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
定价:12.0元
售价:8.8元,便宜3.2元,折扣73
作者:(战国)荀子,徐艳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99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荀子》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善于取譬,以排比增气势强议论,富有感染力。
★本书是适合初级读者的无障碍阅读本,对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音字进行随文注音,以确保阅读通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荀子》:自秦汉以来,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 ——梁启超
《荀子》不仅仅是对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更兼采了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学说中的思想成分,郭沫若将《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并列,称为先秦文学的“四大台柱”。
本书中集合了能够代表荀子思想水平的作品集,虽然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学术等多个方面,却仍能代表其思想的精髓,还有的是早已朗朗上口的名篇。前者的代表篇目如《天论》、《礼论》、《解蔽》、《正名》等,后者的代表篇目如《劝学》、《修身》、《非十二子》、《非相》等。因篇幅限制问题,很多篇目只摘选了其中的经典段落和精彩部分,其目的就在于帮助读者确立对荀子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
一、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④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⑤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蓝:即“蓼(liǎo)蓝”,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可供提炼深蓝色有机染料靛蓝。
②(róu):通“煣”,指通过用火熏烤的办法让木料弯曲。
③槁暴(ɡǎopù):像火烤一样地晒。槁,通“熇”,烤。暴,通“曝”,晒。
④砺:砥砺,这里指的是磨刀石。
⑤参省:反省、检查。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蓝,是从蓝草中萃取出来的,却比蓝草的蓝色更青;冰,是由水结晶而成,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平直是因为有墨线给它做标准,如果用火烤弯,就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弯曲后的木材是符合圆的标准的,即便是受到烈日曝晒,木材也不会重新变得笔直,这是因为它已经经过了火烤等加工过程。所以,木材有了墨线做标准,才能变得更加笔直,刀剑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学识渊博,还要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变得更加聪明,行为上也不会出现什么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①、越、夷②、貉③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①干:同“邗”,古代诸侯国,位于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为吴国所灭,此指代吴国。
②夷: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泛指。
③貉(mò):通“貊”,是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民族的一种泛指。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的山顶,就不可能知道天到底有多高;不亲自潜入深涧,就不可能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不亲耳聆听先王留下来的话,就不可能知道学问到底有多么广博高深。生活在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一带的人民,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在长大后才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是教育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不同。《诗经》上说:“君子啊,不要总是想着过安定的生活。态度恭谨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好正直之道。如果神明听到了你所做的这一切,就会把巨大的幸福赐给你。”没有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也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福分了。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也被认为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确切生卒年月早已无法考据,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
荀子不仅仅集儒家思想之大成,更兼采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学说中的精华,并在人性、礼法、人的社会地位、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上,形成了创造性的、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郭沫若将《荀子》一书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并列,称这四部作品为“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足见荀子文风之特色。
荀子思想中具特色的,是他对于人性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成为其整个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荀子与他的前辈孟子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主张。
在人性的问题上,孟子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概括起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们日常所表现的追名逐利、嫉贤妒能等行为,都是人的本性的体现,都是恶的。这些所谓的“欲望”,都是与建立“善”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是导致社会走向混乱的重要因素。所以,他提倡统治者以“德政”“教化”的手段来实现对人本性的改造,培养出符合社会礼法规范、遵行礼法道义的真正的“人”,并强调法制在此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这种倡导法制作用的观点,是《荀子》中受后世儒学家诟病的地方,但也恰恰是荀子思想中的独特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于“礼”的理解上,荀子也与两位前辈孔子和孟子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孔子看来,所谓“礼”也就是西周时期的文明,表现出的是对过去的留恋和向往。而孟子的“礼”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强调源自人内心的自觉,以及自我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提出“隆礼”的观点,重视“礼”对于社会安定的作用,并结合“人性本恶”这个前提,加入了一些法家的思想主张,将“重法”与“隆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虽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大特征就是人有智慧,能够借用智慧的力量来摆脱自身的“恶”,从而达到“善”的美好境界。并且,荀子还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种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这三种力量同等重要却又各司其职,并且只有当三者各司其职的时候,才能为人类谋得大的利益。这也就是《天论》中所提到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为中国古代“天人”学说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其思想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荀子还就“名”与“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所谓“名”与“实”,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虚幻”与“现实”、“概念”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也是先秦诸子中论述非常多的一组关系。而荀子正处在战国后期,动荡的社会现实让他对这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他才在《正名》篇中,从伦理意义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在正反的对比中,彰显了“正名”对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作品原是以单篇形式流传的,并没有被辑录成书,西汉时期,刘向从单篇流传的三百二十三篇据传的荀子著作中,删去重复,选择三十二篇,编成十二卷,并取名为《孙卿新书》(汉代人避汉宣帝的讳,改“荀卿”为“孙卿”)。而《荀子》之名早出现,则是在唐人杨倞注解《孙卿新书》之后。经过杨倞的注解和调整,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这个版本,篇目包括《天论》、《礼论》、《解蔽》、《正名》、《劝学》、《修身》、《非十二子》、《非相》等,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学术等多个方面。虽然名为《荀子》,但实际上并非全部为荀子的作品,也有部分篇目是荀子弟子的作品,甚至是汉代儒生的杂录。
本书参照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同时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荀子译注》中的注释和译文。由于参考版本的不同,难免存在注释及翻译上的不当或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荀子的论辩文字,古奥中蕴含着一种雄辩的力量,读起来酣畅淋漓,绝不拖泥带水。他的语言极具穿透力,尤其是在批驳异端学说时,那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显示出一位思想大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比如他对“性”的论断,不是为了批判人性,而是为了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礼。这套方案是如此宏大且系统化,它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涉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从祭祀的规格到君臣的职责,无一不包。这种将个体道德提升为国家政治哲学的系统工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儒家思想广度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修身养性的心灵鸡汤,更是一套完备的、旨在塑造一个稳定有序文明的政治蓝图,让人在赞叹之余,不得不对那位先贤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注释水平,确实配得上“精粹”二字,对于初涉儒学经典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及时的指引。我发现,许多晦涩难懂的古文,在译注的对照下变得豁然开朗。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概念,如“化性起务”、“法后王”、“隆礼至治”的细致解读,避免了因文言障碍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这套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又通过现代汉语的精确转译,确保了思想的有效传递。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稷下学宫,聆听荀子与他的弟子们辩论“天人相分”的议题。尤其在探讨“效法先王”时,那种对历史经验的尊重和对理想政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人对接下来的治国方略充满了期待,这绝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基于历史规律的理性建构。
评分初读荀子的思想精粹,那种扑面而来的理性光辉,着实让人精神一振。他不像某些先秦诸子那样,沉溺于对“完美社会”的空想,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直面人性的幽暗面。我尤其欣赏他对“性恶论”的阐述,那种毫不留情的剖析,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笼罩在人性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荀子深刻地认识到,若不加以后天的教化和约束,人的本性中潜藏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冲动,这才是构建社会秩序的起点。这种哲学基石,为后世的礼法制度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沉思,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各种规范、道德乃至法律体系,其根源是否都在于对这种“恶”的预防和引导。那种通过学习和礼仪将“朴”转化为“文”的理论路径,极具操作性和说服力,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改造现实的磅礴力量,让人深感古人的智慧之高远。
评分这本精粹本带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训练。荀子的行文风格,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逻辑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出口。他对于名实关系的辨析,对于“名”作为社会共识工具的强调,极具现代符号学意义。通过对“名”的统一规定,社会成员才能有效沟通、协同合作,这是维持一个复杂共同体运转的基石。我特别注意到了他对“道”的理解,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本源,而是凝结于礼义和制度之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可以被认知和实践的。这种将哲学思辨落地到社会操作层面的务实精神,是儒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让人在阅读中仿佛也接受了一次严谨的逻辑辩论训练。
评分相较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散佚或侧重,荀子的学说结构之完整、体系之严密,令人赞叹。他在《劝学篇》中对学习过程的论述,至今仍不过时,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早已成为激励人心的座右铭。但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在于他对“伪”的推崇,这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人为建构。他并不迷信自然而然的善,而是强调通过艰苦卓绝的“伪”——即后天努力、学习礼义——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种对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肯定,与一些强调宿命或天授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读罢此卷,我愈发觉得,个体生命的价值并非被预先设定,而是在不断地自我超越和文化认同中被塑造出来的,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定位自我、实现价值,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思想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