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2011-2012-硃子學年鑒 | ||
| 作者 | 硃子學會 | ||
| 定價 | 60.00元 | ||
| ISBN號 | 9787561547212 | ||
| 齣版社 | 廈門大學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3-07-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315 | |
| 插圖 | |
| 全球化視野中的硃子學 中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開創瞭一個彆開生麵意義非凡的精神世界,以硃子為代錶的理學和以陽明為代錶的心學匯集成蔚為大觀的兩大思潮。硃子又以其真知睿見和“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恢宏格局而成為“蓄水池”式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僅統治瞭南宋以後元明清近800年的中,而且影響到整個東亞世界,並演化為東亞世界的統治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早在800年前,硃子思想積極參與瞭東亞思想一體化進程,此時的硃子已經是世界化的硃子。而今,全球化已成為生存方式,全球化視域中的硃子學又是怎樣的一幅文化圖景呢? 研究中哲學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眼光?中硃子學會名譽會長、中華硃子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學院院長陳來先生給予我們一個經典的迴答:“中本位,世界眼光。”立足中,放眼世界,積極參與全球學術界的對話與交鋒,這是每一位中學者都應深刻銘記和積極踐行的學術準則,早已世界化的硃子學研究尤應如此。放眼全球,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每一次硃子學際會議上來自美、日本、港颱和中大陸的硃子學研究專濟濟一堂,共同探討硃子學的哲學與方法,心性與工夫,倫理、知識與死生,道學的演變,東亞硃子學,政治、實踐與史學,經典與文獻批評等論題,話題的豐富,方法的多元,對話的層次與學科的碰撞,達到瞭的高度。 目前,硃子學研究的全球化早已成為一個既成事實。以硃子“道統”為例,硃子早正式提齣“道統”理論,硃子哲學中的道統問題於是成為全球硃子學關注的熱點話題。陳榮捷先生認為,硃子道統是哲學化的道統,這一真知卓識得到瞭眾多學者的認同。唐君毅、牟宗三先生認為,中文化學術思想的大歸趨即所謂道統之相傳。餘英時先生曾引錢穆先生的說法,認為宋明儒的道統觀念先由韓愈提齣,顯然來自禪宗,整個文化大傳統即是道統。劉述先先生指齣,錢穆這一說法對於硃子之建立道統缺乏相應的理解。禪宗的確是單傳的道統,但儒根本不采取這樣的方式,由古代聖王轉移到孑L孟程硃,重心已自覺地由君道轉移到師道,發明本心,修德講學,教化百姓,弘揚斯學,這纔是道統的核心,它強調的是知識分子的自覺擔當。也正是在此意義上,狄百瑞先生把道統錶達為“道之重新把握”(theRepossessionoftheWay)。這說明,宋儒認為隻有曆史、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的關注是不夠的,迴返心性的源頭,纔能擔承道統。由此可見,對宋儒來說,盡管內聖一外王是連續體,但實際上無法切割,互為先後,但根源來說,是以內聖為主,外王為輔,這裏不存在餘英時所謂的“哥白尼的迴轉”。硃子道統的建構,影響深遠,但他的道統觀一直受到嚴重的誤解,須加以澄清。硃子道統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源齣《尚書·大禹謨》,清儒閻璩考證為僞作,似乎動搖瞭道統的基礎。劉述先藉鑒田立剋(PaulTillich)的說法,分彆“耶穌學”(JeslJsology)的考據與“基督學”(christology)的信仰,指齣,硃子建立道統屬於信仰層麵,不是考證可以推翻的。有關耶穌其人的考證缺乏確定性,但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為人類贖罪之後復活的信仰是的。同樣,三皇五帝的傳說缺乏確定性,“危、微、精、一”的心傳對道學者而言也是的。劉先生高屋建瓴,硃子“道統”觀與全球漢學界積極對話交鋒,進一步深化瞭對硃子“道統”的認識。美學者田浩先生則發齣批評的聲音,他強調:自12世紀80年代初,硃子深思熟慮,開始把道學變得狹窄。如果我們仍舊隻是簡單地接受或一味地肯定硃子對道學的重建的作用,會繼續阻礙我們深刻認識宋代的哲學和政治。有的學者還注意到硃子之前和硃子之後的道統觀。德特裏爾大學蘇費翔(ChristianSolfel)仔細爬梳瞭“道統”一詞的來源。近來齣土一篇刻於698年的唐代墓誌銘——《大周故處士前兗州麯阜縣令蓋府君墓誌銘並序》中齣現瞭“道統”一詞。北宋李水(1093—1127)的《上何右丞書》、劉纔邵(1086-1158)的《乞頒聖學下太學劄子》、南宋李流謙(1123一1176)的《上張和公書》都早於硃子使用“道統”一詞。武夷山硃子研究中心方彥壽研究員指齣,書院是硃子傳播道統論的主要途徑,而宋元建版圖書則是另一重要傳播媒介。《事林廣記》,這部來自民間“非主流媒體”的日用類書,從晚宋一直流行到元明,為硃子道統論做瞭曠日持久跨越三朝的宣傳,為此學說嚮民間普及提供瞭廣闊的空間。全球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視角對硃子“道統”問題的多元解讀不僅豐富瞭我們對道統問題的認知,也極大地促進瞭全球硃子學研究的對話與溝通。 ,硃子學研究的際隊伍也日益壯大。這股熱潮不僅於朝鮮、韓、日本等東亞,在北美、歐洲等地,硃子學的研究也日益精進,各個的硃子學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寬瞭新儒學的研究領域,這充分說明瞭硃子學的研究已是一種界、曆史的學術活動。來自界地域不同的諸多硃子學研究專傾力發掘有關硃子文本和史實中所包蘊的問題及意義,拓寬瞭硃子學研究的視野,深化瞭硃子學的內涵,為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起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硃子學是行動的哲學,實踐的哲學。硃子學在東亞世界的實踐主要包括在韓和日本等的政治實踐和教育實踐,通過文治教化影響東亞世界的社會文化生態。在韓、日本、越南等東亞學術文化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曆史上,以程硃理學為核心的宋代新儒學影響深遠。宋代儒學文化傳至東亞各,與各的學術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閤,形成瞭所謂的“儒學文化圈”,這都說明瞭硃子學在東亞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中,起到瞭重要作用,對東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的貢獻。不同、不同族群、不同視域的硃子學研究為全球硃子學的深化與拓展提供瞭許多新的視角,也為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隻有硃子學的普及和推廣真正落實為一種全球化的生活方式,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硃子學的全球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廈門大學學研究院自助齣版叢書之三十八:硃子學年鑒(2011-2012)》內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硃子學研究新視野7篇、全球硃子學研究述評6篇、硃子學研究新著38篇、硃子學書評3篇、硃子學研究碩博士論文82篇、硃子學研究論文薈萃54篇、硃子學研究重大課題4篇、硃子學外學術動態6篇、硃子學研究機構介紹3篇、硃子學研究學者介紹13篇、2011~2012年硃子學新書索引、2011~2012年硃子學論文索引556篇等。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 發刊詞 特稿 硃子學研究新視野 全球硃子學研究述評 硃子學書評 硃子學研究論著 硃子學研究碩博士論文薈萃 硃子學動態 資料輯要 |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論證強度達到瞭一個極高的閾值,其學術抱負絕非針對初學者設定的低門檻。閱讀過程需要極大的專注度和知識儲備作為支撐,否則很容易在密集的術語和錯綜復雜的引文鏈條中迷失方嚮。這並非是批評,反而是對其嚴肅性的最高贊譽。作者構建的理論模型極其嚴密,每一步推導都基於紮實的文本證據和審慎的語文學考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經典爭議點時所展現齣的中立與剋製。他/她沒有急於給齣非黑即白的結論,而是細緻地展示瞭支持不同觀點的文本依據,然後在權衡利弊之後,纔提齣自己更傾嚮的解釋路徑,這種論證的審慎態度,極大地增強瞭其結論的可信度。對於那些真正希望在這一研究領域深耕的後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必備的“教科書”,它不提供捷徑,而是教會讀者如何進行真正高質量的學術研究,如何去質疑和重建現有的知識體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拿到手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在光綫下低調地散發著一種學術的莊嚴。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不僅保護瞭視力,更營造齣一種仿佛在翻閱古籍的錯覺。雖然內容本身是現代的學術研究,但這種物理上的呈現方式,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高的儀式感。在如今充斥著廉價紙張和快餐式閱讀的時代,如此用心對待實體書的齣版商,實屬難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鄭重的學術朝聖,讓人對書中所蘊含的知識更加肅然起敬。這絕不是一本可以隨意丟在床頭櫃上的休閑讀物,它更像是書架上需要被精心對待的一件藏品,其本身的物質形態就承載瞭對其所研究領域的尊重與敬意。從排版來看,注釋和正文的比例處理得非常得當,沒有讓人感到擁擠或信息過載,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復雜的研究脈絡也能得到清晰的呈現,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和對比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感,更多地來自於它對研究範式的突破性。它沒有沿著既有的主流敘事綫索亦步亦趨,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規的、甚至是略帶顛覆性的視角切入問題核心。在探討某些傳統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理論源流時,作者巧妙地引入瞭跨學科的參照係,比如某種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或者某種不被主流史學重視的邊緣文本的影響。這種視野的拓展,猶如給這門古老的學問注入瞭一劑強心針,讓沉睡的議題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我感受到瞭作者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欲望,他/她敢於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學術權威和既定的解釋框架,並且提供瞭令人信服的新證據鏈條。對於那些覺得本領域研究已經進入“瓶頸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道閃電,劃破瞭思想上的沉悶,指明瞭未來可以探索的新方嚮。它不僅僅是總結過去,更重要的是,它在積極地為未來開闢道路,其方法論上的啓示價值甚至超過瞭其具體的史學結論。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高明的學術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某個特定時間段內思想流派的演變脈絡。我被作者那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細緻度所摺服,他/她似乎不滿足於僅僅羅列前人的觀點,而是深入到每一次研討會的會議記錄、私人信函乃至未刊發的講稿之中,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和論辯交鋒的真實語境。讀起來,仿佛置身於那個學派最活躍的時期,耳邊充斥著不同學者的聲音,每個人都在竭力捍衛或挑戰既有的解釋框架。這種對“現場感”的營造,遠非一般的文獻綜述所能比擬。尤其是當涉及到對某個核心概念在不同學者之間産生的微妙語義漂移進行追蹤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邏輯,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在做簡單的概念定義疊加,而是在重構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思想生態係統。可以說,這本書成功地將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梳理,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偵探遊戲,每一個章節的收尾都像是一個新的謎團的開啓,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續的論證走嚮。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講,這本書的“耐嚼性”和“迴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是需要反復咀嚼和對比閱讀的工具書。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在讀完一個復雜的論證段落後,閤上書本,在腦海中默默地梳理作者的邏輯結構,甚至會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復述其核心觀點,以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瞭精髓。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激發起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迫使我去查閱那些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獻,去親身感受那些經典文本的魅力,從而驗證或挑戰書中的論斷。這種良性的學術互動,是優秀專著纔能達到的效果。它成功地將讀者從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中解放齣來,變成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質疑者。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你一次性讀完瞭多少字,而在於它在你腦中播撒下瞭多少需要進一步探索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必將伴隨我的後續研究,成為持續思考的動力源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