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
定价:39.80元
作者:丁辛军、张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47334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
近百幅茶叶、茶汤、叶底彩图
汇集闽南、闽北、广东、台湾四大乌龙茶产区几十种名茶
详细介绍四大产区自然环境特点、制茶工艺奥妙
名茶品种培育种植、发展以及茶叶茶汤特色
融合泡茶、品茶技巧,饮茶养生之术,以及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广大茶文化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收藏上品
内容提要
《中国茶典藏:乌龙茶品鉴》是一本关于乌龙茶的品鉴书籍,以饮茶养生为经,人文地理景观为纬,用新颖直观的形式展现丰富的茶世界。全书内容由浅入深,从乌龙茶的历史讲起,详细介绍乌龙茶的生产地区、生长环境和气候、制作工艺、购买诀窍、冲泡要点和国内各种饮茶习俗等,还配合中医养生之法,细致讲解健康品饮之道。书中配有百余幅生动形象的茶叶原色图片
目录
章 碧水丹山出岩茶
——探源闽北乌龙茶
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
千余种花名的茶树品种
四大名丛的源起
严格的采制技术
闽北乌龙茶的千年历史
遍寻建茶的悠久遗迹
第二章 观音清芬忘不得
——探源闽南乌龙茶
安溪乌龙茶生长的自然环境
闽南茶树的优良品种
闽南乌龙茶的历史寻踪
精湛的采制工艺
清水岩圣泉出好茶
第三章 宋种单丛美名扬
——探源广东乌龙茶
凤凰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百媚千姿的凤凰单丛品系
广东乌龙茶的历史渊源
品质高超的采制工艺
第四章 温婉的东方美人
——探源台湾乌龙茶
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带甜香的茶树品种
台湾乌龙茶的历史寻根
祖先留下的采制技术
第五章 细品闽北养生茶
大红袍
铁罗汉
白鸡冠
水金龟
北斗一号
半天腰
武夷肉桂
正岩水仙
不见天
第六章 细品闽南养生茶
清香型铁观音
浓香型铁观音
陈香型铁观音
炭焙型铁观音
兰花香型铁观音
黄金桂
闽南水仙
永春佛手
第七章 细品广东养生茶
宋种黄栀香单丛
芝兰香型凤凰单丛
玉兰香型凤凰单丛
宋种蜜兰香型单丛
宋种仔凤凰单丛
夜来香凤凰单丛
姜花香型凤凰单丛
岭头单丛
第八章 细品台湾养生茶
文山包种
冻顶乌龙
杉林溪乌龙
梨山乌龙
木栅铁观音
阿里山乌龙
大禹岭乌龙
东方美人
附录一 找到适合你的茶
气血不足的人可饮熟普洱茶
阳虚怕冷的人饮红茶佳
湿气重的人适宜饮绿茶
阴虚燥热的人睡前莫饮茶
男性与茶:远离烟毒、啤酒肚
女性与茶:饮茶、敷面两不误
春季饮花茶和凤凰单丛
夏季饮绿茶莫要喝凉茶
秋季饮秋香乌龙茶
冬季饮红茶和熟普洱茶
附录二 用心泡出健康茶
山泉水,矿物质佳
江河雨雪水,优劣见分晓
井水来煮茶,秋茶滋味佳
静置自来水,无氯好泡茶
丰富多彩的冲泡茶具
不可或缺的玉书和潮汕风炉
洁器、洗茶不可少
水温、时间要拿捏
斟茶、冲茶有讲究
品饮乌龙很独到
乌龙茶冲泡的范例演示
乌龙茶冲泡茶艺演示
选择合适的现代茶具
客来如何敬茶
附录三 送您八杯养生茶
生津解暑清热茶
提神解乏补气第二茶
减肥降脂活血第三茶
延年益寿养生第四茶
排解烟毒清肺第五茶
疏肝理气健脾第六茶
解表明目护齿第七茶
清热解毒祛风第八茶
附录四 涤荡心灵的中国茶道
陆羽和他的《茶经》
南宋时传入日本的中国茶道
禅茶一味的早体悟者
佛家的“吃茶去”公案
以茶怡情、养心的文士茶道
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
作者介绍
丁辛军,知名茶叶专家,于茶叶研究所从事茶叶种植及生产研究普及工作。主编《中国名茶养生丛书》。
张莉,多年从事茶文化史研究,《中国名茶养生系列丛书》编者之一。
文摘
序言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慢”的推崇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当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这本书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引导读者去体会茶的生长和制作中那种不可急躁的自然韵律。作者在描述传统手工制茶的段落中,用了大量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将制茶师傅的耐心、对火候的把握,上升到了对生命哲学的理解。比如,提到“做青”时的“摇青”,不仅仅是技术的动作,更是一种与茶叶对话的过程,需要时间去等待内含物质的转化。这种将物质科学与人文精神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境界远超一本普通的工艺手册。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品鉴,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具敬意的态度去对待我日常的饮品,体会生活中的那些“慢”的馈赠。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品鉴”这一块的处理,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像市面上其他很多茶书那样,只停留在“香气清幽”“滋味醇厚”这种模糊的形容词上。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构成口感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物理变化,但表达方式却异常精准且易于理解。比如,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某些茶在冲泡后会有“海苔味”或者“矿物感”,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水温、投茶量乃至茶具材质来控制这些风味。最让我惊艳的是它提供的“风味轮”和“品鉴卡”的构建方法,这套系统性的工具直接把主观的品茶体验,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量化和比较的科学过程。我拿着它推荐的试饮方法,去对比了几款不同产地的茶叶,那种清晰的层次感和差异性立刻被捕捉到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细节的敏感度。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喝”,更是教你“怎么去感觉和表达你所喝到的东西”,对于想把爱好变成专业技能的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茶文化一窍不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我一直觉得喝茶是一件很讲究、很深奥的事情,总被那些复杂的茶道礼仪和各种术语吓退。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自然,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它从最基础的茶树知识讲起,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在自家客厅里,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一样。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季节采摘对茶叶风味影响的细致描绘,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清晨茶园里湿润的泥土和嫩芽的清香。而且,它不是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历史典故和小故事,让我在学习制茶工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读完后,我对“茶”这个概念的认知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一杯热水冲泡出来的饮品,而是一门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匠心精神的艺术。这本书成功地降低了普通人接触和欣赏好茶的门槛,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对“系统化知识传授”的典范。作者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流水账式介绍,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它首先梳理了地域、气候、品种对茶叶定性的宏观影响,然后聚焦到微观的制作工艺——发酵、杀青、揉捻、干燥,每一步骤都配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设置了“常见问题与误区”的板块,非常贴合读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例如,它会解答“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我家泡出来的茶总是发苦?”这类非常实际的问题,并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调整建议。这种“理论先行,实践指导,问题排查”的三段式结构,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非常高,让人感觉自己是在进行一个结构清晰、循序渐进的专业培训课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运用,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审美水准。我很少看到一本技术性如此强的书籍在视觉上能做到如此赏心悦目。封面采用了低饱和度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古典纹样,拿在手上非常有分量感和仪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且略带哑光质感,使得印刷的色彩表现力极佳,特别是那些关于茶树形态、采摘场景和制作流程的写实工笔画,细节处理得入木三分。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承担了解释复杂工艺流程的关键作用,比如“萎凋”过程中叶片水分流失的示意图,比纯文字描述要直观高效得多。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它让我觉得,拥有一本这样的书,本身就是对这份古老文化的一种尊重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