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 鬼谷子
定价:30.00元
作者:曾财安 导读及译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8644776
字数:60000
页码:1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国学变革
★ 的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真正读懂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内容提要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鬼谷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当时纵横家流传至今的著作,从书中的内容、选辑、风格等来看,堪称《孙子兵法》的姐妹篇。书中所包含的道理技巧完全顺应自然规律,谋略的逻辑性非常强,手段非常科学化,用来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和事物,能收到直接卓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一直是历代追求实效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学习钻研的另类奇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曾财安
英国塞萨斯大学毕业,退休前为香港警务处总警司。现为广州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香港警察历史学会名誉副会长。多年来定期向警队同僚讲解《孙子兵法》、《尉缭子》、《鬼谷子》、《》、《韩非子》等兵法智慧。
文摘
序言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梳理脉络时的那种旁征博引和严谨态度。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介绍“鬼谷子”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重建一个完整的战国纵横家思想图景。引用的古代文献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形成了立体而多维的解读视角。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核心概念如“捭阖”、“揣情”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概念解释,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案例进行剖析,那些发生在历史转折点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被描绘得如同昨日重现,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深度挖掘和历史还原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古籍注释集,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哲学教材,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与古代的智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每一次停下来思考,都会觉得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一点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古代的生存哲学,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思维模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许多人际交往和决策制定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鬼谷子”思想中那种对人心幽微之处的洞察、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在看似矛盾中寻求平衡的智慧,具有惊人的穿透力。阅读时,我常常会联想到当前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困境,并尝试运用书中所述的原则进行反思和模拟推演。这种“古为今用”的思维范式,是这本书的最高价值所在。它没有沦为纯粹的历史研究,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指导实践、磨砺心性的工具书。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如何沟通、如何在纷繁复杂中抓住事物的核心本质,这种能力上的提升是任何其他类别的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理解古代典籍的最大障碍往往在于晦涩的文言文和脱节的时代背景。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几乎可以说是为“大众读者”量身定制的桥梁。它没有为了保持“原汁原味”而牺牲读者的可读性,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智慧的“注释-阐释-今译”的结构。注释精准到位,不堆砌生僻字;阐释部分则用现代的语言逻辑重新组织了思想的精华,让那些看似深奥的权谋之术变得清晰易懂,且不失原意。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时,保持了学术的谦逊,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流派供读者参考,而不是强行灌输单一的答案。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个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素雅的米黄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有内涵的学术力作。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厚实且带着微微的纹理,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装订也十分精细,每一页都缝合得牢固平整,那种可以完全摊开平放的特性,对于研读需要对照参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担心书页合拢遮挡住文字。侧边切口的工艺也处理得干净利落,整体给人一种匠心独运的感觉,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件艺术品。光是看着这本书摆在那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气息,仿佛能穿透书页,触摸到那份流传千年的智慧。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上的精益求精,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这本书在排版和校对上的细致之处,这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很多古籍版本在引文标注上经常出现混乱或者遗漏,导致读者在追溯源头时感到非常困难。但在这本书里,无论是旁边的细微脚注,还是正文中的加粗、斜体区分重要术语和引文的出处,都做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尤其是在涉及对不同版本异文的比较时,作者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标记符号,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通行本的表述,哪些是根据其他善本修正后的文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可以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术”,它巧妙地引导读者的目光,让复杂的知识结构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