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陈氏阅读《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时圈点的史文和批校文字,为研究中古思想史、佛教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者所应参考。 陈寅恪 著 著作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这本厚重的书脊,乍一看,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拿到手里,指尖拂过那些泛黄的书页边缘,仿佛能感受到时间流淌的痕迹。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他们身处风云变幻的年代,却能沉潜于书海,以笔为剑,探寻真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显得很讲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学术的尊重,这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风潮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思维迷宫,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破解其中的奥妙。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遥远的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在深思之余,也为那种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所折服。读这类书,绝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内心的疆域,去感受那些已经逝去的思想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其文字的密度与精炼。它绝非那种可以轻松“扫过”的通俗读物,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和打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词语的妙处,或是一段论述的逻辑推演。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的享受,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考据的极致追求,每一个推断背后都有着扎实的史料支撑,绝非空泛的议论。这让我想起古代士人“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界,深感其学问之扎实,非一日之功可成。这本书对我的阅读习惯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迫使我放慢脚步,更加注重阅读的深度而非广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而非“畅销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其持久性,在于它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后学们可以依循和参考的基石。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某些敏感或存疑的历史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所有可能性都摊开来供人审视。这种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真相的治学态度,是当下许多研究者需要学习的典范。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静坐良久,消化其中的信息量和思想的冲击。它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而是用来细细品味的,值得我将其珍藏于书架之上,随时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浮现。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门槛是存在的,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基础,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引用的典籍和晦涩的专有名词面前迷失方向。然而,一旦跨过最初的障碍,那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又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分析事物的全新视角,这种视角并非建立在碎片化的信息之上,而是扎根于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深刻理解。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私密的学术沙龙,聆听着关于往昔的精妙辩论。书中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仿佛一座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体现出极高的结构美学。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史学素养,这本书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内敛而深邃的,它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迎合大众的哗众取宠,完全沉浸在一种古典的、内省的学术语境之中。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闻可能并不十分夺目,但细品之下,那股醇厚的味道便会缓缓散发出来,直抵人心。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那种抽丝剥茧,重建历史场景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象作者伏案疾书的场景,在浩瀚的故纸堆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历史微光。这种对“真”的执着探索,是整部作品最动人的精神内核。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历史和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值得反复攀登的高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