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错别字字典
定价:14.8元
作者: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著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3809610
字数:8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错别字字典》从字形、结构、词义等方面加以辨析,使读者了解字的正误和致误原因,提高正确、规范使用汉语的能力。书中把容易互错字的归为一组。每组字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读音相同的,则按笔画顺序排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辨析)这两个宇读音相同而字形、意义不同。“段”多用作名词,表示事物划分成的部分、工矿企事业单位,如“地段”“务段”等;还用作量词,如“一段时间”“一段文字”等。“断”多用作动词,表示折断、截断、决断等,如“一刀两断”“断定”“诊断”等;还用作副词,袁示、,如“断然”。注意“片段”与“片断”的区别:“片段”“片断”都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中的一段,但“片断”还有零碎、不完整的意思。
缎锻煅
(辨析)这三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而意义不同。它们右边均为“段”。由于“缎”的本义是指质地厚密,一面有光的丝织品,故左边为“纟”;“锻”的本义与捶打金属有关,故左边为“钅”;“煅”的本义是把药石放在火里烧以减少烈性,故左边为“火”。
垛跺剁
(辨析)这三个字读音、字形相近而意义不同。它们三字均含有与它们读音相近的“桑”。由于“垛”的本义与土有关,故左边为“土”;“踩”的本义是用脚踏地,故左边为“”;“剁”的本义是用刀、斧等连续向下,故右边为“刂”。
……
序言
从语言的趣味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某些地方倒是挺引人入胜的,它会收录一些我已经很久没听过或者几乎已经消亡的“老错误”,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看到前几代人是如何在书写中挣扎的。特别是那些因为方言发音差异导致的书写偏差,被记录下来,颇具文献价值。但是,这种趣味性与工具属性之间似乎存在着微妙的拉扯。当我想快速核对一个当下正在使用的现代词汇时,却不得不翻过一些非常冷僻的例子,这拖慢了我的节奏。而且,很多解释的篇幅分配也让人感到困惑,一些非常高频的错误只用了寥寥数语带过,而一些相对罕见的“高阶错误”却被详细地阐述。这让我怀疑,编写者对“高频”和“低频”错误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如果一本字典的权重设置不合理,它就很难成为读者案头常备的“速查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可以偶尔翻阅消遣的“文化杂谈”。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一个更平衡的支点。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逻辑,坦率地说,让我感觉有些飘忽不定,像是作者在整理资料时,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记忆顺序而非标准的音序或词频来布局。这对于一个追求效率的查阅者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障碍。比如,我尝试查找一个相对常见的搭配错误,比如“在……之余”,按理说这种固定搭配的误用应该在某个专门的章节里被系统地提及,或者至少在“之”这个字的条目下会有明确的指向。可我发现,很多时候,它更像是散落在不同的、看似不相关的词条的解释脚注里,需要通过极大的耐心去“挖”出来。这不像一本字典,更像是一本充满了作者个人心血和经验的笔记合集,虽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但这种主观性太强的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即时性。如果我急着在写稿时确认一个细节,我可没有时间去进行一场“寻宝游戏”。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一眼望到底、直击核心的结构,而不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二次跳转和推理才能得到确切答案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数字化时代的兼容性方面,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担忧。作为一本纸质书,它显然有其坚实的物理存在感,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我尝试在网络上搜索一些书中提到的例子,但由于这本书的收录体系和常见的网络词库不太一致,导致在用其他平台辅助验证时,经常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解释。这让它显得有些“孤立”。一本好的工具书,尤其是在纠错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与主流的语言规范和检索习惯保持同步。此外,书中对新出现的网络用语和混合语境下的错别字处理得非常保守,几乎没有涉猎,这使得它在时效性上大打折扣。对于一个经常需要处理线上文案的人来说,一本不能涵盖最新语言动态的字典,其参考价值自然会随时间流逝而衰减。我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个配套的在线版本或者电子词库,那样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持续进化的知识载体,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完美的瞬间定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似乎更侧重于记录那些“听起来好像对”但实际上错得离谱的词语组合,而不是那些细微的笔画差异或者同音字辨析。这或许是作者的一种取舍,但对于我这种对古文引用和书面语规范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它在处理那些更偏向于书面语境下的微妙差异时,力度似乎有些不足。比如,关于一些成语的“望文生义”式误用,书中提及的案例相对有限,很多时候只是给出了正确的写法,却缺少了对“为什么会错”的深入剖析。我理解,要面面俱到确实很难,但既然冠以“字典”之名,我希望能看到更深层次的语言学探讨或者至少是更丰富的例证。这本书读起来,总感觉像是在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个大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错误词语)都有,但每一样商品的来历、制作工艺(错误的根源)都没有被详细地介绍。它能救急一时,但似乎无法从根本上“治愈”我的错别字习惯,因为它提供的“药方”过于简单,缺少了必要的“病理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挺有分量的。我本来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心想这下总算能把那些老是困扰我的“不是那个字就是这个字”的问题彻底解决了。翻开前几页,那种期待值是蹭蹭往上涨的,希望能看到一些耳目一新的释义,或者至少是排列得井井有条的索引。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查阅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但所有的书架上都贴着同样的标签,内容却需要你自己去摸索。我记得我当时想找“譬如”和“比如”的区别,结果在好几个交叉索引里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得依靠我原有的知识储备去判断哪个更顺眼,这让我不禁嘀咕,一本专门纠错的工具书,如果使用者还需要大量的“常识”来辅助查找,那它的存在价值是不是就被削弱了一大半?而且,字体排版上感觉稍微有些拥挤,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对比的读者来说,长时间盯着看,眼睛确实会有点吃力,也许在版式上可以更开阔一些,让那些易混淆的词语之间能有更多的呼吸空间。总的来说,外观上是无可挑剔的,但内在的导航和呈现方式,还有待打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