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双筷子吃成都
定价:35.00元
作者:九吃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364873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看着就好吃”的成都本地美食指南书!★本书由混迹成都美食界20余年的九吃叔叔倾力打造,“生命不止,吃喝不休”!★亲身试吃品鉴,打造有态度、不敷衍的美食指南!★修订本精选了成都本地百余家ZUI新、ZUI有特色的餐馆,满足吃货们的口舌之欲!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看着就好吃”的成都本地美食指南书,由混迹成都美食界20余年的九吃叔叔倾力打造。作者亲身试吃品鉴,让读者不走路。本书在靠前版的基础上,更新了近八成的餐饮信息,精选了成都本地百余家很有特色的餐馆,书中以各种料理品种来进行分类,并提供餐馆的地址、电话、环境、招牌菜、人均消费等信息,方便读者准确地找到称心美食。
目录
目录火锅江湖04园里火锅06梵景火锅08留园渝派火锅10小龙翻大江11味蜀吾沸腾三国火锅12大龙燚火锅14锦城印象火锅酒楼16老班长火锅17巴蜀大宅门火锅18麻辣空间20大龙火锅21金钩钓老火锅22火锅先生24蜀大侠26大鱼山房28愚头记30大小鱼河鲜馆31陈记顺和32巴色鱼捞34林老四牛肉火锅35贾家付氏羊肉汤36五颜禅豆38九品风山珍宝40蜀小匠牛排火锅串来冒去46马路边边麻辣烫48胡涂印象串串50老超哥奎星楼串串拌食处52学街秀兰麻辣烫54算盘麻辣烫56冒椒火辣58鲜知味乐山钵钵鸡60周优选冒菜62芙蓉树下冒菜64不是外人干拌冒菜小吃甜品70天府掌柜72川调·四味馆74幺鸡面76单抄78红灯照牛肉面80甘记肥肠粉82邱二哥锅魁84王记特色锅魁85洞子口张老二凉粉86陈记蛋烘糕87罗目乐山传统小吃88香味面90兵哥豌豆面92饺子酒馆94绝味豌杂面96纯阳馆鱼香排骨面一招鲜102豪虾传104焱辣虾蟹106霸王虾108恬记Mix耗儿鱼110小师傅脆鳝鱼111销魂掌112二孃鸡爪爪113大嘴霸王排骨114蛙霸天虾116烤匠117秋金小炒118李不管把把烧120满原炭烤鱼122冷记锅锅香124炒作大师126厨师疯了128有食·匠作羊虾129蒙古部落炭火烤羊腿130董记寻欢焖烤羊肉132呼吉牧蒙古传统烤肉134凉山好汉西昌大签烧烤135醉西昌136自贡好吃客家常菜馆142皇城坝牛肉馆144杨杨夜宵146丁胖土碗香148宽汤汤拌菜堂150金香玉卤肥肠152黄鸭子153巴蜀味苑154回堂春156彭记豆汤饭157味当家·创艺厨房158栢杏小厨160芙蓉凰161丁胖邻家菜162田园印象老食堂164蜀宴小调166兰馨园167红灵鸟中国菜馆168随忆成都吃客170六合居172师徒情人民食堂174椒聊176组织178宣兔头179旮旮老院坝180瘾食182陈氏凉粉184百姓百味私房格调190玉芝兰192马旺子川小馆194薛涛河鲜茶艺馆196柴门饭儿198屋顶上的樱园200樽宴202半步BANBOO私家小院204都氏二当家(木系)206子非208听香210苏坦·中东料理212诸葛酿酱油饭庄214玛吉阿米
作者介绍
九吃,原名王诗武,混迹餐饮江湖已逾二十载,现在为《四川烹饪》主笔,致力于推广川菜和四川美食,江湖人称“九吃叔叔”。十多年前创建了“四川通吃帮”,聚集了一大帮爱好美食的朋友,还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狐、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平台开通有账号,专为大家提供美食情报、优惠福利等。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这本书的“地方志”色彩非常浓厚,它远远超出了“吃”的范畴,成了一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瞬间的定格”——比如,在某个清晨的茶馆里,人们是如何用盖碗杯子发出轻叩桌面表示“谢谢”的礼仪;又比如,在夏日午后,老人们是如何用蒲扇摇着,旁若无人地分享着最新的“八卦”。这些细节,在谈论食物时被自然而然地带了出来,让读者对成都人的生活节奏和人际交往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介绍,而是通过“吃”这个最私密的行为,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肌理。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压力,就像被一位熟识的、爱跟你分享秘密的朋友拉着,走在成都的街头,边走边吃,边吃边聊。看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时间,那里的空气,那里的光线,甚至是那种特有的“慢生活”的慵懒感,都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一部真正用生命去体验和记录的文字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风,简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完全颠覆了我对“美食散文”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文学腔,也没有那种刻意迎合读者的浮夸。作者的文字是沉稳而有力量的,像一把精心打磨过的菜刀,每一次落笔都精准地切中了成都味道的精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甜水面”的那一章,他没有直接评价甜与辣的平衡,而是从面条的韧性谈起,讲到碱水如何影响口感,继而引申到老成都人对“恰到好处”的执着。那种对细节的执拗,让我想起我爷爷以前做手工活的样子,一丝不苟,不容许任何瑕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历史变迁的内容,比如某个街区如何从一个手工作坊聚集地,慢慢变成如今的网红打卡地,而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小吃店,却顽强地保留着旧日的风味。这种历史的对比,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我不是成都本地人,但读完后,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远超那些光鲜亮丽的旅游宣传片。它让我看到了成都的“里子”,而不是“面子”,那种接地气、带着点市井狡黠和安逸的底色,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种“主题性”很强的书本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标题里的“满28包邮”这种促销意味浓厚的词汇,很可能会导致内容空泛,只为吸引眼球。但是,这本书硬是凭借其扎实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打消了我的所有顾虑。它的价值点并不在于你吃了多少样东西,而在于你如何去“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最平常的食物也变得耐人寻味。比如,他写“夫妻肺片”时,没有大谈特化的香料配方,反而着墨于“夫妻”二字背后,那种几十年如一日,互相扶持的默契,以及这种默契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菜品的味道之中。读到这里,我的肚子虽然没感觉到饿,但心里却被一种温暖的情绪填满了。这本书的结构很松散,更像是作者的日记碎片集合,但正是这种随性,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它没有强加给你一个线性叙事,而是允许读者在不同的美食记忆之间自由穿梭,就像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漫步,时不时被某个突如其来的香味或声音吸引住脚步。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一双筷子吃成都》,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浓浓的烟火气和江湖气,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那种旅游攻略类的书籍,无非就是罗列一下成都哪些店好吃,什么菜必点,顶多配上几张诱人的美食照片。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才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它的深度。它更像是一部用食物串联起来的成都城市浮世绘。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他似乎对成都的每一条老巷、每一个苍蝇馆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描述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味道背后的故事,是那些在热气腾腾的食物中发生的市井百态。比如,他描写一家老字号抄手店,不光写了皮薄馅大、汤头鲜美的口感,还花了大篇幅去描绘那个佝偻着背,却动作麻利得像变魔术一样的老板娘,以及围坐在旁边,聊着家长里短的食客们。那种氛围,那种生活气息,隔着纸张都能扑面而来,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坐在那张有些油腻的方桌旁,听着邻桌的鼾声,哧溜哧溜地吸溜着面条。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美食指南”的框架里,它更像是一个城市记忆的收集者,用筷子作为媒介,深入挖掘了成都这座城市深藏不露的灵魂。读完后,我立刻就想订机票,不是为了去打卡那些名店,而是想去寻找作者笔下那些“有故事的角落”。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得的“冷幽默”感。它不是那种刻意制造笑点的段子堆砌,而是从生活本身提炼出来的,带着成都特有的那种慢悠悠、有点“看破红尘”的豁达。作者在描述排队等待美食时的心境,那份急躁与期待的交织,简直就是当代都市人生活的缩影。他会毫不留情地吐槽那些过度商业化、味道已经走样的小店,但转过头又会用近乎虔诚的笔触去赞美那些坚守传统的匠人。这种批判与赞美的并存,让这本书显得尤为客观和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味道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处理,他没有陷入怀旧的泥潭,而是承认了时代的发展,但同时也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是不能丢的“根”。这种既不全盘否定过去,也不盲目追捧新潮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观点非常成熟、耐人寻味。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是否也因为追求效率而牺牲了对食物本质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