者在梳理察举制度演变过程的同时,细致地剖析了这种制度是如何影响文人的价值取向、题材选择,甚至是写作技巧的。比如,当文学创作与谋求官职紧密相连时,那些歌功颂德、宣扬孝悌仁义的赋和诗,自然更容易获得青睐。而那些批判现实、直抒胸臆的作品,则可能面临被压制甚至被遗忘的风险。读完后,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文人内心的挣扎与妥协,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某些文学现象会在汉代如此盛行。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其对史料的细致考证,对文献的反复推敲,使得论证过程既有深度又不失可信度。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历史一次深入的“考古”,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学与社会最真实的肌理。

评分

初读《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艰涩的理论和冰冷的史料。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这本书以一种相当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宏大的政治制度与个体文学创作的联系娓娓道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张网,将察举制的起源、发展、变革,与两汉时期文人创作的方方面面——从诗歌、赋到散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察举制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具体影响的区分。例如,东汉初年察举制尚相对严谨,文人创作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怀;而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察举制弊端的显现,虚浮、空泛的文风也随之抬头。书中对这一演变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个案研究,让人耳目一新。此外,作者对于某些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因为结合了察举制的背景,而呈现出新的意义。原本只是欣赏其辞藻之华美,读了此书,才知道其中可能蕴含着文人迎合、邀功、或是借题发挥的心思。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改变读者认知,并提供全新理解角度的优秀作品。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这本书时,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察举制度”和“两汉文学”,这两个词在我脑海里总是有种学院派的距离感,担心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材。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而且逻辑清晰,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作者在梳理察举制度的演变脉络时,将大量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叙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文学鉴赏,而是被放置在察举制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作者创作时的隐秘动机和社会压力。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些文学作品中对“孝”的强调,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传统美德,更可能是为了迎合察举制度对道德标准的考量。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汉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文学创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社会制度、政治环境、士人命运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评分

我对《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常具有洞察力的理解汉代文学的方式。在我过去的阅读经验中,我更多地是从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去欣赏作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与社会制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深入剖析了察举制如何从制度层面塑造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和创作方向。例如,察举制对“德行”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品德的刻画,以及对颂扬美好品德的内容的偏好。反之,当察举制出现弊端,权力寻租盛行时,文学创作也随之出现了虚浮、攀附的倾向。书中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辅以大量的具体实例,使得论证过程扎实可信。读完之后,我感觉我对汉代文学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根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文学,如何去理解文学与它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一种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阅读体验,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