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贾鲁治河(中华治水故事)
定价:18.00元
售价:13.5元,便宜4.5元,折扣75
作者:安武林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70443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1. 儿童作家安武林先生倾情奉献,借助MPR多媒体出版物,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治水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 通过央视支持人小鹿姐姐和国外友人的原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华历史,提升英语水平;
3. 同名动画片即将登陆央视频道,DVD光盘同步上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中华治水故事》MPR出版物是在《中华治水故事》动画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策划的系列丛书,是利用现代数字手段,承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出版物。本系列丛书共26册,选取历史上26个治水故事,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轻松氛围中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工程、治水人物以及与治水相关的历史传说,从而将中华民族兴水利、除水害、保卫家园、繁衍不息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人顽强拼搏、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通过生动有趣而又合乎史实的治水故事表现出来。阅读本丛书,不仅可以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间宣传中华治水文化,而且能够向其弘扬中华治水精神,对于培养读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大有裨益。
安武林,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总监,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过小说《泥巴男生》《夏日的海滩》,散文集《母亲的故事是一盏灯》,童话集《老蜘蛛的一百张床》,诗集《月光下的蝈蝈》等四十余本专著;曾荣获过张天翼童话金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儿童文学奖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吸引人了,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史料的扎实支撑,又不失文学的细腻笔触。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方面的功力,那些古代治水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决策、挣扎与最终的成就,都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和深刻。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感和人定胜天的信念交织的复杂情绪。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挖掘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与阴影。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那些基础建设,背后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与汗水,这种敬畏感,是很多枯燥的教科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每一次的治理尝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像是一次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思考:在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伟力时,人类文明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姿态?是盲目的征服,还是谦卑的顺应?作者似乎在用这些历史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书中的许多情节,关于权力的滥用如何导致灾难的扩大,以及民间力量的自发性在危机中的重要作用,都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联想。这使得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成为了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堪称一绝,它懂得什么时候该慢条斯理地铺陈背景,什么时候又需要迅疾地切入高潮冲突。在处理宏大的工程叙事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生活细节,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地理和水文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能清晰地想象出当年工匠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情景,以及决策者们在朝堂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古人,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尊重,仿佛带着读者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体验了每一次险情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水患”和“治理”这两个词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而是一场与自然持续博弈的文明史。
评分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这一点从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治水方法的对比分析中就能看出端倪。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本书细致地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例如,关于某项工程的材料选择、工具改进,以及组织动员的策略,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这对于研究古代工程技术史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对治水活动的影响,揭示了宏大工程背后复杂的社会动力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读者得以窥见古代社会运转的复杂肌理。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细节处理,那种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脉络的勾勒,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那种只关注英雄人物的传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场域”——河流本身、土壤的特性、季风的规律。作者用极其精确的词汇描绘了水流的形态,泥沙的沉积过程,让人感觉仿佛能闻到黄土特有的气息。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厚感情。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想象那幅古老的、与水共存的生态图景,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永远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饱含深情和科学精神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