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9787121268816

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97871212688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敏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艺
  • 茶道
  • 中国茶文化
  • 品茗
  • 生活艺术
  • 传统文化
  • 礼仪
  • 修身养性
  • 文化
  • 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8816
商品编码:298676659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素手调水——茶艺茶道 作者 艾敏著
定价 68.8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268816 出版日期 2015-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1.从茶品出发,逐渐展开了茶艺、茶道的描述。茶品中包含了茶树的生长环境和茶叶的分类以及加工工艺,以广角的方式覆盖了茶的生命。

2.以古今名人对于饮茶的看法为切入点,展开了历朝历代的饮茶习俗,从中呈现了茶的文化底蕴、茶具器具的搭配、茶与水火的艺术之舞。

3.作为从茶道的礼仪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技艺,茶艺表现为冲泡出的茶汤,而这技艺的直接传递者是茶艺师。

4.从职业道德、到礼仪规范、到形象塑造,茶艺师能够通过一切途径传达出茶艺那种“神、美、质、匀、巧”五种不同境界的美。


   作者简介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

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考评委。



   目录
初章 识茶之英秀
好山好水出好茶 / 4
江北茶区 / 5
江南茶区 / 5
西南茶区 / 6
华南茶区 / 7
慧眼来把茶分类 / 8
按照加工工艺 / 8
按照质量等级 / 15
按照生产年代 / 16

第二章 饮茶之古今
茶的演变 / 26
“茶”字的演变 / 26
饮茶习俗的演变 / 26
茶与器具 / 30
茶壶 / 31
茶船 / 31
茶盅 / 32
茶杯 / 32
茶碗 / 33
盖碗 / 33


茶与水火 / 36
茶与水 / 36
茶与火 / 45

第三章 知茶之艺术
茶艺师职业要求 / 58
茶叶审评 / 62
茶艺表演 / 64
茶席设计 / 72

第四章 品茶之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史 / 86
茶馆文化 / 98
茶馆的历史 / 98
茶馆的作用 / 103
茶馆的文化 / 108

第五章 修茶之人道
茶与儒 / 118
茶与佛 / 130
茶与道 / 142
人化自然 / 146
自然化的人 / 148
论中国之茶道 / 150

   编辑推荐
用了3年时间,入福建茶山拍摄时令茶叶,从土壤、种植、采摘、收获……1.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亲自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硕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融合的茶书。2.全书500多张图片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的图片。3.在设计装帧上,古朴典雅、简洁明快4.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的茶书珍藏品。此套书一共3册,从茶叶、茶具讲到茶艺。完整容纳茶的一生。本书文字精妙,阅读起来如同流入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世界,美妙至极。一叶之心——茶相茶味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素手调水——茶艺茶道阅读以上三本茶书,需静养身心。

   文摘






   序言

竹影清风——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与空间营造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质与空间哲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认知框架,理解中国园林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炼、重构与有机布局,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境界。全书不拘泥于简单的名园罗列,而是聚焦于贯穿古今的造园思想、空间序列的布局逻辑、核心元素的象征意义,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达成的精神和解。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园林思想的溯源 本章追溯中国园林艺术的哲学根源,探讨儒家“中正平和”、道家“顺应自然”以及佛家“空灵禅意”思想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的根本气质。我们将重点阐述魏晋玄学对文人园林的深刻影响,以及“师法自然”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掇山理水,寓情于景”的艺术转化过程。园林被视为个体精神世界的投射,是文人士大夫在官场与俗世间的“桃花源”。 1.1 庄老思想与山水写意: 阐释“道法自然”在选址、叠石、理水中的具体体现,探讨“虚”、“静”、“幽”在空间中的物质化表达。 1.2 儒家伦理与秩序构建: 分析园林中轴线、院落组合所体现的等级观念与礼制影响,即使在私家园林中,也存在着内在的秩序感。 1.3 禅宗影响与意境营造: 考察禅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观念如何指导园林中微小场景(如枯山水)的构思,强调“悟”的体验。 第二章:空间的序列与节奏——布局的艺术手法 中国园林的空间组织是其精髓所在,它摒弃了西方园林开阔、对称的布局,转而采用曲折、含蓄、递进的手法,创造出无穷的趣味。本章详细解析构成园林空间骨架的组织原则。 2.1 借景的艺术: 深入探讨“远借”、“近借”、“仰借”和“俯借”的技巧。如何将园外的山峰、天空、远树纳入园内视野,实现“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 2.2 框景与透景: 分析花窗、月洞门、漏窗等构筑物在“框定”焦点画面中的作用,以及通过门洞、廊道形成的“透景”序列,引导游览者的视线和步移。 2.3 动静相宜的流线设计: 论述“曲径通幽”的步道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水系的蜿蜒或石径的曲折来控制游览的速度和节奏,避免一览无余带来的审美疲劳。 第三章:造园之要——叠山理水的技艺与象征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是“人造的自然”。本章着重探讨古代工匠和文人如何运用有限的材料,模拟无限的山川地貌。 3.1 叠山:立体的画卷: 介绍中国叠山的三大流派——“分山”、“理水”、“合山”,以及常用石材(如太湖石、黄石)的特性与选择标准。重点分析堆叠中的“气势”、“层次”和“虚实”处理。 3.2 理水:流动的生命: 探讨水在园林中的功能性(降温、声响)与象征性(流动、变化)。分析静水(池塘、镜湖)与动水(溪涧、瀑布)的布局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水岸的驳岸处理来模拟自然界限。 3.3 假山与真景的辩证关系: 探讨在有限空间内,如何通过假山来“移山填海”,创造出深远感和险峻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第四章:微观世界的精妙——建筑、植物与小品的叙事性 园林中的建筑、植物和陈设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构成特定场景叙事的重要元素,烘托着主人的情志与园林的主题。 4.1 建筑的依山傍水: 分析亭、台、轩、榭的功能划分与选址原则。亭是观景的焦点,榭是临水的延伸,廊是连接空间的纽带。探讨建筑的“虚”与“实”在空间转换中的作用。 4.2 植物的意境: 阐释中国园林对植物的象征意义选择,如松、竹、梅(岁寒三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植物的配置如何体现季节更迭和主人高洁的品格。 4.3 匾额与楹联:点睛之笔: 匾额与楹联作为文字艺术,直接揭示园林主题和空间意境。本节分析这些文字元素如何引导游览者进入特定情境,完成“诗、画、园”的统一。 第五章:文人的情怀与园林的私语——苏州园林的典范解读 以苏州园林为核心案例,深入剖析文人园林如何将个体情感融入山水形制之中。本书将选取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典型案例进行空间解构与意境分析。 5.1 拙政园的写意与延展: 分析其如何通过多重水面和自由布局,实现“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5.2 留园的精细与布局: 探讨其建筑群落的紧凑与丰富性,特别是“冠云峰”在空间中的视觉锚定作用。 5.3 院落主题的差异化营造: 区分不同院落的功能侧重(如读书、宴饮、静思),展示文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小天地”。 结语:当代语境下的园林精神继承 本书最后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美学在当代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中的价值与挑战。如何在现代材料和功能需求的约束下,重新激活“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延续园林作为精神栖息地的文化命脉。园林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启示。 本书特色: 注重哲学思辨: 将园林艺术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高度进行考察。 详实的案例分析: 结合经典园林实例,图文并茂地解析空间手法。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建筑学、美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将复杂的茶道礼仪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东方生活哲学的散文集。我尤其喜欢它探讨茶与人际关系那几章,阐述了“和、敬、清、寂”在现代社交中的体现。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恭敬地为客人奉上一杯热茶,更是引导你去思考如何以谦逊、尊重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很容易变得浮躁和功利,但这本书仿佛是一剂清凉的药方,让人慢下来,去体会那种细微的关怀和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的平静与安宁,让人由衷地感叹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古韵,那种淡雅的水墨风格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一个宁静的茶世界里。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茶具的选择和鉴赏部分,简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人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挑选和养护那些精美的茶器。从紫砂壶的泥料质地到白瓷的温润光泽,讲解得细致入微,完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对美的追求。特别是书中提到如何根据不同的茶品来搭配合适的茶具,那简直是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结合。我以前总觉得茶具不过是个盛放茶叶的容器,读完这部分才明白,原来每一个茶器都有它的“脾气”和“灵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呵护。这本书让我对“器”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更珍惜每一次泡茶的时光,因为那不仅仅是泡茶,更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版式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整体装帧典雅大气,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其分量和质感。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写意的水彩画和古籍拓片风格的插图,与文字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对文字意境的有力补充和延伸。例如,当作者描述到某一类茶汤的色泽时,旁边的配图能立刻让你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种光影和质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是一次对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对“茶道精神”的诠释上,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没有停留在表面对动作的模仿,而是深入挖掘了禅宗思想与茶道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对于“一期一会”的理解尤其让我深受触动,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每一次茶会都是不可复制的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倾注全部的注意力和真诚。这种对当下瞬间的珍视,不仅体现在泡茶的过程中,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立体的思考框架,让你在品茗的同时,也能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将这种“专注与敬畏”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加踏实和有力量了。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不同地域茶文化的对比分析非常感兴趣。作者似乎走遍了主要的茶区,对各类名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品饮习俗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察和记录。比如,书中对闽南功夫茶的繁复流程和日式抹茶的极简主义的对比,写得既客观又充满洞察力。它没有简单地褒贬哪种方式更优越,而是尊重每一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审美和仪式感。这种开阔的视野让我认识到,茶文化是一个多元且不断演变的系统,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丰富了关于茶叶种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文化的多样性是如何在一方小小的茶碗中得以展现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