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蒂报告:情爱篇
定价:48.00元
作者:雪儿·海蒂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443668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世纪*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与《金赛报告》并列美国两大读本★由美国专家雪儿?海蒂完成,一度引起美国及西方社会重新反省对性的定义★揭开婚姻、情感与性爱内幕,呈现*真实的性爱经验,为处在迷茫中的人指点迷津
内容提要
《海蒂报告:情爱篇》是“男人篇”和“女人篇”的继续伸展,对私人生活中的感情和变动,做了重新诠释。海蒂认为,两之间的“感情契约”会因为性别歧视文化发生扭曲,即女性被要求付出太多,甚至不得不忍受被剥削的情感;男则吝于在感情上进行付出,对自己伤害到伴侣完全没有感受。通过此书,海蒂揭露了一个幽暗的情爱世界,虽然残酷,却真实地道出了情爱的秘密,为处在迷茫中的人指点迷津。
目录
1 章爱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男性吝于付出感情,且不愿谈个人感受
男性缺乏情感上的支持,不愿倾听
男性自认为有权利得到情感支持
女性会在男女关系中感到寂寞
男性意识形态中的情感疏离
女性的情绪及心理骚扰
女权运动后,两性地位是否平等
2 章男女关系中的吵架和争执
——他们是什么意思
典型的吵架
社会对女人在吵架时的角色要求
男性在争吵中的态度
不公平的吵架
吵架有用吗
肢体暴力
抗争背后的意义
第3 章文化体制背后的意识形态
——女性要付出,男性“不需作为”
情感的约定
女性:设法延续关系的那一方
男性自以为是中的主角
女性对文化体制的质疑
是女性爱得太多,还是男性爱得太少
女性心理学的新视野
难道爱情只是一场梦
女性正在改变代代相传的情感架构
第 4章两种文化的冲突
——女性将爱情视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系统
男性的意识形态和日渐消退的爱情
体制中既定的不公平
女性文化和男性文化的差异
男性意识形态里的爱情观
女性文化的价值何在
女性面对历史的抉择
5 章4 个单身女郎的故
个故事:即使未婚生子,也没有压力
第2 个故事:37 岁时,渴望爱与婚姻
第3 个故事:离婚后的自由生活
第4 个故事:婚姻是一种索然无味的捆绑
6 章约会
——是乐趣,还是非生即死的
开始新关系的痛苦时刻:要不要上床
发生对男性有何意义 你能期待什么
把男人当玩物——女人喜欢性爱游戏吗
男性意识形态和双重标准使性革命走错了方向
的新观点
对女性高潮的争议
7 章 爱情关系的内幕
——女人的感受如何
爱一个人为何如此困难
8 章 爱上不该爱的男人
——女性被虐狂的迷思
的爱情,痛苦的爱情关系
——关于热情的无解难题
9 章 单身女性是否应该结婚
嫁错了人和一辈子不结婚,哪一种比较好
10 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才叫做自己的生活
作者介绍
雪儿?海蒂,美国专家。生于1942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士及美国史学士,专攻社会科学方法学,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方思想史博士,后因自己的研究计划不被教授重视,读了两学期后即辍学。从1976年开始,她根据问卷调查资料,陆续发表了三部《海蒂报告》(“女人篇”“男人篇”和“情爱篇”),引起社会重新反省对“性”的定义。海蒂为世界性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曾于1987年被《世界年鉴》选为25位美国有影响的妇女之一。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精巧,有种古典文学中“起承转合”的严谨感,但又融入了当代小说叙事的一些打破线性的手法,读起来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在不同的时间线或者视角之间进行了非常流畅的切换,这种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造成任何阅读上的割裂感,反而让故事的立体感更强了。它像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我最欣赏的是,作者似乎对“留白”的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很多事情并没有直接点破,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和填充,这种互动性让读者成为了故事的共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无疑是区分一部优秀作品和平庸之作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直白和煽情,而是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思辨性。文字的打磨痕迹非常重,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雕琢,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细品之下又充满了哲理的重量。我发现作者很擅长使用比喻和象征,很多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其实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解密”本身成为一种乐趣。我对比过我读过的其他几本注重“文学性”的小说,这本书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又没有牺牲掉文字的美感,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字密度,让我的阅读速度不至于太快,而是被那些优美的句子自然地放慢了脚步,细细咀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漫游,而不是简单的故事情节阅读。它探讨的议题很宏大,但切入点却非常微观和个人化,通过聚焦于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挣扎与选择,折射出了普遍的人性困境。我感觉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情感投入,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那种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和批判,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文本的层次异常丰富。每次读完一个段落,我都需要短暂地停顿一下,让那些情绪和思考沉淀下来。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马上合上的书,而是会萦绕在你脑海中很久,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联想到书中的某个场景或某句台词。这种持久的影响力,才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终极标准。
评分我刚翻阅了前几章,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娴熟,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完全勾住了。他/她构建的世界观非常扎实,即使是描绘日常生活的片段,也充满了细节和张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一些对话的设计,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那种言外之意的交锋,需要读者非常专注地去体会。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环境变化时所用的词汇,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像是直接用文字在作画。我有一个习惯,读到精彩的地方会忍不住做笔记,这本书的留白处似乎在催促我这样做。这种叙事的老道,让我确信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肤浅探讨,而是直抵核心的挖掘。我很期待接下来的情节如何层层递进,将人物的命运导向那个注定的高潮。
评分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带着一种复古又沉静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内容想必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特别喜欢封面烫金的字体处理,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一番故事。从书的侧边看,纸张的厚度适中,看得出来装帧上是很用心的,应该能承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那种触感是实体书独有的魅力,带着油墨的香气,比电子书冰冷的界面要有温度得多。我记得我之前读过一位作家的类似主题的作品,那种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期待这本书也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和思考。这本书的装帧风格,仿佛在暗示着它探讨的主题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这一点非常符合我对高质量书籍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