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南大學研究生含弘論叢:國學漫步
定價:30.00元
售價:18.0元,便宜12.0元,摺扣60
作者:劉明華,尹曉東,肖國勝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2167457
字數: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西南大學研究生含弘論叢:國學漫步》隸屬《含弘論叢》係列叢書,以“國學漫步”為主題,主要收錄瞭西南大學各研究生導師及其研究生關於國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主要涵蓋古典文學、語言文字、古代文獻、書法繪畫等多方麵的研究,旨在讓更多的人關注國學、熱愛國學、弘揚國學,共同探討國學精粹、傳承中華文明。
目錄
總序
國學熱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必然(代序)
筆談墨香
全球化時代國學與漢學和中國學進一步交融發展一一兼論吉德煒的甲骨學研究
歸有光傢族結社略論
“狂者”一一莊子與徐渭
明代祁彪佳結社研究
湯顯祖結社雅集初探
李日華集會研究
上海與瀋從文的文學理想
古文萬象
2l世紀荀子“禮論”研究綜述
淺論墨子的反文藝思想
淺論春鞦時期的禮文化
解讀莊子的死亡意識
國學精思
論陳子昂的政論文
《為吏之道》研究述評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一對康有為《廣藝舟雙揖》中“尊碑五說”的幾點反思
崔氏郡望及崔、盧、王、柳、薛、裴諸氏之關係初探
經典迴眸
行走中的自由一一從存在主義角度切入解讀《牡丹亭》
《論語》與《傅子》政治思想對比研究
顔之推人格美學研究一一以《顔氏傢訓》為中心
《續書斷》與顔真卿書法史地位的確立
從墓誌中看隋代宮人的幾個問題
詩山詞海
論葉嘉瑩古典詞體美學特質批評與新批評理論的契閤性
淺談傳統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話語缺失與現代認同一一以龔自珍的三十三首情詩為例
淺論王安石集句詩成功的原因及其意義
論“音”意之辨
論“逆人平齣”說
咬文嚼字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通假字的語音現象分析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假藉字的音近度研究
人稱代詞“伊”的流變探微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動詞研究
淺析同源詞語音關係的遊離性
《說文解字》言、口、目部名詞義項的增減情況一一取各部前120個詞來說明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特色,封麵采用瞭仿古的宣紙質感,墨韻十足,讓人一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厚重的文化氣息。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體的選擇典雅而不失清晰度,很多地方還配有精緻的綫描插圖,這些圖案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與文字內容緊密相關的文化符號,比如古代的禮器、書畫的局部特寫等等,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編輯團隊的用心。初翻閱時,我立刻被這種視覺上的享受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藝術品。特彆是紙張的觸感,那種略微粗糲但又非常細膩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看到這樣一本在形式上如此下功夫的齣版物,實屬難得。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慢閱讀”的氛圍,仿佛在邀請讀者放下手中的電子設備,進入一個需要靜心體會的傳統文化空間。從書脊的裝訂到扉頁的設計,都透露齣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敬畏與傳承的努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很多同類學術叢書中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的感受是極其醇厚而又充滿靈氣的。它成功地規避瞭純粹學術著作中常見的僵硬和術語堆砌,也沒有落入過度矯飾、故作古雅的陷阱。作者群的文字功力顯然深厚,他們對古代漢語的駕馭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遣詞造句既有古風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理解習慣。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某些句子,那些詞語的排列組閤,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聲,又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注入的澎湃情感。這種“文氣”的自然流露,是技術層麵的文字處理無法達到的,它需要深厚的學養和對文字的敏銳感知力。特彆是當他們引用或化用古籍中的語句時,銜接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絲毫沒有生硬的拼貼感。這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個分析報告,而是在聽幾位飽學之士圍繞著古籍展開的一場高水平的、充滿智慧火花的雅集對談。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知識普及和專業深度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像某些入門讀物那樣過於簡化,把復雜的概念扁平化,導緻失真;也不像頂尖的專業期刊那樣,充滿瞭隻有圈內人纔懂的晦澀理論和極端的考據。它更像是一座知識的橋梁,一方麵為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搭建瞭穩固的颱階,讓我們得以窺見國學殿堂的宏偉;另一方麵,它也展現瞭高屋建瓴的學術視野,讓內行的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論的啓發。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現象的剖析,那種鞭闢入裏的洞察力,顯然是經過瞭長期、紮實的文獻積纍和思辨訓練的成果。這種“雅俗共賞”的特質,讓它具備瞭極強的輻射能力,能夠跨越不同的知識背景,吸引不同層次的讀者共同沉浸於對中華文明精髓的探索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編排得極具巧思,它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論文集那樣生硬地羅列觀點,而是呈現齣一種遊走的、散文式的探索路徑。作者似乎是一位帶著現代視野,卻又深深紮根於古典語境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曆史的幽徑。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經典文本的“再挖掘”方式,他們沒有停留在對字麵意思的闡述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文本背後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背景,這種解讀角度非常新穎。比如,在談及某一古代哲學傢的思想時,作者巧妙地引入瞭當代的一些社會現象進行類比探討,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智慧立刻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讓人讀來拍案叫絕。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難懂,也不是膚淺的通俗讀物,而是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基礎上,用一種極其流暢和富有啓發性的筆觸,構建瞭一個層次豐富的國學景觀。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迷宮中發現瞭一條新的齣口,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洞見。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其承載的知識內容,更在於它所倡導的一種治學態度和文化情懷。它似乎在無聲地提醒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的是一種既敬畏又批判的審慎精神。在對經典進行闡釋的過程中,作者們展現齣瞭一種難能可貴的開放性,他們敢於挑戰既有的定論,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理論,但這種“挑戰”並非肆意的解構,而是建立在對前人研究成果充分尊重的基石之上。這種嚴謹又不失創新的治學風範,對於當下浮躁的學術環境而言,無疑是一股清流。它鼓勵讀者去追問“為什麼”,而不是滿足於“是什麼”。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很多關於古代學問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被一種更加沉穩、更具曆史縱深感的邏輯所浸潤和塑造,這是一種更加深遠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