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 民俗书系 松风煮茗:婺源茶事 9787534866364

华夏文库 民俗书系 松风煮茗:婺源茶事 97875348663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忠佩 著
图书标签:
  • 婺源
  • 茶文化
  • 民俗
  • 地方志
  • 华夏文库
  • 茶事
  • 江西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松风煮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6364
商品编码:300345321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库 民俗书系 松风煮茗:婺源茶事

定价:27.50元

作者:洪忠佩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348663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婺源县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因盛产绿茶,且产茶历史悠久,故素有“茶乡”之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润,等等,使婺源形成了特色的茶俗文化。除此之外,婺源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明清以来婺源茶叶出口的兴衰,也值得注意。

目录


一 叶里乾坤
——叶脉中的相承
1 茶典中的标记
2 浙岭上的方婆遗风
3 朱子儒学的浸润
4 乡野的清香
5 固守的情怀

二 约定俗成
——生活的信仰
1 洗三朝
2 客来敬茶
3 祭茶神
4 寄身的门道
5 木商簰夫温水泡茶
6 茶礼
7 和事茶
8 以茶入馔
9 以茶为祭
10 茶灯

三 屋檐下的茶语
——生发的乡土气息
1 茶谚里的风趣
2 茶谜里的情趣
3 茶与水的乡音

四 茶乡的韵味
——心灵与精神的契合
1 茶的画境
2 茶诗的表达
3 茶歌的情调
4 茶联的镌痕

五 风情的演绎
——婺源茶道的前世今生
1 农家茶
2 文士茶
3 富室茶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华夏文库 民俗书系 松风煮茗:婺源茶事》:
  人的一生,手攥得再紧,也有撒手的时候。人,终归于草木。这时,茶陪着人的身体,进入后安眠的地方。
  自古以来,婺源与其他茶区一样,“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在婺源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十分密切,几乎贯穿了全过程:长辈辞世,送终的儿孙要看准时辰,为刚落气的逝者放人“口含钱”和“甘露叶”。“口含钱”,即用金子或者铜特制的钱;而“甘露叶”呢,则是茶叶做成的“菱”。这就是俗语“手中自有甘露叶,口渴还有水红菱”的出处。相传,逝者有了这些,就可以不喝“孟婆汤”,当然也就不会忘记祖宗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有了“口含钱”,转世投胎有人叫。报讣的时候,报讣者不管天晴落雨,都拿一把伞进门,伞尖朝下倚着八仙桌的桌脚,自己则一声不响地坐在上门头。这样的举动,俨如婺源民间报讣的暗号,主人一看便心领神会,泡上两杯茶,左边的敬献逝者,右边的才是给报讣者喝的。只有喝了一口主人泡的茶后,报讣者方能说出逝者的身份。遇到丧事,亲戚朋友都会主动去帮忙,从某种层面凸显家族的团结与邻里的和睦。同一个村庄的人,也有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因为有时候两个或者三个老人像约好了似的,一起“走”了。
  入殓时,棺材内不仅要放“五谷包”(缝制的布袋内,分别装有稻、黍、稷、麦、菽),还要放“茶叶包”。五谷是一种象征,作为随葬物品不难理解;而茶叶随葬,据说是有“洁净、干燥”的作用。灵位前,一日三餐还要供茶饭。旧时,不同的亲人参加祭奠的祭品是有区别的,《婺源县志》中就有“亲朋祭奠用茶果,婿、甥祭奠用鸡鱼肉”的记载。亲朋好友前来“吊香”(拜奠),必须要喝一口丧家端上的茶水。按照婺源民间的解释,一是表示答谢,二是可以免除灾晦。
  婺源乡村的习俗如此,朱熹也随乡俗。朱熹的门人程深父病逝,他“深为悲叹”,在与林择之的书信中说:“香茶在其弟处,烦为于其灵前焚香点茶,致此微意。”
  茶与生命的因缘,结合得如此紧密,它一直伴着灵魂走向那个未知世界的奇异之门。
  茫然、敬畏、悲凉、神秘、虚无,共同构筑了婺源丧祭的迷宫,而茶,无疑是重生的喻体。婺源乡村无数生命的故事,就隐藏在以茶为祭的过程中。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圣洁的茶才可以陪着安然慈悲的神明?
  “慎终追远。”无论祭祀与丧礼,都是对亡灵与生命的崇拜与敬畏。而表达敬意与感恩的直接方式,就是把家中为好吃的、为好喝的端上进献。
  ……

序言



《江南烟雨录:徽州古韵与山水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寻徽州(今安徽南部地区,涵盖婺源、歙县、黟县等地)历史风貌、传统文化与自然山水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徽州这片土地上独有的历史印记、人文精神及其与山水环境的和谐共生。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展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徽州形胜——山水间的聚落与气象 本部分着重描绘徽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当地社会形态的影响。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群山环抱,溪流纵横,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 山脉的呼吸与村落的布局: 详细考察了黄山、齐云山等主要山脉对区域气候和水系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徽州古村落选址的哲学——“风水”理论如何指导了村落的朝向、水系的引入和防御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现存的如宏村、西递等地的实地考察,揭示了依山傍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美学。 徽州的“水脉”与交通: 探讨了新安江、皖南山区河流在古代徽州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灌溉和饮用,更是漕运和商贸的生命线。分析了古代徽州人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行梯田开垦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展现了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气候的馈赠与挑战: 记录了徽州典型的湿润、多雾、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这种气候如何孕育了徽派建筑独特的马头墙和粉墙黛瓦,同时又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周期性的挑战,催生了徽州人走出家乡求生存的动力。 第二部:文脉的传承——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核 徽州文化以“徽学”著称,其核心精神凝练为“耕读传家,贾而好儒”。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支撑徽州社会运转和文化繁荣的精神支柱。 儒学与宗族制度的交织: 探讨了宋明理学在徽州地区的深入影响。宗族(祠堂)不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教育、司法和慈善事业的中心。通过分析祠堂建筑的规制、祖训的制定,展现了宗法制度如何维系了数百年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 “贾而好儒”的辩证: 深入分析徽商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是成功的商人,但又将商业利润大量投入到文化和教育事业中,形成了“致富不忘桑梓、热衷科举功名”的文化现象。本部分将追溯徽商的商业网络,从扬州到北京,再到海外,探讨其经营理念和文化反哺机制。 民间信仰与节庆习俗: 记录了徽州地区丰富的民间信仰体系,包括对山神、水神、土地神的崇拜,以及与儒释道三教融合产生的独特节庆活动。例如,对“庙会”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第三部:工艺的精绝——徽州“一雕一塑一派”的艺术成就 徽州地区孕育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巅峰之作,尤以“徽派三雕”和“徽派建筑”闻名遐迩。 徽派建筑的符号语言: 超越单纯的居住功能,徽派建筑被视为一种符号化的“家谱”和“文化宣言”。细致解读了“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门楼、窗棂、厅堂中的应用,分析其题材的选择(如吉祥图腾、历史典故)与审美取向,强调其“雕而不炫,朴而不陋”的风格。 文房雅玩与实用之美: 聚焦于徽州在文房用具方面的贡献,如徽墨的制作工艺、歙砚的石材选择与雕刻艺术。探讨了这些看似日常的物品,如何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人情怀。 徽剧的源流与声腔: 简要梳理了徽剧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京剧形成的重要影响。重点介绍徽剧独特的板式结构、服饰特点以及在乡村社火中的表演形式,展示了徽州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 第四部:历史的回响——现代视野下的徽州记忆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徽州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保护、传承与新生。 古村落的保育与挑战: 审视在经济发展浪潮下,传统聚落面临的空心化、现代化冲击等问题。对比不同的保护策略,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激活社区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与发扬: 关注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口述历史。通过对几位老艺人的采访侧写,记录他们对技艺的坚守,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媒介进行推广和教育。 新徽州人的文化自觉: 探讨在徽州文化影响下成长的现代人,如何重新认识和接纳本土文化遗产,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徽州的历史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徽州画卷,不仅是对其物质遗存的记录,更是对其深层精神气质的体悟与探寻。阅读本书,如同漫步于徽州群山之间,品味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厚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的韵律和句式的变化来看,这位作者的文学素养毋庸置疑,他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不会显得矫揉造作,是那种自然流淌出来的雅致。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场景转换时所使用的过渡句,它们衔接得天衣无缝,如同高明的乐师在演奏时对音符的掌控,张弛有度,高低起伏,牵引着读者的情绪自然地流向下一个焦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极富画面感的长句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间的妙处。这种对语言美学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纯粹的文学愉悦。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作者的笔法极其老练,不急不躁,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慢慢地向你揭开一个又一个尘封的往事。他似乎对所描述的题材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文字中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真挚和敬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旁征博引却又点到为止的功力,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典故或传说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整个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这种行文风格,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题材,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去触摸那段逝去的时光留下的痕迹。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那个悠远的年代。拿到手里,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倍感亲切。尤其是封面上的那幅插图,笔触细腻,色彩淡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那种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韵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字体选择,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考量,让阅读体验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每次翻开它,都感觉自己不是在简单地阅读文字,而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对阅读仪式感的营造,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实在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空间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专注于某一特定区域文化的研究性著作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期待,生怕内容会过于小众和晦涩。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架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宏大背景到微观细节的桥梁。作者没有将读者置于一个需要事先具备深厚知识储备的起点,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进入这个文化领域。每当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历史背景时,总能找到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把握,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地域文化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入木三分,细致到令人咋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独特的方言俚语,甚至是一种特定的劳作方式,都被作者用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严谨态度记录了下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状态的那种深切关怀与体察,文字中充满了对乡土的眷恋和对传统坚守的赞美。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重现一种活生生的历史场景,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熟悉的声响。这种对“在场感”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人文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文化随笔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