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一本通
:56.00元
作者:思履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441801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箱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学习国学,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而诸子百家的著述更是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鉴于此,编者对众多的国学经典著述进行了适当的取舍,辑成本书。
全书包括《尚书》、《礼记》、《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名作。编者在参考多家集注的基础上,设置了“注释”、“译文”、“赏析”、“题解”等多个栏目,对国学典籍中一些难懂的字句进行解释,并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文的意旨进行分析,译文力求准确、流畅,尽可能真实地体现原典精神。同时,我们对诗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并对其字形、字义与相似字词的异同加以解释,降低阅读难度,方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国学经典。书中还选配了100余幅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身临其境,激发起对中华文化经典之作的阅读激情,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怕那种把所有知识点都用粗体字标出来的“学习宝典”,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技术手册,毫无趣味可言。然而,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非常克制和高级。它采用了大量的留白,文字的排布疏密有致,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我注意到,它在引用古代文献时,通常会使用小字体的旁注,既保证了原汁原味,又不会打断主体内容的流畅性。这说明编者在排版阶段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它没有一味追求数量的庞大,而是侧重于挖掘那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思想内核。例如,它对“中庸之道”的阐释,就非常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的窠臼,而是回归到其作为一种动态平衡理论的本质,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提供了极佳的思维模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体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提升了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意。我原本以为这种“通”字打头的书,多半是内容堆砌,流于表面,结果翻开目录才发现,编排的用心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思想进行了一种微观的串联。比如,在讲到先秦诸子时,它不是孤立地介绍孔孟老庄,而是会用一小段精炼的文字,点出他们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特别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注释,选取的都是最贴近现代语境,又不过分“窜改”原意的版本,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引文旁标注的“出处考证”,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是被忽略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编者对“信”的坚持。拿到书后,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其中的《大学》章节,那种行文的流畅感和逻辑递进的清晰度,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啃读古籍,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前辈娓娓道来,实在是一次愉快的阅读初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太多打着“国学”旗号的“快餐读物”了。但这本《国学经典一本通》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努力做减法,却做出了乘法的效果。它的排版极为考究,大开本设计,行距舒朗,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陷入那种“面面俱到”的窠臼。许多经典书籍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塞进去,结果每人只分到几页,浅尝辄止。这本书却懂得取舍,它聚焦于那些真正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核心文本,然后对这些文本进行深度的剖析。我注意到,它在处理历史典故时,不会长篇累牍地复述故事,而是直接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伦理观或哲学思辨。比如关于《易经》的介绍部分,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卦象推演,而是着重阐述了“变易、不易、简易”的核心思想在后世哲学体系中的影响,这种提纲挈领的做法,对于我们这类想快速建立宏观框架的读者来说,效率极高。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的地图,而不是铺天盖地的沙子。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厚重的国学入门书,结果往往是第一章就因为术语太多而放弃了。这本《国学经典一本通》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懂得如何与初学者“共情”。它的语言风格在解释概念时,会不经意地采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经验的类比。比如,它解释“天人合一”的思想时,没有引用那些玄之又玄的道家语录,而是用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农耕文明中对季节更替的敬畏与顺应。这种“由小见大”的处理方式,瞬间拉近了古人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而且,这本书在目录的设计上非常人性化,它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如修身、治国、艺术等)进行模块划分,而不是单纯按时间线索推进,这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切入。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个私人导师,它知道你在哪里感到困惑,并用最恰当的方式为你指引方向,而不是强迫你走上一条既定的、布满荆棘的学术道路。整体阅读体验是轻松愉快但收获颇丰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通”字背后隐藏的巨大工程量。很多号称“通”的书,往往在某一领域就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诗词鉴赏上故作高深,但在诸子哲学上又流于科普。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平衡感和跨学科的视野。它在介绍先秦思想时,会自然而然地引入汉代的经学解释,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欢它对“礼”和“法”的辩证讨论部分,它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方进行批判或赞美,而是用大量的原始文本片段,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讨论场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远比直接给出结论更有效。而且,这本书在装帧上选择了环保纸张,油墨气味很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刺鼻感,这种对读者身体健康的关怀,也体现了出版者对“经典”应有态度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