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末民初
  • 地方文献
  • 抗议运动
  • 校邠庐
  • 历史文献
  • 社会运动
  • 近代史
  • 民初历史
  • 地方志
  • 文献丛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时代出版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40630
商品编码:29924102295
品牌:APGTIM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校邠庐抗议》
  ★zui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在西方文化涌来之际,体现出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充满自信的健康心态
  ★所体现的变法思想和变法所依据的文化资源,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内容简介

  《校邠庐抗议》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

作者简介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zui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内页插图

  ★言人所难言,为三十年变法之萌芽。
  ——《湘学报》

目录

曾文正公覆馮宫允書
校邠廬抗議自序
校邠廬抗議目錄
公黜陟議
汰冗員議
免回避議
厚養廉議
許自陳議
復鄉職議
省則例議
易吏胥議
折南漕議
利淮鹾議
改土貢議
罷關征議
節經費議
籌國用議
杜虧空議
復陳詩議
變科舉議
改會試議
廣取士議
停武試議
减兵額議
嚴盗課議
製洋器議
善馭夷議
采西學議
重專對議
變捐例議
繪地圖議
興水利議
均賦税議
稽旱潦議
改河道議
重酒酤議
收貧民議
勸樹桑議
壹權量議
稽户口議
崇節儉議
復宗法議
重儒官議
裁屯田議
寓兵于工議
通道大江運米運鹽議
墾荒議
上海設立同文館議
用錢不廢銀議
以工巧為幣議

《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内容概述 《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是一部集结了清末民初时期珍贵文献的系列丛刊,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抗议声音与历史图景。本丛刊的出版,不仅是对这段复杂历史的回溯与研究,更是对时代变迁中个体与集体命运的深刻关照,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社会矛盾与变革力量的全面展示。 第一卷:晚清士人的呐喊——社会变革的先声 本卷收录了晚清时期,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夕,一批士人基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发出的文字。这些文献包括但不限于: 士绅的奏疏与上书: 选取了大量地方士绅、科举出身的官员,针对列强侵略、朝廷腐败、民生凋敝等问题,向中央政府递交的奏疏、条陈、建议书。这些奏疏往往洋溢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语言恳切,论证严密,虽多未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清醒认知和改革呼声。内容涵盖了军事防御、财政改革、教育兴革、司法改进等多个领域,如某地士绅关于购置军火、编练新军的奏议,某学者的关于变法图强、设立新式学堂的论说,以及针对土地兼并、赋税不均等民生问题的直陈。 报刊杂文与时评: 收集了当时创办的各种报刊中,署名士大夫或进步知识分子的杂文、评论。这些文章以更直接、更具批判性的语言,剖析时弊,揭露黑暗,呼唤民众觉醒。如针对割地赔款的慷慨陈词,对西方科技文明的引进与反思,对传统制度的质疑,对国民意识培养的倡导等。这些文章语言风格多样,或慷慨激昂,或理性分析,或讽刺辛辣,共同构成了晚清思想界活跃的缩影。 书信与日记片段: 选取了部分士人保存下来的书信和日记,从中可以窥见他们在私下场合对时局的忧虑、对改革的思考、对个人命运的挣扎。这些碎片化的记录,展现了士人真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轨迹,与公开的论说文形成互补,更具人性和感染力。例如,某位举人写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失望以及对实业救国的向往;某位官员日记中,记录了他对地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第二卷:底层民众的呐喊——民变与抗争的史实 本卷着重收录了晚清民初时期,下层民众因生存困境、压迫剥削、社会不公而发起的各类抗议活动和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往往来自官方档案、地方志、民间传说、以及少数幸存的亲历者叙述,弥足珍贵: 官方奏报与案卷: 选取了政府部门(如刑部、理藩院、地方衙门)关于各地民变、械斗、骚乱的奏报、查办卷宗、审判记录。这些官方文献,虽然带有统治阶级的视角和立场,但客观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群、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官方的应对措施。通过这些档案,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官府镇压反抗的手段。例如,关于漕运工人罢工的官方通报,关于农民因旱灾饥荒而聚众抗粮的案件记录,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因税赋过重而爆发的武装反抗的报告。 民间文书与口述记录: 努力搜集整理了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谚、故事、碑文,以及少量亲历者或其后人的口述记录。这些资料虽然可能掺杂个人情感和记忆偏差,却更能体现民众的真实心声和反抗逻辑。例如,揭露地主恶霸压榨的民谣,歌颂反抗英雄的民间故事,记录义和团运动中民众参与情况的口述采访(若有幸存者)。 秘密会党文献: 纳入了晚清民初时期一些秘密会党(如哥老会、天地会等)的简易章程、盟誓词、揭帖、以及部分与民变相关的传单。这些文献虽然内容多为秘密性质,但反映了民间基层组织在社会动荡时期,如何聚集力量,表达不满,甚至组织起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第三卷:地方精英与社会自治的探索 本卷聚焦于清末民初时期,地方精英在国家权力衰落、社会秩序重塑过程中,试图通过组织地方力量、发展地方事业、维护地方利益而进行的一些探索和抗争。 乡绅自治的实践文献: 搜集了乡绅在地方治理、调解纠纷、兴办义学、修筑水利、赈济灾民等方面的文告、倡议书、协议、以及相关地方档案。这些文献展示了在中央政府权威式微的情况下,部分地方乡绅如何承担起维护地方秩序的责任,试图建立一种基层自治的模式。例如,某地绅商联名组织团练以维持治安的报告,某村绅订立的族规家法,关于成立地方劝业局、推广农桑技术的倡议。 商会与行业协会的抗议: 收集了新兴的商会、行业协会在维护商业利益、反抗不公平税收、争取贸易权益等方面发布的公告、宣言、以及与地方官府交涉的文书。这反映了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的社会阶层如何组织起来,为自身权益发出声音,甚至与旧势力形成抗争。如某地的米行公会关于反对官府随意征税的联合声明,某地商会关于要求改善港口管理的请愿书。 地方团体与社会改良的尝试: 包含了一些地方性民间团体、改良会、教育会等组织在社会改良、民生改善、推广新知等方面发出的倡议、报告、会议记录。这些活动虽然规模不大,却代表了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转型时期,地方知识分子和热心人士为寻求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 第四卷:新文化与革命思潮的激荡 本卷重点呈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以新思想、新文化为旗帜,冲击旧秩序、呼唤社会变革的各种思潮与实践。 革命党人的宣传文献: 纳入了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发行的报刊、小册子、传单、檄文。这些文献以更加激进、更加革命的语言,宣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理念,号召民众参与革命。例如,孙中山先生的宣言,兴中会、同盟会的章程和宣传品,以及各地革命报刊上揭露清廷罪状、鼓吹革命的文章。 知识分子的思想论辩: 搜集了当时思想界关于国家制度、民主政治、科学理性、妇女解放、教育改革等议题的论辩文章。这些论辩可能发生在报刊上,也可能体现在知识分子的著作中。通过这些论辩,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的萌芽,以及各种激进与保守思潮的碰撞。 早期白话文学与新式戏剧: 选取了早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文学作品、新式戏剧的剧本,以及相关的评论。这些作品以新的语言形式,反映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文学艺术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 丛刊整体价值与意义 《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以其高度的文献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将为研究者、学生以及所有关心中国近代史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文献的稀缺性与代表性: 本丛刊所收录的文献,许多是首次被集中整理出版,部分文献可能流传稀少,甚至仅存孤本。它们的汇集,填补了学术研究在某些领域的资料空白。同时,丛刊力求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主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图景,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通过“抗议”这一视角,本丛刊并非简单地罗列反抗事件,而是试图深入分析不同群体抗议的动因、方式、诉求及其历史后果。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晚清民初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转型期的艰难性,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 彰显历史的生命力: 每一个时代的抗议,都蕴含着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盼。本丛刊所收录的文献,是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等各阶层人士,在面对剧烈变革时,所发出的声音、所采取的行动。这些声音和行动,共同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借鉴与反思: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应对这些挑战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出版,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庄严致敬,是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甘沉沦、勇于发声者的历史铭记。它将成为研究清末民初社会变迁、思想解放、革命运动等课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往往是那些过于学术化或过于浅显的读物之间的选择。这套丛刊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提供了足够深度的原始材料,但其编排方式又兼顾了非专业读者的可读性。例如,书中收录的一些地方绅商对于新式实业发展的态度和担忧,描绘出的景象极其生动。他们并非一概排斥“新事物”,而是基于切身的经济利益和对地方稳定的考量,对新政的推行速度和方向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望。这种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逻辑”的分析视角,在很多主流的历史著作中是难以看到的。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推动力,从来不只是帝王将相的意志,更是数以万计的社会基层群体在利益权衡下的集体行为。阅读这些文献,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那个时代的“民意调查报告”,只不过这份报告是手写的,充满了墨水的味道和个人的情感色彩。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社会基础”在近代转型中作用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被历史洪流轻易淹没的“中间阶层”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

这本名为《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书籍,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冲着“抗议”二字去的,这往往意味着激烈的思想碰撞与社会变革的先声。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折服。作为研究那个时期的学者或爱好者,我们深知原始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何等不易,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这套丛刊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触手可及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知识分子、士绅乃至普通民众对于时代脉搏的感知与反应。仅仅是翻阅那些泛黄的影印件,那种与历史原貌的直接对话感,就足以令人心潮澎湃。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地方精英阶层如何应对新旧交替阵痛的论述,那些充满激情的文字,既有对传统秩序的坚守,又流露出对未来图景的渴望与探索,这种复杂的心态,是任何后世的宏大叙事都难以捕捉的生动侧面。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能更深切地理解“救亡图存”的口号背后,是无数鲜活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文献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对深化我们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心态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对着“丛刊”这个概念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零散的文献拼凑起来,会不会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然而,当我开始系统地阅读这套《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后,这种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在一个清晰的、内在的逻辑框架下进行组织的。这种结构感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清末政治哲学讨论,变得层次分明起来。例如,某一辑专门梳理了不同学派对“立宪”与“共和”的辩论,从早期的温和改良派如何一步步被激进思潮所裹挟,直至最终的决裂,其思想演变的轨迹被梳理得脉络清晰,极富戏剧性。书中的一些对白和论证,尖锐得让人不寒而栗,丝毫没有被后世的官方口径所“美化”。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传播缓慢、政治风险极高的年代,这些知识分子是如何鼓起勇气,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付诸笔端的?这种对思想自由的追寻,甚至超越了他们对具体政治方案的坚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清末民初的知识界,正是在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自我批判和相互论辩中,完成了从传统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转型。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套丛刊的某一辑文献之中,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迷失在旧日档案室中的考古学家。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在文献的甄选上有着极为独到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只挑选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报道,而是深入到地方性的、甚至是私人化的书信、奏折或驳议中去,挖掘出那些构成时代肌理的细微纹理。比如,其中几篇关于特定地域赋税改革的讨论,虽然在宏观历史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细节,勾勒出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压力是如何在地方层面被消化、扭曲、甚至反噬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解读,而是将阐释的权力最大程度地还给了读者,让每一位研究者都能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判断。这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二手信息”对原始精神的稀释。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和当时的官员录进行查阅,这种主动的、带着探究精神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愉悦。它教会我们,历史并非是一条由英雄和伟人铺就的直线,而是由无数个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现场”共同构成的复杂场域。

评分

这套文献丛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绝望中的呐喊”的悲壮气质。清末的知识分子,似乎都背负着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他们对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对自身的无力感也体察入微。在一些较为私密的通信往来中,那种对“开明君主”的期望破灭后,对“体制内”改革的彻底绝望,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文字,没有胜利者的豪言壮语,只有深切的焦虑、对时局的无奈以及对下一代人命运的担忧。这种情绪的浓度,是极具感染力的。它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稳定时代的人,得以重新审视“变革”的代价和意义。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面对一个似乎无解的困境时,知识分子的责任边界究竟在哪里?是选择沉默以求自保,还是选择奋力疾呼即使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校邠庐抗议/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素材库,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和感受那个时代知识界所经历的道德困境和精神磨砺。这本书,是一面映照历史,也反思当下的绝佳镜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