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孔子家语(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定价:27.00元
作者:王国轩, 王秀梅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011035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国轩、王秀梅所译《孔子家语》分十卷,四十四篇。它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其书内容广泛,有关于孔子世系、从政、周游、入周考察、问礼、与国君问对,以及关于礼乐制度、历史自然的论述,有七十二弟子事迹等,不仅展现出孔子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博物学家的精神风貌,也映衬出先秦儒家的整体形象。
内容提要
王国轩、王秀梅所译《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这部著作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 孔子研究书”。
目录
《孔子家语(精装)》
家语序
相鲁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辩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
辩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辩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记解第四十
正论解第四十一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读完了这本《庄子内篇精讲》!说实话,我对道家思想一直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关于“逍遥游”和“齐物论”的探讨太过虚无缥缈,难以把握。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他将庄子的哲学转化为了一连串生动、甚至带着幽默感的现代案例来解读。比如对“蝴蝶梦”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哲学思辨上,而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对自我认知的探讨,一下子就把几千年前的智慧拉到了我们眼前。书中对语言的局限性、相对性等观点的阐述尤为精彩,结构清晰,逻辑性很强,完全打破了我对古代哲学就是一团浆糊的刻板印象。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他不断抛出问题,引导你跳出日常思维的框架去观察世界。特别是那些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篇章,读完后心里豁然开朗,不再被那些无谓的焦虑所困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深奥”变得“可亲”,让“古老”变得“鲜活”。
评分这本《论语译注》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一直觉得先秦经典高深莫测,阅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做得实在是太到位了。译文部分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古文腔”,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孔子的教诲。更让我惊喜的是那详尽的注释,对于一些典故的出处、特定的历史背景,乃至一些字词在当时的语境中的细微差别,都有着非常清晰的阐释。以前看原著总是得时不时停下来查字典,现在完全可以沉浸式阅读。比如讲到“仁”这个核心概念时,译注会结合多个章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让我对孔子思想的体系有了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零散的碎片知识。对于初次接触儒家经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最好的引路灯,它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完美的转译,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又被古籍的语言障碍劝退的朋友们,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书,其中关于《园林意境的哲学表达》这一册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园林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园林不过是富人家的精致庭院,讲究的是亭台楼阁的堆砌。然而,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园林如何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物化为可游览的空间体验。作者详尽地描述了苏州园林中的“曲径通幽”是如何模拟人生历程的起伏,以及枯山水如何用极简的元素来承载无限的想象空间。特别是一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结合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理论,将建筑的实体空间与诗意的精神空间完美地结合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山水画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仿佛带我亲身走入了那些经典的园林之中,去感受每一块假山、每一方水池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盖房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读懂”空间的哲学之书。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科技史略》没什么特别高的期待,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技术罗列,无非就是讲讲造纸术如何改进,火药如何应用。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而是着重探讨了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它花了很大篇幅论述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对宋代士大夫阶层崛起、知识传播民主化的深远影响,将技术史提升到了社会史的层面来解读,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的文笔也十分老练,论证严谨,又不失叙事的趣味性,读起来丝毫不费力。书中对于一些被忽略的小发明,比如水利工程、纺织机械的精细描述,更是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古代的科技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特定文化土壤中,以独特的方式持续演进的复杂系统。对于想了解中国古代是如何“硬核”地支撑起辉煌文明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我对古代诗歌鉴赏一直很头疼,尤其是那些格律严谨、意象繁复的唐诗宋词,往往只能停留在“觉得美”的层面,却说不出所以然。因此,这本《唐宋诗词格律与鉴赏指南》对我来说,无异于一本武林秘籍。它最棒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格律的学习变成枯燥的数学公式。作者非常巧妙地将音韵、平仄的规则,与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张力结合起来。比如讲解“对仗”时,作者会选取几首千古名篇进行拆解,对比工整的对仗如何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气势,而拗救的处理又如何为情感的宣泄留下了必要的“呼吸空间”。至于鉴赏部分,更是细致入微,从意境的营造到典故的运用,再到诗人当时的个人心境,都做了详尽的剖析。读完之后,我再回头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再只觉得它壮观,更能体会到那种由格律带来的节奏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本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听”诗词的音乐性,而不仅仅是“看”文字的表面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