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张国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4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从人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层面,对现代文明修身展开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
本书把对人与世界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与人们的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与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进行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古代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对儒家修身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研究,重点揭示了现代文明修身这一话语体系和实践机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启示和重要意义。全书从过程规定性、目的规定性、要素规定性和关系规定性维度系统分析了现代文明修身的科学内涵和逻辑起点,梳理和研究了现代文明修身理论的历史资源与现代承接、哲学基础与借鉴理论,并对现代文明修身的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力图阐述现代文明修身对人的“秩序理性”孕育与“自由个性”培养的独值。
目录
序
导论
一、现代文明修身问题的凸显
二、现代文明修身话语体系的提出
三、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述评
四、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思路
五、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范式
六、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架构
七、现代文明修身的研究方法
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
节 现代文明修身内涵的理性审视
一、修身概念的界定与剖析
二、文明含义的现代嬗变
三、现代文明修身中“现代”一词的界定
四、现代文明修身含义及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 现代文明修身研究的基本维度
一、现代文明修身的过程规定性维度
二、现代文明修身的目的规定性维度
三、现代文明修身的要素规定性维度
四、现代文明修身的关系规定性维度
第三节 现代文明修身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现代文明修身研究体现了生命关怀意识
二、现代文明修身研究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三、现代文明修身研究关注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二章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源流发展
节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传统修身理论形成的社会土壤
二、儒家传统修身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体系结构
第二节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修身是在性善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世俗性文化形态
二、修身是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活动
三、修身是个体理想人格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精神境界
四、修身是儒家文化中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在生活世界的展开
第三节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
一、目标转向:从建构社会秩序到追寻自由个性
二、路径转向:从依赖抽象活动转向关注生活实践
三、功能转向:从片面求善转向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四、价值取向:从义高于利到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三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理论资源
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
一、人的本质理论——现代文明修身的人性基础
二、主体性理论——现代文明修身的基础理论
三、人的需要理论——现代文明修身的实践动力
第二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西方人学思想借鉴
一、古希腊德性伦理思想中的道德修养理论
二、宗教伦理学的人格完善与道德修养理论
三、康德思想体系的“善良意志自律”理论
四、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美德追寻”理论
第三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身体哲学思想借鉴
一、身体哲学内涵的现代阐释
二、肉身实体维度,现代文明修身关注入的健康素质提升
三、生命躯体维度,现代文明修身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提升
四、社会身份维度,现代文明修身关注“身体意识形态”解构
第四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实践场域
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文明修身的自主性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凸显了人的自主性发展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性发展内涵
三、现代文明修身要研究和解决的自主性难题
第二节 开放社会环境与现代文明修身的选择性课题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凸显了人的选择性发展要求
二、开放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的选择性发展内涵
三、现代文明修身要研究和解决的选择性难题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文明修身的适应性课题
一、研究科学技术与修身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二、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修身的分离性矛盾
三、现代文明修身要研究和解决的适应性难题
第四节 学习型社会与现代文明修身的发展性课题
一、学习型社会视阈下的学习内涵阐释
二、学习的功利化、实用化现象与发展性课题的凸显
三、现代文明修身是立志与躬行相统一的学习方式
四、坚持在自我学习中滋养道德和确立信仰
第五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价值追寻
节 建构秩序:社会生活的保障与文明的标志
一、秩序是人类文明形态或文化类型的存在标志
二、文明修身引导人健康生活以建构和谐宁静的心灵秩序
三、文明修身引导人协调生活以建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
四、文明修身引导人走向可持续发展以建构和谐生态秩序
第二节 追寻自由:人类本性的回归与个性的张扬
一、多维视阈中自由内涵的现代审视
二、文明修身引导人在追寻自由中探求生活意义
三、文明修身有助于转变人的思维方式
四、文明修身有助于涵养与开发人的主体性
五、文明修身有助于促进人的自我解放
第六章 现代文明修身的实践机制
节 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含义及建构原则
一、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二、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建构原则
三、现代文明修身实践机制的建构思路
第二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目标导向机制
一、现代文明修身的目标审视
二、道德回归现实生活
三、塑造理想人格
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辩证调控机制
一、成功与挫折调控方式
二、风险与机遇调控方式
三、冲突与和谐调控方式
第四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优化整合机制
一、综合利用资源方式
二、虚拟与现实中汲取营养
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涵养方式
第五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心理调适机制
一、心理调适机制的内涵阐释
二、心理调适机制的逻辑内容
三、心理调适机制的作用发挥
第六节 现代文明修身的主体选择机制
一、正向选择方式
二、比较选择方式
三、责任选择方式
结语
一、现代文明修身:人的发展的话语体系和实践机制
二、坚持现代文明修身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结合
三、坚持现代文明修身与制度规范建设相结合
四、坚持个体文明修身与社会团体的自觉组织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国启,男,汉族,1975年1月生,河南西华人。中山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先后在《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生活方式的全新透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套既定的“有效率”的行为准则,却很少停下来问:这些准则究竟来自何方?它们服务于谁的“秩序”?这本书则系统地拆解了这些“无意识的服从”。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自由个性”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话语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反思之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描述了世界的运行逻辑,更提供了一种“修身”的可能性——即通过认知这些机制,个体才能更清醒、更有意识地去选择如何生活,如何平衡群体的需求与个体的渴望。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的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像被重新校准过一样,对周遭的一切都多了一层审慎的、探究的眼光。
评分拿到书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文本的密度和逻辑的推进速度。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将现代性的兴起与理性精神的崛起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起来需要非常专注,稍一走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思维跳跃的节奏。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线性且有力,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观点都像是齿轮一样,精确地咬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最终结论的得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界定核心概念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似乎不愿意接受任何简单化的定义,而是不断地对“理性”进行拆解和重构,试图揭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复杂内涵。这种对概念的精雕细琢,使得整本书的理论基石异常坚固,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仿佛作者已经替读者预先排除了所有可能的逻辑陷阱。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和体系完整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思想盛宴,它要求你投入时间,耐心品味每一个论证的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严谨的感觉,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炼的字体,立刻让人联想到对宏大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一直对现代社会中“秩序”与“个性”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间的张力很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中,社会规范、理性思维是如何构建起我们行为的边界,同时,个体如何在这些框架内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的表达。特别是“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的提法,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更会落脚到具体的社会运作层面。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根基,就很容易变得空洞。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社会学、政治哲学甚至心理学的交叉点,来为这个复杂的议题提供更全面的解读。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挖掘现代人精神困境与构建路径的宝藏,我很期待它的内容能够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秩序”和“自由”简单地视为对立面,而是着力去探讨它们之间微妙的相互塑造关系。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多次引用了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但又巧妙地将这些古老的智慧置于现代技术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重新诠释。这使得整本书的讨论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下问题的敏感性。特别是关于“实践机制”的分析,我个人觉得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应该怎样”的呼吁上,而是更关注“实际是如何运作的”——即社会结构、制度设计,甚至日常的仪式感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种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穿透力,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明白我们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话语支撑和机制保障。这本书迫使我跳出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去拥抱这种复杂的、多维度的现实。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偏向学术性的,用词精准,句式结构复杂,但节奏感把握得很好,避免了纯粹的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所使用的类比和譬喻,它们如同灯塔一样,在密集的理论海洋中为读者指明方向。例如,作者描述现代社会中的“规训”时,所用的比喻非常形象,一下子就让抽象的社会控制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显然不是为消遣而写,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起参与到对现代性基础的挖掘中去。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主体性构建”的那几章,作者对个体如何在被既定框架定义的现实中,努力去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路径”的描述,非常触动人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既定世界里活出真实自我的指南。它给予了我面对复杂现实的勇气和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