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语典(1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新世界文库
定价:48.00元
作者:郭灿金,许晖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022865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统文化经典入门读本,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汉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在穿越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萃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明义量。当我们沉醉于她那更迭着文明印记的无数传奇故事以及“无穷动”的美感之时,作为一种文化的子孙,更应该透过这种种表象,一窥散落在文史哲海洋之中的东方文化那新奇瑰丽的神情、变幻莫测的思维力度,以及朴实而厚重的智慧,只有这些基础的训练和从头开始的学习,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神髓,并将它发扬光大……
目录
文史哲连读(代序)日常口语“封建”“”不相容“肮脏”原是褒义词“龌龊”本非指卑鄙 “笨蛋”原来并不笨 “市侩”不是骂人话 “富家翁”不思进取 李陵突围“鸟兽散” “家累”本义家底厚 “假寐”不是装睡觉 “行李”原本是“行理” “桃李”初是蒺藜 “端午”本来是“端五” “后来居上”是讽刺 “甚嚣尘上”无贬义 “冯唐易老”是胡扯 “司空见惯”浑闲事 “满城风雨”是秋景 “柳暗花明”柳成荫 “鹿死谁手”是谦虚 “噤若寒蝉”是罪人 “流连忘返”有讲究 “痴人说梦”梦中梦 “子虚”“乌有’:爱辩论 反义同词说“销魂” “”古来不 自己”乔迁”不合适 “谈何容易”误千年食物类 饮酒之位称“爵位” “钟鸣鼎食”等级制 为何“君子远庖厨” “牺牲”本是祭祀品 “嗟来之食”怎么“嗟” 挂羊头卖狗肉 “苜蓿”“葡萄”波斯来 “胡椒”之“胡”指何方 朱门酒肉并不臭 “吃醋”本是开玩笑 “味道”含有大文化动物类 “犹豫”原是两动物 “灵犀”本是一神兽 “得过且过”是鸟叫 “飞黄腾达”是神马 “渴睡”本来是“貉睡” 小怪物“含沙射影” “雕虫小技”什么虫 “怪哉”乃是一小虫 “蜀犬”为何会“吠日” “孺子牛”做谁的牛 “牛鬼”“蛇神”守佛法 “鸳鸯”早指兄弟 “高足”本来是驿马 蟋蟀为何叫“促织” “牢骚”原来是刷马 公明仪“对牛弹琴” 风马牛不相及 如何“树倒猢狲散”钱财珠宝 人老珠黄:人与珍珠同寿命 “翡翠”本是翡翠鸟 汉朝就有“压岁钱” “镀金”早讽刺谁 “安息香”自伊朗来 十万贯钱能通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谁“千里送鹅毛” 不可随便“敲竹杠” 索取财物“打秋风” 周赧王“债台高筑” “囊中羞涩”是撒谎朋友诚信 “朋”“友”含义有区别 “连襟”原来是朋友 “门神”本是两兄弟 “金兰之交”金兰契 自古争相赞“爪牙” 四好友“莫逆之交” “倾盖”之交称莫逆 “焦头烂额”为上客 “下榻”原是待贵客 “袍泽”本是内外衣合称 秀才人情半张纸 不可“贵人多忘事” “一言九鼎”有多重 “一诺千金”是季布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朋友绝交称“割席”女性称谓 “二八”芳龄十六岁 淑女、美人和佳人 “小家碧玉”为人妾 “丫头”本是一戏称 “夫人”原不好乱叫 古人为何怕“尤物” 小人爱人日“姑息” 何为“女大十八变” 如此神奇“石榴裙” 妇女“画眉”有韵事 “金屋藏娇”非“娇”妻 杨贵妃是“解语花” “燕尔新婚”弃妇怨 “半老徐娘”尚多情 “我见犹怜”况老奴 “三从四德”女人经男性称谓 “千金”原本是男儿 “汉子”本是贱男人 “宁馨儿”是好孩子 “流氓”古今义不同 “无赖”本非浪荡子 “绅士”身份差别大 “烈士”并非身已死 “犬子”称谓分场合 “麒麟儿”只能称谓他人儿 “螟蛉之子”乃义子青楼类 提供“闭门羹” 设局称“设法” 家属“戴绿帽” “青楼”何以变妓院 “相公”尊称变男妓 “入幕之宾”同性恋 无性婚姻日“对食“ “”来历有三种 “七情六欲”挨个数江湖术语 天机不可泄露 何为“一问三不知” “铁公鸡”一毛不拔 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教九流”说分明 “贵人”自古多显赫 来龙去脉:望气观势风水学 “板眼”是个大规矩 “习气”因为不觉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曹操曹操到 为何“天打五雷轰” “走后门”是滑稽戏 “浪子”从来不可羡 细数“十八般武艺” 打入“十八层” “十恶不赦”哪十恶爱情、婚姻与家庭 “七夕”本来是六夕 “青梅竹马”怎么玩 唐人早见“月老” “连理”原来是棵树 “瓜葛”之亲是远亲 心中何来千千结 成婚为何称“合卺” “洞房”何时指婚房 “耳边风”是秋天风 “河可东狮吼”是谁吼 恨不相逢未嫁时 糟糠之妻不下堂 “冤家”可恨又可爱 “婚姻”形式挨个数 哪类夫妻称“伉俪”帝王将相 “县官”初称天子 “和事佬”原是皇帝 “孤注”原指宋真宗 四君王“声名狼藉” 皇帝女婿称“禁脔” 孟尝君“高枕无忧”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王顾左右而言他 晋景公“鞭长莫及” 楚平王“尾大不掉” 齐威王“一鸣惊人” 两大臣“汗流浃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扶不起的阿斗兵家奇谋 天罗地网:天地倾斜的漏洞 何为“空手套白狼” 史上早“苦肉计” “与虎谋皮”穷折腾 秦国“坐山观虎斗” 楚宋盟“尔虞我” 李义府“笑里藏刀” 阴谋“二桃杀三士” 九层台“危如累卵” “吴下阿蒙”刮目看 “杀手锏”是“撒手锏” “铁马”原来是风铃 “风筝”原来是间谍 早“口令”是“躲艟” 一不做,二不休 无所不用其极官场用语 “衙门”原本叫“牙门” “班房”原来是门房 “州官”为何要“放火” “补丁”原为标官阶 “交椅”本来是马扎 “风闻”就可去弹劾. 唐代始有“罗织”罪 “捋虎须”撩拨孙权 寇准胡须被“溜须” 岳飞之罪“莫须有” 奸秦桧“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遭讽刺 “狗尾续貂”瞎封官 “刮地皮”者身已死 “明镜高悬”是秦镜 “如坐针毡”说忠臣职业术语 运筹帷幄:算筹的学问 “老生常谈”算命准 “差遣”曾为一职称 对策:两千年的“学术”训练 “团结”唐代称“健儿” “使者”曾是大祸害 “观察”为官多摆设 检讨:掌修国史的官职 “宗师”原为一官名 “教授”亦为一官衔 “鸡鸣狗盗”救性命 小偷为何叫“君子” “风调雨顺”四金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儒道知识 “忠恕”之道:先人后己 “思无邪”意思为“无涯” 孔子是条“丧家狗” 孔夫子“招摇过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舍我其谁”说孟子 “出尔反尔”要警惕 “好好先生”司马徽 “社稷”本是两祭坛 “大人”“小人”细辨析 “楷”“模”本是两棵树 “掣肘”乃变相劝谏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生一世”有多久 兄弟俩“大器晚成” 化干戈为玉帛人事地名 “沧海桑田”哪个海 “雷池”一地今何在 “大雅之堂”在何方 “安乐窝”是穷人住 “”本是铺 七月十五开“鬼门关” “城狐社鼠”是小人 谁早“家徒四壁” “结草衔环”好神奇 故乡缘何称“桑梓”科举文艺 何为“天字号” 状元郎“独占鳌头” 五魁首:五经的头一名 “名落孙山”真滑稽 唐宋无人“中三元” “敲门砖”应付科举 “万卷”该有多少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 “借光”不用凿墙壁 “汗青”本是烤青竹 古人稿费叫“润笔” 朝廷诏令“大手笔” “刀笔吏”岂能领兵 古人怎样“掉书袋” 李太白“妙笔生花” 苏东坡是“门外汉” “阳卷白雪”高雅中医知识 “别来无恙”怕传染 中医为何称“杏林” 行医为何称“悬壶” “针灸”疗法有两种 “”原来止悲痛 “应声虫”是一种怪病 “烦恼”之病在心神 “医易同源”是常识 “神圣”主要说中医传统名词 “意思”本有大内涵 “世界”到底有多大 “学问”一词含方法 “赤子”本义是婴儿 “文学”的官方色彩 “天经地义”说正理 经常:不能更改的常态 “方便”里有大法门 “混沌”近乎“道” “炉火纯青”高境 “情感”含义有升华 :传统文化的神髓
作者介绍
郭灿金,生于1967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师。著有《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49个人物》《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十九类事件》《趣读史记——十大悬案揭秘》《大唐盛世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等。许晖,六十年,主编过《“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著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自由作家。现居北京。
文摘
序言
拿到书后,我花了几天时间重点研读了其中关于“文”的部分,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高效的“文化充电”。过去很多混淆的概念,比如不同时期的“雅”与“俗”的界限,或者某一文学思潮是如何被时代背景所塑造的,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它在处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时,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通常会列出几种主流的解释,并指出哪一种解释在当代学术界更受认可,这种开放而又负责任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在需要深入论述的地方会详细展开,而在知识点总结处则会用精炼的语言一笔带过,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松弛有度,不会有被信息流淹没的压迫感。对于任何想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尤其是需要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的读者而言,这本《中华语典(1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绝对是投入产出比极高的一笔投资。它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对文化精神的精准提炼。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控要求比较高的人,尤其是在阅读涉及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书籍时,最怕看到注释模糊或引用来源不明的情况。翻阅《中华语典(1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时,我特意留意了这些地方,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它的信息密度很高,但组织得井井有条,每一个关键术语后面似乎都有坚实的学术根据支撑。我尤其欣赏它在文化常识的梳理上,非常注重“演化”这个维度。比如,解析一个古代的官职或一个文人流派,它不会只给出静态的定义,而是会追溯其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的轨迹。这种历史纵深感,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生命力的文化脉络。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而且,新世界文库的出版质量一向有保证,排版清爽,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真正体现了做学问的态度:尊重历史,严谨治学,并且致力于让复杂的知识变得清晰易懂。
评分这本《中华语典(1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新世界文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硬核”知识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散落在各处,不成体系。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国学殿堂的大门。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让人有种想一页页仔细研读的冲动。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文、史、哲这三大板块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比如,在文学部分,它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堆砌辞条,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流派、重要作家及其核心思想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解析一些经典典故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避免了故作高深的晦涩。读完几个章节,我感觉自己对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下了功夫去挖掘知识底层逻辑的用心之作。对于想要系统性夯实国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器。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在和朋友的讨论中能更得体、更有底气地引用一些文化典故,提升自己的谈吐水平。这本书的“实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它不光教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会是这样”。在文学解析部分,它对一些经典的审美取向是如何形成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这让我对很多传统诗词的“妙处”有了全新的体会,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赞美,而是能触及到其内核的艺术价值。哲学的阐释也做到了既不失原意,又避免了哲学本身的枯燥。它仿佛提供了一个高清晰度的滤镜,让我能透过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看到先贤们的思想光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一旦掌握了这种解析问题的方法论,未来面对其他国学内容时,也能举一反三。这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提升思维品质的入门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打着“文史哲常识”旗号的书籍抱有一定的警惕心,总怕遇到内容陈旧、翻译生硬或者干脆是东拼西凑的“快餐”读物。然而,这本《中华语典》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着重于“解析”二字。举个例子,书中对一些哲学概念的阐述,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演变,它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追溯了它在不同朝代、不同思想家那里被赋予的新义,这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消化、提炼并精准呈现的。语言风格非常老练,行文流畅自然,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式口吻,而是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种兼具深度和可读性的平衡点,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感觉它更像是一部思维导图,帮助我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碎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