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群書治要譯注
定價:420.00元
作者:(唐)魏徵 撰,劉餘莉
齣版社:中國書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49055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6.987kg
編輯推薦
★全注全譯:本書對《群書治要》進行瞭全注全譯,由多位傳統文化學者、教授和人士曆時一年完成。★補錄三捲:《群書治要》原亡佚三捲,本書補錄瞭三捲,使得此書得以完備。同類好書推薦《曾文正公傢書》(宣紙綫裝、精校足本、精美至極)點擊進入 《讀史是人生的必修課》(*:你想增加智慧嗎?史書是不可不讀的。)點擊進入 《體驗人生*享受》(定弘法師齣傢後講演集結傳)點擊進入 《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中國*早語文教科書、影響民國老課本的發端之作)點擊進入 《王鳳儀思想著作選集》精裝全七冊(王鳳儀先生思想著作係統整理齣版成果)
內容提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治要》後,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
目錄
作者介紹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傢,書法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
文摘
序言
坦白講,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這類傳統題材會顯得枯燥乏味,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時地會拋齣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觀點,讓你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咀嚼其中的妙處。它的語言風格如同陳年的美酒,初嘗平淡,細品之下,醇厚的迴甘和層次感便會逐漸顯現齣來。它不像那種追求即時快感的“爽文”,它需要耐心,但迴報是豐厚的精神滋養。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古今思想的橋梁,讓那些曾經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爍著不容忽視的光芒,讓人對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衷地感到敬畏和喜愛。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引人入勝瞭!我簡直是愛不釋手,尤其是它在梳理古代典籍精華方麵的獨到眼光。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智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沉思良久,思考書中那些關於治世、修身、齊傢的真知灼見,與我們當下社會的發展有著驚人的契閤度。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麵映照古今的鏡子,讓人在審視曆史的同時,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那種被曆史厚重感和智慧光芒同時包裹的感覺,是很多現代作品難以給予的。每一次翻開,都有新的感悟,就像在探索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它能夠調動起讀者內心深處對“秩序”和“和諧”的嚮往。它不是空泛地談論理想國,而是從最微觀的個人修養,層層遞進到宏觀的社會治理,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絕。這種由內而外、層層深入的論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古代,它一定是一本被反復研讀、被視為圭臬的案頭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太容易被碎片化的觀點所裹挾,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強大的錨點,幫助我們迴歸到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普世的價值和原則上去。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瞭極大的拓寬和夯實。它不像某些晦澀難懂的古籍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通過精妙的編排和注釋,將那些原本深奧的道理變得平易近人,卻又絲毫沒有削弱其原有的思想深度。那種行文的韻律感和邏輯的嚴密性,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精心策劃的思想盛宴之中。尤其是某些篇章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展示瞭古人是如何構建一個完整而自洽的知識體係的。對於任何一個渴望係統性提升自我認知和理解事物復雜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無價的指引,它教會的不僅僅是“學什麼”,更是“怎麼去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細節之處彰顯著對讀者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典雅的氣質,讓人在閱讀時感到身心愉悅。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釋部分做得極為齣色,恰到好處地解釋瞭那些可能令現代讀者感到睏惑的詞匯和典故,既保證瞭原文的純粹性,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這種平衡拿捏得極好,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夠紮實地吸收知識,真正體會到古人的良苦用心。它讓我明白,好的閱讀體驗,從來都不是粗製濫造的産物,而是心血澆灌的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