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心雕龍
定價:49.00元
作者: 劉勰,陳書良 整理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6394697
字數:
頁碼:42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傢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係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的研究曆來是學術中的顯學。
已故樸學傢吳林伯先生是馬一浮大師的嫡傳弟子,一生緻力於《文心雕龍》的研究,見解幽深而獨到,他的大弟子陳書良教授於繁華紛擾中獨立蒼茫,以振興樸學為己任,繼承先師衣鉢,將《文心雕龍》研究延續下來,發揚光大,以饗後學。
陳書良對《文心雕龍》原文進行瞭艱難的探索。本書原文部分係文字上采用黃叔琳本,按照“三準論”將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賢對它校注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之處,略陳陋見。凡前賢鴻筆已舉,概不復陳;而管見雖淺,聊作引玉之磚。另外本書譯文基本采用郭晉稀先生(《白話文心雕龍》,並對其相應作瞭改動。
目錄
序方銘
n前言
n《文心雕龍》釋名
n3/凡例
n5/名目
n9/單元道
n18/第二單元纔
n24/第三單元氣
n30/第四單元物
n32/第五單元心
n40/第六單元象
n45/第七單元誌
n51/第八單元風
n62/第九單元文
n78/第十單元體
n92/第十一單元奇
n101/第十二單元賦
n110/第十三單元隱秀
n117/第十四單元采
n127/第十五單元通變
n134/第十六單元規矩
n140/第十七單元司契
n150/第十八單元圓
n《文心雕龍》直讀
n上篇
n155/原道
n160/徵聖第二
n164/宗經第三
n169/正緯第四
n173/辨騷第五
n178/明詩第六
n184/樂府第七
n189/詮賦第八
n194/頌贊第九
n199/祝盟第十
n204/銘箴第十一
n209/誄碑第十二
n214/哀吊第十三
n219/雜文第十四
n224/諧隱第十五
n229/史傳第十六
n239/諸子第十七
n245/論說第十八
n252/詔策第十九
n258/檄移第二十
n263/封禪第二十一
n268/章錶第二十二
n274/奏啓第二十三
n280/議對第二十四
n286/書記第二十五
n下篇
n295/神思第二十六
n300/體性第二十七
n304/養氣第二十八
n308/風骨第二十九
n313/附會第三十
n317/通變第三十一
n322/事類第三十二
n327/定勢第三十三
n333/情采第三十四
n338/鎔裁第三十五
n342/聲律第三十六
n347/練字第三十七
n353/章句第三十八
n358/物色第三十九
n363/麗辭第四十
n367/比興第四十一
n372/誇飾第四十二
n376/隱秀第四十三
n380/指瑕第四十四
n385/總術第四十五
n389/時序第四十六
n398/纔略第四十七
n407/知音第四十八
n412/程器第四十九
n416/序誌第五十
n參考文獻
n作者介紹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南朝梁代人,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劉勰三十二歲開始寫作《文心雕龍》,曆時五年,後齣仕做官,先後做過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捨人,晚年迴到定林寺齣傢。雖曆任多官職,但劉勰其名不以官顯,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陳書良,湖南長沙人,齣生於1947年,湖湘書香世傢;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魏晉隋唐文學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享受特殊津貼專傢;現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係主任、教授;學術上服膺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承繼樸學傳統,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
文摘
《文心雕龍》:n
單元 道n
一、道 41處n
1.附閤於天道的重文的儒道n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n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誌》)n
按 《文心雕龍》之“道”,除下列2.3.4義明顯錶現為政治主張、老莊之道或一般方法門徑外,其含義是爭議頗大的。這場爭論構成瞭1949年後《文心雕龍》研究熱烈的爭鳴特色。範文瀾《注》、劉永濟《校釋》及吳師《義疏》認為“原道”之道純為儒道,陸侃如認為是儒、佛、道三者的統一體(見《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龍”論道》),而馬宏山則認為道是“佛性”(見《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四期《論“文心雕龍”的綱》)。應該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瞭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龍》文論體係的關鍵。對此,我們的看法是:道是附閤於天道的重文的儒道。n
(1)道的形式是“自然”n
《文心雕龍》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極”“道心”“天命”“神道”等彆名。我們敘述這些,想說明的問題是:n
,以上名稱都是“道”,這是諸傢皆無異議的。n
第二,其中多數來源於儒傢經典,而且嚴格依其本義立論。如“形而上者謂之道”(《誇飾》)引自《易 係辭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書 大禹謨》;“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原道》)語本《易 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道難聞”(《徵聖》)語本《論語 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正緯》)語本《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 觀卦彖辭》“聖人以神道設教”。這就確切地證明,範、劉、吳諸傢將劉勰的道釋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顧本義,在佛典中尋找上述詞語齣處的做法都是不嚴肅的。n
第三,道的另兩個彆名“神理”“自然”,範文瀾等沒有在儒傢經籍中尋到齣處,馬宏山卻引證《弘明集》,釋為“佛性”。而這,是導緻馬立論的根據。n
我認為“神理”“自然”不應從佛典中尋齣處,尤其是“自然”一詞,是道的形式,必須深入探討,不能停留在錶麵的齣處上。n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 係辭》韓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話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莊子 繕性》:“道,理也。”“理”與“道”是同義詞。“神理”即“神道”。這個詞魏晉時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誄》:“聰鏡神理”,王融《三月三日麯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選 三月三日麯水詩序》注曰:“神理猶神道也。《周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n
再看“自然”。我認為這個詞恰好說明瞭道的形式的本質。《原道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語齣於《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意是道虛無不可視觸,不便於學習;不得已,就學習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廣大,不知從何學起,不得已,就學習天地間常見的事物(“自然”)。這樣,並不是說《文心》之道齣於老、莊。周秦之際,諸子各自都認為自己的“道”極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辭描述“道”。有趣的是,他們仿佛采用瞭近幾十年在現代科學領域裏發展起來的仿生學,一緻以自然來說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組成。《 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看到瞭柔弱,而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徵。《韓詩外傳》捲三記孔子談“智者樂水”:“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曆險緻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孔子看到瞭“智”“禮”“勇”“知命”“德”,而這些正是他的“道”的組成內容。《文心雕龍》的“道”就展現瞭這種“法自然”色彩的胎記。正如認為“萬物蕓蕓”都不過是“道之華”(現象)一樣,劉勰認為,“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原道》)從這個意義齣發,“自然”“道心”“神理”“太極”都是道的形式的彆名。n
但是,《文心雕龍》之道,雖然采用瞭習慣的仿生解釋,因而帶有“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並非主張“因任自然”“絕聖棄智”,而是與“徵聖”“宗經”聯閤起來,和儒道閤而為一。n
……
序言
這份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古代大儒的深度對談。作者的博學和深思,透過字裏行間噴薄而齣,讓人油然而生一種“高山仰止”的敬意。它不是那種迎閤大眾、追求輕鬆愉悅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心力,需要反復揣摩,纔能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但正是這種略帶挑戰性的閱讀過程,纔使得最終的收獲顯得尤為珍貴。每當讀到一些關於文章結構布局、辭藻選擇的精妙論述時,我都會忍不住拍案叫絕。書中對文學創作過程中“法”與“意”關係的探討,尤其精闢,它平衡瞭規範與自由的尺度,為後世的文人指明瞭一條既有章法又不落窠臼的康莊大道。與其說是學習理論,不如說是參與瞭一場關於文學本質的哲學思辨,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攀登。
評分這本書,初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一座氣勢恢宏的古典園林,每一個角落都精心雕琢,麯徑通幽之處藏著令人驚艷的風景。作者的筆力之雄健,文字之精妙,讀來令人嘆為觀止。它不隻是一般的理論闡述,更像是一場關於文學藝術的盛大宴會,各種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如同美酒佳肴般令人迴味無窮。尤其是對於文學創作中那些看似玄妙的“意境”和“神韻”的剖析,作者總能用極其精準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將其捕捉、描摹,讓人茅塞頓開,仿佛突然間明白瞭某種藝術的終極奧秘。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措辭考究的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厚學養。這哪裏是書,分明是一部浸透瞭韆年文心、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璀璨瑰寶,它引導著我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敬畏的眼光去審視和品鑒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之嚴謹,布局之巧妙,簡直是一件藝術品。它不像我們現在常見的知識手冊那樣,隻是羅列要點,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相互印證的方式,構建起一個宏大而自洽的文學批評體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那種不偏不倚的大傢氣度,他既能贊揚前人的成就,又能客觀指齣其局限性,這種批判性的繼承,正是其價值所在。閱讀它,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老船長,在文學的海洋中航行,他不僅告訴你哪裏有暗礁,更重要的是,他教你如何駕馭風浪,如何找到最適閤自己的航嚮。那些關於“神思”和“氣韻”的論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它讓那些最難以捉摸的文學感受,有瞭一個可以被探討、被訓練的可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捧起這本厚重的典籍,內心是有些抗拒的,總覺得古代的文論必然艱澀難懂,如同隔著一層厚厚的曆史塵埃在窺視。然而,一旦真正沉浸其中,那種震撼感是難以言喻的。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將那些抽象的文學原理細緻入微地解構開來,條分縷析,卻又絲毫沒有失掉文采的靈動。特彆是書中對於不同文體風格的辨析,那種洞察力簡直是穿透時空的。仿佛作者就坐在我旁邊,用一種極富激情和洞察力的口吻,為我揭示瞭為什麼有些作品能流芳百世,而有些卻曇花一現。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好文章”的標準被徹底重塑瞭,過去那些模糊的印象和感覺,都被這部書賦予瞭清晰的坐標和堅實的理論支撐。它更像是一部武功秘籍,教會你如何調動文字的力量,如何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文采斐然”。
評分坦白講,閱讀過程中間確實有過幾次因為文辭的古奧而感到吃力,但這恰恰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它強迫你放慢速度,用更古典、更審慎的方式去解讀文字,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現代閱讀習慣的矯正。書中對文學創作中“情”與“理”的辯證關係的闡述,尤為觸動我。作者並未將兩者割裂,而是強調瞭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微妙關係。讀完之後,我不再僅僅關注故事的跌宕起伏或者詞藻的華麗堆砌,而是開始去探究作品背後創作者是如何調度內心的情感火焰,並將其用理性的結構完美地呈現齣來。這本“書”簡直是一份關於如何進行深度思考和錶達的指南,它教會你如何讓自己的文字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光鮮亮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