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
定價:68.00元
作者:董煟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數:
頁碼:3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介紹:是書前有自序,謂上捲考古以證今,中捲條陳救荒之策,下捲備述本朝名臣賢士之所議論施行可為法戒者。書中所序,如以常平為始自隋,義倉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遠考本原。然其載常平粟米之數,固《隋書》所未及誌也。其宋代蠲免優恤之典,載在《宋史》紀誌及《文獻通考》、《續通鑒長編》者,此撮其大要,不過得十之二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講,閱讀這套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一場艱苦但極富迴報的“考古發掘”。它的裝幀和排版固然古樸,但內容的密度和信息的價值密度,絕對是頂級的。我最喜歡它在敘事上的“去英雄化”傾嚮。它不歌頌某位聖明的君主或廉潔的清官,而是把筆墨集中在那些默默無聞的製度設計者和執行者身上。比如,關於災區臨時徵發徭役的補償標準、對流民的身份甄彆與安置辦法,這些看似瑣碎的行政流程,恰恰是決定成韆上萬人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書中對這些流程的記錄,嚴謹得近乎冷酷,但也正因如此,我們纔能窺見古代國傢機器在極限壓力下維持運轉的真實麵貌。它教會我,真正的曆史厚度,往往隱藏在那些被官方史書所不屑一顧的“技術文件”之中。這是一本需要耐心細讀,並時不時停下來查閱相關背景知識的書,但每一次投入的精力,都會得到百倍的迴報。
評分我是一名專注於明清社會經濟史的學人,原本以為對這個時期的救荒措施已有相當瞭解,然而這部《救荒活民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既有認知框架。它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它對“非常時期”的“常態化”管理思路的闡釋。例如,書中對“常平倉”製度的演變記錄之詳盡,簡直是一部活的曆史教科書。從倉額的設定、平價收購的基準價製定,到虧空時的彌補機製,無不體現齣古代政府在維持市場穩定和保障底層生存之間的微妙平衡。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穿插瞭大量地方官員的呈報與中央的批示往來,這些原始檔案般的記錄,為我們研究政策執行中的“地方能動性”提供瞭極佳的樣本。我們往往習慣於將古代治理視為一個僵化的整體,但通過這些文本,我看到瞭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官員如何因地製宜地解讀和變通中央政令,這種“在框架內創新”的精神,對於當代治理的啓示意義都是巨大的。
評分說實話,初次翻開這套書,我差點被那冗長而古奧的文言文勸退,但一旦沉下心來,那種被曆史的細節所震撼的感覺是其他任何曆史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全是鐵闆釘釘的“乾貨”。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活民”的部分,即如何防範於未然,如何通過經濟手段來增強百姓的抗風險能力。那些關於農時指導、水利工程的修建規範、甚至是對地方儲備糧製度的設立和輪換機製的詳盡描述,無不透露齣一種極強的、以“人”為本的治理哲學。這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政治理想,而是深入到田間地頭的具體操作指南。每一次讀到關於某地因某項製度的靈活運用而成功渡過大飢荒的記載,我都由衷地感到敬佩。它讓我對“政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冰冷的法律條文,而看到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鮮活的生命力與社會關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保留瞭太多被後世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真正起作用的“技術細節”。
評分這部政書匯編,在我看來,是理解中國古代“韌性社會”的一把鑰匙。它並非僅僅提供瞭一套“救災手冊”,而是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社會安全網模型。我特彆欣賞它對“預警”和“反饋”機製的重視。書中關於氣象記錄、地方災情上報時限的規定,以及對報告真實性的核查製度,顯示齣古代統治者並非隻是被動地等待災難發生。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展示瞭“以工代賑”這種古老模式的運作細節,這遠比今天我們泛泛而談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復雜和精細得多。它包含瞭勞役的組織、工期的管理、工價的核算乃至工傷的撫恤,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體現瞭一種高度成熟的資源動員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體係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不再是概念上的想象,而是具體製度的脈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麵,去觀察一個龐大帝國是如何在不斷的自然挑戰中維持其社會肌體的基本穩定的。
評分這部《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的匯編,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它猶如一座沉睡的寶庫,一旦開啓,裏麵浩如煙海的曆代救災與民生治理的章程、案例、理論便如洪水般湧現齣來。我尤其欣賞編者在選材上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官方文書,更像是勾勒齣瞭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古代社會韌性史。讀罷前幾捲,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的厚重感,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些風雨飄搖的年代。書中對於災害發生時的緊急動員機製、物資調配的細緻規定,以及災後重建的長期規劃,都展現齣古代士大夫階層在麵對天災人禍時所抱持的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和極強的實操能力。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充滿瞭“知行閤一”的實踐智慧。比如,對於不同類型的災害——水患、旱災、瘟疫——所采取的迥異的對策,以及針對不同社會階層(自皇室貴族到鄉野農戶)的救濟措施的區分,都體現齣高度的製度化和人情關懷的結閤。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理解古代國傢治理體係,特彆是其危機管理能力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替代的案頭參考書。它讓人明白,有效的治理絕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一套套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的精妙製度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