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章太炎讲国学

满28包邮 章太炎讲国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 著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思想
  • 文化
  • 包邮
  • 满28
  • 学术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ISBN:9787802044708
商品编码:299469809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章太炎讲国学

定价:59.80元

作者:章太炎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2044708

字数:236000

页码:3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领导干部读经典》辑选晚近人文精粹,为领导踱索“价值”和“判断”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丛书。本书主要辑录了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和《国学讲习会略说》两部作品。《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先生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诸子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国学讲习会略说》分为“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五部分,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佳指引作品。

内容提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辑辑选民国人文精粹,囊括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自清、郑振铎、吕思勉等大师级作品,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修养镜鉴,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国学概论》 一、 什么是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即“中国的学问”,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积累下来的思想文化遗产的集合。它并非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动态系统。从广义上讲,凡是中国人创造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知识体系,都可以被纳入国学的范畴。 国学涵盖的领域极为广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 经学(儒家经典): 这是国学的核心部分,以“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记》、《周易》、《春秋》——为基础,以及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言论著作。经学不仅是关于政治、伦理、教育的学说,更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的源头。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的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个人品德的完善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2. 史学(史书与史论): 包括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各类史论等。中国史学以其悠久的传统、系统的体例和详实的记载著称于世,形成了独特的史学范式。史学不仅记录历史事件,更注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供治国安邦的借鉴。历代史家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3. 子学(诸子百家): 这是国学中思想最为活跃、流派最为纷呈的部分,包括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为中华思想宝库贡献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它们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性的善恶、社会的治理、人生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政治、伦理思想资源。 4. 集部(文学作品): 包括诗、词、曲、赋、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成就斐然。从《诗经》的朴素真挚,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唐诗的雄浑壮阔,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通俗生动,明清小说的博大精深,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了解社会风貌、民情人心的一面镜子。 5. 科学技术(传统科技):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概念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建筑、兵器制造、工艺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例如,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四大发明的传播,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国学的重要性与价值 国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指导未来的宝贵财富。 1.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载体: 国学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是塑造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伟大之处,从而坚定文化认同。 2. 思想智慧的源泉: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生智慧。儒家的仁爱、礼义,道家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诸子百家的辩证思维,都在不同程度上启迪着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这些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价值迷失、人际冲突、环境危机等,仍能提供深刻的启示。 3. 治国安邦的借鉴: 史学中的经验教训,诸子学中的政治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宝贵借鉴。古人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决策与反思,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政治的本质,更有效地应对治理的挑战。 4. 审美情趣的滋养: 集部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品读古诗文,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能力,感受东方文化独特的韵味。 5. 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国学并非故步自封的古董,而是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创新灵感的宝库。许多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管理理念,都能在国学中找到其渊源或启发。通过对国学的深入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可以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如何认识和学习国学 学习国学并非易事,它需要耐心、毅力、正确的方法和开放的心态。 1. 明确学习目的: 在开始学习前,问问自己为何要学习国学?是为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是为了获得人生智慧?还是为了研究某个特定领域?明确的学习目的,将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2. 选择合适的入门路径: 国学领域浩瀚,不宜贪多求全。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个切入点。例如,对哲学感兴趣,可以从《论语》、《道德经》开始;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选读;对文学感兴趣,可以从唐诗宋词入手。 3. 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学习国学,尤其是经典文献,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可以先学习一些基础的古文读物,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然后,再深入接触经典。阅读经典时,可以借助注释、译文,但更重要的是尝试自己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注重理解与体悟: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在阅读过程中,要尝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其中的道理,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5.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除了阅读经典,还可以通过听讲座、参加读书会、观看相关纪录片、利用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学习国学。多方面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国学。 6. 保持开放与批判的态度: 学习国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要辨别哪些思想是普适的,哪些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将传统智慧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学的价值。 7. 警惕“国学热”中的浮躁与功利: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但也伴随着一些浮躁和功利现象。要避免急功近利,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学习,追求真正的理解和体悟,而不是流于形式或炫耀。 四、 结语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安身立命的道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重拾国学,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更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回归,是对人生智慧的探索,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审思。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学,将使我们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心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和引证工作做得实在令人佩服,简直就是一部小型的学术“工具箱”。我注意到,书中对每一个重要观点,都会细致地标注出其在古代典籍中的出处,有时候甚至是某个不为人知的注疏本中的只言片语。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对原始文本的尊重和追溯的习惯。有一次我好奇地去核对其中一处关于魏晋玄学的论述,发现作者引用的那个版本极其冷僻,但其解读却一针见血,完全抓住了核心。这让我深信,作者绝非泛泛而谈,而是下了苦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打捞出了最精粹的部分。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国学,或者对学术考据有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导读读物,它本身就是一座坚实的知识地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活”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死”的文本层面。作者在讲解那些看似已经尘封的文化现象时,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与当代社会依然息息相关的精神内核。比如,书中关于“士”的自我期许和独立精神的剖析,读来让人联想到当下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抉择与坚守。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年代久远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智者,用古老的智慧,为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提供一份清醒的旁观视角。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深沉、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目光去看待眼前的世界,这对于我个人的价值观重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逻辑推进非常流畅,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思维路径。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框架,而是采取了一种“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的渐进式讲解。比如,它会先从一个具体而有趣的小概念入手,比如古代的某种礼仪细节或者一个特定的字形变化,然后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整个哲学体系或历史背景。这种由点到面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回头去重读某个段落来确认上下文的联系,因为作者总是在你思考下一个问题之前,就已经帮你铺垫好了过渡的桥梁。这种“体贴”的编排,让整个阅读过程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引导式漫步,每一步都有风景,每一步都通往更深远的境地。

评分

我之前对国学经典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但又有些望而却步的心态,总觉得里面充满了高深的理论和繁复的考据,自己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极其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思想体系时,总能巧妙地引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或者生动的比喻,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他对“名物”的探讨,不是枯燥地罗列词源,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变迁的脉络中进行分析,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语言的演化本身就是文化的演化。读完每一章,我都能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仿佛原本横亘在我和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墙被悄悄移开了一块砖。这种把深奥知识“翻译”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真正做到了普及经典,而非曲高和寡。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品味了,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油墨的香气混着纸张的微涩,瞬间就让人回到了那个古典雅致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既有传统书卷的韵味,又透着一股现代设计的简约,让人爱不释手。而且,内页的纸张选得非常考究,不是那种亮瞎眼的白,而是温润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排版布局,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仿佛章先生的学问就那样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通过精心设计的版式,也变得清晰易懂起来,这在很多同类学术书籍中是很难得的体验。可以说,这本书从触感到视觉,都提供了一种纯粹的阅读享受,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