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
定價:30.00元
作者:孫爾康
齣版社:經濟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5096024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象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是將體育、藝術、科學、哲學、軍事等融為一體的高尚智力遊戲,韆餘年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推崇。新中國成立50餘年來,國興棋盛,象棋迎來瞭新生,進入到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棋賽頻繁,新人輩齣,佳局無數,棋藝豐收。象棋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瞭極大的提高。 
  筆者長期從事象棋資料的收集、各種素材的積纍工作,從事棋藝理論的研究和寫作,40餘年發錶各類棋評文章1500條篇,各類專著棋譜22部,工作和生活已經融入到整個象棋事業之中。
  《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是《中國象棋經典叢書》中的一部,著重介紹瞭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2007年經過精選的經典名局,內容豐富,涉及麵廣,戰術技巧精緻,可讀性強。
目錄
一、當頭炮對屏風馬(38局,1~38)
 局 香港地區趙汝權(紅先和)香港地區徐耀榮
 第2局 新加坡瀋雲清(紅先負)新加坡王英纔
 第3局 中地王嘉良(紅先勝)香港地區李旭英
 第4局 中地硃永康(紅先和)香港地區徐耀榮
 第5局 中國柳大華(紅先負)泰國劉伯良
 第6局 泰國謝蓋洲(紅先負)中國李來群
 第7局 中地鬍榮華(紅先勝)香港地區趙汝權
 第8局 澳門地區郭裕隆(紅先勝)香港地區趙汝權
 第9局 泰國謝蓋洲(紅先勝)澳門地區徐寶坤
 0局 新加坡鄭祥福(紅先勝)泰國陳思飛
 1局 中地劉星(紅先負)香港地區陳誌文
 2局 西馬黃運興(紅先負)泰國謝蓋洲
 3局 新加坡瀋雲清(紅先勝)印尼尤澤標
 4局 東馬詹敏珠(紅先勝)西馬楊宛珠
 5局 東馬許光明(紅先負)西馬黃運興
 6局 香港地區趙汝權(紅先負)香港地區黃福
 7局 颱灣地區吳貴臨(紅先勝)香港地區黃福
 8局 西馬黎金福(紅先負)香港地區陳誌文
 9局 中國趙國榮(紅先和)泰國謝蓋洲
 第20局 澳門地區徐寶坤(紅先負)香港地區楊俊華
 第21局 中國大陸蔔鳳波(紅先和)颱灣地區吳貴臨
 第22局 中地蔣全勝(紅先勝)香港地區曾益謙
 第23局 美國甄達新(紅先勝)中國蔣全勝
 第24局 颱灣地區吳貴臨(紅先勝)颱灣地區蘇文生
 第25局 泰國鄭永清(紅先負)新加坡陳有福
 第26局 中國謝思明(紅先負)新加坡張心歡
 第27局 香港地區杜永光(紅先負)中地王嘉良
 第28局 新加坡方建明(紅先負)香港地區陳誌文
 第29局 新加坡鄭祥福(紅先勝)中國王嘉良
 第30局 颱灣地區梁金義(紅先負)印尼餘仲明
 第31局 香港地區趙汝權(紅先負)中地陶漢明
 第32局 香港地區趙汝權(紅先負)中地柳大華
 第33局 中國大陸陶漢明(紅先負)颱灣地區吳貴臨
 第34局 中國大陸金鬆(紅先勝)颱灣地區劉安生
 第35局 越南濛世行(紅先勝)香港地區趙汝權
 第36局 香港地區梁達民(紅先勝)越南陶科高
 第37局 中地許銀川(紅先勝)澳門地區劉永德
 第38局 香港地區林嘉龍(紅先負)香港地區黃學謙
二、當頭炮對反宮馬(24局,39~62)
 第39局 中國蔣誌梁(紅先負)泰國劉伯良
 第40局 香港地區趙汝權(紅先和)中地徐天利
 第41局 西馬何榮耀(紅先負)香港地區黎少坡
 第42局 泰國劉伯良(紅先勝)中國柳大華
 第43局 泰國劉伯良(紅先負)中國李來群
……
三、順手炮(24局,63-86)
四、列手炮(16局,87-102)
五、仙人指路(18局,103-120)
六、飛相局 (16局,121-136)
七、當頭炮對三步虎(11局,137-147)
八、起馬炮(6局,148-153)
九、仕角炮(5局,154-158)
十、過宮炮(4局,159-162)
十一、其他類(6局,163-168)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資深的象棋愛好者,我閱讀過的象棋書籍不計其數,從基礎的入門教程到高深的理論研究,幾乎都涉獵過。然而,《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這本書,依然給瞭我耳目一新的感覺。我一直認為,中國象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曆史傳承。而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海外”,這本身就充滿瞭新意。我很好奇,在與中國本土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象棋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孕育齣瞭怎樣的獨特風格?打開書頁,我發現我的好奇得到瞭極大的滿足。書中挑選的對局,很多都展現齣瞭作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技戰術特點,有些甚至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他們對中國象棋的理解,雖然可能與我們傳統的“殺氣”、“厚勢”等概念有所不同,但其精妙之處,同樣令人摺服。作者在分析時,格外注重對棋局發展趨勢的宏觀把握,以及對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這種寫法的確讓我受益良多,它拓寬瞭我對象棋全局觀的理解。有時候,讀到棋局的轉摺處,作者的分析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樣的思路可以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棋譜集,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象棋交流,讓我看到瞭象棋這門古老藝術在世界舞颱上的多元魅力。
評分當我收到這本《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時,說實話,我有點猶豫。我一直認為,象棋的精髓在於實戰,在於與人對弈時的臨場應變和心理博弈。書本上的棋譜,總覺得少瞭一點“味道”。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特彆是那些被冠以“海外經典”之名的對局時,我的看法發生瞭巨大的轉變。這些棋局,很多都齣自我們不甚熟悉的海外棋手之手,但它們的精彩程度,絲毫不遜色於我們耳熟能詳的國內大師對局。書中對於每一步棋的邏輯分析,都顯得格外嚴謹且富有洞察力。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最優解,而是嘗試去揣摩棋手當時的思考過程,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走,以及其他可能的走法以及其後果。這種“追根溯源”式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理解,原來“齣奇製勝”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底和對棋局的精準判斷之上。書中收錄的一些殘局,更是將藝術性發揮到瞭極緻,那些巧妙的棄子、刁鑽的陷阱,無不令人嘆為觀止。讀完一本棋局,就像經曆瞭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讓人迴味無窮。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一堆棋譜,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象棋、欣賞象棋的全新視角。
評分拿到《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內容所吸引。我一直認為,想要真正理解一門藝術,就必須瞭解它的不同錶現形式,而中國象棋,作為一項曆史悠久的國粹,其海外發展曆程同樣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精心挑選瞭那些在海外棋壇享有盛譽的經典對局,讓我得以一窺中國象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獨特魅力。書中對每一局棋的分析都極其透徹,作者不僅提供瞭詳細的棋譜,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棋局中的關鍵節點進行瞭深入剖析,講解瞭棋手們當時的思路以及可能的變招。這種詳實的分析,對於我們這些普通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運用上的考究,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棋局變得易於理解,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在娓娓道來那些精彩絕倫的故事。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習棋藝,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精神對話,讓我對中國象棋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讓我看到,象棋的智慧和魅力,是能夠跨越國界、超越文化的,真正達到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
評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中國象棋的經典,似乎都集中在那些熟悉的國內大師身上。直到我無意間發現瞭《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這本書,纔意識到自己之前認知的局限性。這本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中國象棋在海外同樣有著深厚的根基和精彩的篇章。書中收錄的這些“海外經典”,每一局都堪稱是智慧的結晶,它們不僅展示瞭高超的棋藝,更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印記。作者在對局的解說中,沒有落入俗套,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棋局剖析得清晰明瞭。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關鍵性落子的解讀,不僅僅是告訴你“應該這麼走”,更會解釋“為什麼這麼走”,以及這樣走會帶來怎樣的後續變化。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棋手的思路,仿佛置身於對局之中,與他們一同博弈。書中選取的案例,覆蓋瞭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不同的棋風,讓我看到瞭中國象棋的包容性和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讓你成為職業棋手,而在於它能讓你對中國象棋有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認識,它讓你看到,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象棋的魅力依然能夠跨越國界,徵服人心。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厚重的裝幀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書名《中國象棋海外經典名局》,光是這幾個字就讓人心生敬意,仿佛能聞到墨香中夾雜著歲月沉澱的味道。迫不及待地翻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精美的棋局譜,配以詳細的解說和棋譜分析。我並非棋藝高超之人,但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博弈的魅力。書中選取的這些“海外經典”,想必都是經過時間洗禮、被無數棋手所津津樂道的對局。每一局棋,都是一次思想的較量,一次策略的碰撞。作者在解說中,不僅僅是羅列棋步,更是深入剖析瞭雙方的思路,點齣瞭關鍵的轉摺點,以及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妙手。有時,一個看似平常的落子,卻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導嚮勝利的曙光。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棋局背景的介紹,例如對弈雙方的生平、當時的時代背景,甚至是對戰時的心境揣摩,這些都讓棋局變得更加鮮活,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棋盤之上,與大師們一同思考,一同感受勝負的跌宕起伏。對於我這樣熱愛中國象棋,但又缺乏係統學習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以一種溫和而充滿啓發的方式,引領我領略象棋的深邃與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