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學常識全知道(XX白金版) | ||
| 作者 | 青木 | ||
| 定價 | 24.80元 | ||
| ISBN號 | 9787511312273 | ||
| 齣版社 | 中華僑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1-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781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373 | |
| 插圖 | |
| 與王朝 1.中早期六大文化區係 六大文化區係指中早期的6個區域文化圈,是由中考古學蘇秉琦提齣的。它們分彆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該區係屬於中北方早期文明,以遼寜西部和內濛古中南部為核心區,又可細分為遼寜朝陽、內濛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帶及河北張口等4個分區;東方新石器文化,該區係屬於中東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東為中心,又可具體分為魯西南和膠東2個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視為中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遊乃至部分下遊地區,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認為是中新時期文化的主流文化;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該區係是中東南地區的早期文明,以太湖為中心,嚮周圍輻射開去,栽培稻米、捕魚、采集水産共同構成瞭當時人的生存方式,春鞦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該區係屬中早期西南文明,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具體分為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而四川盆地又分為巴、蜀2個分支,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後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南方新石器文化,該文化圈是中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綫為主軸,輻射福建、颱灣、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地區,該區係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風味。 總體而言,六大區係均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000~8000年,彼此之間也互有交流和影響。其中的北方區係、中原區係以及東方區係匯流構成瞭夏商周三代的黃河文明,而西南、南方、東南三區係則後匯集而成瞭長江文明。可以說,這六大文化區係平行發展並相互影響,共同開創瞭中文化的源頭。至秦統一中,六大文化融為一體,但仍保留瞭各自的一些特色。 2.“天下”的範圍 “天下”是中古人對於世界的一種籠統說法,該詞早是齣現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莊子》中還有一篇文章取名為“天下”。這時的天下實際上並不大,具體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權所統治的範圍。夏商時主要指黃河中下遊地區,周代則包括瞭長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區等地。另外,周邊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雖未被“王化”,但因其沒有形成穩定的,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嚮被視為王權之下的暫時未開墾之地。因此其時君王一旦南麵稱孤,也是“王天下”、“得天下”瞭。但先秦的一些哲學則對“天下”的範圍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莊子認為“天下”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陰陽代錶人物鄒衍也認為儒所說的“天下”實際上隻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這些觀點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無稽之談。 到秦代,隨著郡縣製的設立,中的疆土得到極大擴張,“天下”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南邊和東邊都到瞭大海邊,北邊和西邊則依舊沒有具體邊界,隻籠統地包含瞭北方少數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漢時期,西邊的絲綢之路開通,中開始和西亞、歐洲乃至非洲等地的有生意往來和文化交往。東漢時,西域都護班超還曾派使者前往當時的羅馬帝(當時中人稱之為“大秦”),隻是因故未能到達目的地。2世紀中葉,羅馬皇帝馬可·奧裏略·安東尼派使者給漢桓帝送來瞭禮物。因此漢代時人們開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基本接觸不到遠邦異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人還是習慣性地以包括中以及周邊受中文化影響較深的處於中文化圈以內的日本、朝鮮等在內的區域為“天下”。因此這裏的天下已經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義。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天下,指的僅是中。而這句還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說,顯然他知道“天下”並沒有這麼小,而隻是將“天下”作為一種政治概念。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廣義的“學”,是中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總稱。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製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脈、魂、本,是中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從20世紀90年代起,學熱再次興起,如今方興未艾。 韆百年來,學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行為。學不僅是中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學,瞭解學,繼承和弘揚中文化,是每個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作為一個中人,不能不瞭解學。然而,學典籍汗牛充棟,學內容龐雜浩繁,即使窮盡畢生之力,也難通萬一。 《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瞭解中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涵蓋瞭政治、思想學術、宗教信仰、天文曆法、神秘文化、兵製禮製、學掌故、學典籍、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節日、百工名物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為讀者輕鬆掌握學知識提供瞭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彆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人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學的無窮魅力。 在走嚮世界的,每一個中人都有良好的學素養。請翻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進博大精深的學長廊,領悟學的精髓,感受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 |
| 編輯推薦 | |
| 洋洋大觀的學知識百科全書 值得收藏的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一部簡明實用的中傳統學知識百科全書 學堪稱中人的性命之學,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是中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學習學,瞭解學,繼承和弘揚中文化,是每個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走嚮世界的,每一個中人都有良好的學素養。 全麵瞭解中傳統文化的學知識百科全書 現代人不可不知的文化精粹,中人不可不讀的學寶典 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數韆年來中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對每一位人來說。學是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個中人,我們不能不瞭解學;作為一個讀書人,我們不能不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瞭解和掌握中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分為政治、思想學術、天人之學、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學經典等篇章。涵蓋瞭兵製禮製、典籍製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天文曆法、神秘文化、語言文字、學掌故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為讀者輕鬆掌握學知識提供瞭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彆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學的無窮魅力。 在走嚮世界的,每一個中人都有良好的學素養。請翻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進博大精深的學長廊,領悟學的精髓,感受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 終生受益的知識寶庫 曆史學習的佳讀本 暢銷不衰的永恒經典 中庭的理想藏書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 篇 政治 與王朝 1.中早期六大文化區係 2.“天下”的範圍 3.“中”一詞的由來 4.“華夏”代指中的緣由 5.四夷 6.匈奴的興衰 7.鮮卑人的曆程 8.強盛一時的突厥 9.迴紇汗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黨項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雲南大理 15.女真 16.濛古帝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鞦時代 21.戰巨變 22.秦 23.西漢 24.東漢 25.三鼎立 26.西晉和東晉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職官製度 35.王 36.嫡長子製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儲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與大司馬 44.禦史大夫 45.郡縣製和州縣製 46.郡守和縣令 47.刺史 48.三輔 49.三省六部製 50.尚書僕射 51.侍中 52.中書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禦史颱 56.唐代五監 57.觀察使 58.參知政事 59.計相 60.諫官 61.路、軍、府、州 62.知府與知州 63.轉運使 64.宣政院 65.行省製度 66.達魯花赤 67.內閣 68.大學士 69.司禮太監 70.都察院 71.東西二廠 72.錦衣衛 73.三司 74.軍機處 75.南書房 76.理藩院 77.總督 78.巡撫 79.道員 80.衙門 81.南、北洋大臣 82.欽差大臣 83.駐外大使 84.品階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與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紹興師爺 91.捐納 92.緻仕 從察舉到科舉 93.世卿世祿製 94.徵闢 95.郎官郎吏 96.察舉製度 97.舉孝廉 98.九品中正製 99.科舉製 100.常科 101.製科 102.恩科 103.進士科 104.明經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試與鄉試 109.會試 110.殿試 111.狀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學術 第三篇 天人之學 第四篇 文學 第五篇 史學 第六篇 文化藝術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學經典 |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簡直是為現代書房量身定製的。我通常不會把知識類的書籍放在客廳顯眼的位置,但這一本例外。它的版式設計極為考究,大片的留白不僅保護瞭閱讀視力,更營造瞭一種沉靜、專注的閱讀氛圍。排版師明顯下瞭功夫,字體的選用兼具現代感和經典韻味,行距和字距的設置都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標準,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閱讀,也不會産生壓迫感。我特彆注意到,在每一個知識闆塊的開頭和結尾,都穿插著一些設計精美但信息量並不大的“知識碎片”小插畫或者引言,這些元素不僅起到瞭視覺緩衝的作用,更像是在提醒讀者:“知識的海洋是廣闊而有趣的,慢慢來。” 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整體美學追求,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項任務。對於一個追求高品質生活和知識體驗的人來說,這本實體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其內容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廣度確實令人嘆服,它涉及的領域之雜,幾乎涵蓋瞭從天文地理到人文曆史,再到現代科技的方方麵麵,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讓這種廣度衝淡瞭知識的深度。當我讀到某一章關於古代哲學流派的比較分析時,我發現作者居然能在一韆多字的篇幅內,將不同學派的核心矛盾和曆史影響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到讓人想立刻重溫一遍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更難得的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A說這個,B說那個”,而是探討瞭這些觀點是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産生的,充滿瞭洞察力。對於我這種習慣於碎片化學習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知識骨架”,它將零散的知識點有效地串聯起來,幫助我構建起一個更完整、更係統的認知框架。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很多日常現象的角度都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瞭,不再滿足於錶層的解釋,而是渴望探究其背後的原理和曆史脈絡。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思維層次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深沉的藍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一看就是那種能鎮得住場麵的典藏版。我原本對這類知識性書籍抱持著“大概率是老生常談”的心態,但翻開內頁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觀瞭。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羅列,而是用一種近乎說書人的口吻,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晦澀的科學原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竅門,講述得活靈活現。比如,它對古代某項發明起源的考證,引用瞭多方史料進行比對分析,邏輯清晰且論據紮實,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特彆是它對一些公認的“常識”進行溯源,揭示瞭這些知識點是如何一步步演變和被確立的,這種深度挖掘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紙張的質感也相當齣色,油墨印刷清晰不反光,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我幾乎可以肯定,這本書的編校團隊在內容的打磨上傾注瞭極大的心血,絕非市麵上那種拼湊貨色可比擬。
評分說實話,我很少對一本書産生“相見恨晚”的感覺,但《學常識全知道》做到瞭。我過去幾年裏,零散地看過不少科普讀物,但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專業以至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通俗以至於流於錶麵。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的語言風格是極其鮮活且富有生命力的,完全沒有那種陳舊的教條味。比如,在講述一個物理定律時,它沒有直接拋齣公式,而是通過一個生動的生活場景——比如日常生活中一個被忽視的現象——來引導你自然而然地發現這個定律的必然性。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讀完某個章節後,我甚至會立刻去驗證書中所述的某個小實驗或現象,這種即時的反饋機製,讓知識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體驗。這本書的目錄設計也非常巧妙,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聯性很強,讀起來如同在解一個巨大的、層層遞進的謎題。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人,尤其是在閱讀非虛構類作品時,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麵性是我最看重的指標。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齣的專業度,讓我深感驚喜。它不像某些“百科全書”那樣追求大而全,反而是在關鍵領域做到瞭深而精。舉例來說,關於某一個地理奇觀的成因分析,它不僅給齣瞭主流地質學的解釋,還非常巧妙地穿插瞭當地流傳的民間神話,並在腳注中明確區分瞭科學事實與文化傳說,這種嚴謹的界限感,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可信度。更讓我欣賞的是,它在介紹復雜概念時,會預判讀者的知識盲區,適時地拋齣類比或者圖錶輔助理解,這種以讀者為中心的敘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點。我甚至特意去核對瞭其中幾個數據點,發現其引用的來源都非常可靠,顯示齣作者團隊具備極強的學術功底和資料檢索能力。這本書,與其說是知識的堆砌,不如說是高質量知識的策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