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潭犀照录
定价:48.00元
作者:欧阳健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03101222
字数:253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当事人全记录“红学*公案”
作者欧阳健是的红学“异数”,他提出“脂伪程真”“脂后程前”的观点,被《中国图书评论》称作“震撼红学的新说”,在红学界引起轩然,因此遭受了来自“主流红学”(胡适开创的“新红学”)学术和组织的双重“围剿”,是为红学*公案。公案似未了结,但“新红学”因为欧阳健质疑的版本、考据方面的硬伤无人解决,其基础是被动摇了。
2.当代红学史
《红潭犀照录》以事带理、以理带人,全书记录了600余红学相关人物,同时,展示了红学理论、观点的生发、敷演过程,不啻为近来三十多年红学界人物和主要理论存照、写史。
内容提要
欧阳健误入红潭,凭借其版本学功夫,震撼性地提出了“脂伪程真”“脂后程前”的红学论点,对胡适开创的“新红学”的立论基础形成有力的冲击。此说若成立,胡适以及其后的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大家和千千万万的靠“新红学”吃饭的学者们的著述尽成废纸!是为红学*公案。
该书展示了欧阳健与 “主流红学”门派的论战、斗争的种种情形,同时展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的生发、敷演过程,是给近来三十多年红学界人物和主要理论立传、写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欧阳健,1941年8月生,江西玉山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红学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明清小说研究》杂志主编,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91年提出“脂伪程真”“脂后程前”的观点,引起轩然。先后出版《红楼新辨》、《红学辨伪论》、《曹雪芹》、《还原脂砚斋》、《红楼诠辨》、《红潭2014》等,校注《红楼梦》程甲本(与曲沐、陈年希、金钟泠合作)。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想象力的结合。它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以一种近乎“侧写”的方式,将那些模糊的历史片段重新赋予了血肉和温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历史长河的奔流,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中的名字和事件,此刻变得鲜活而真实。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考据精神,令人叹服。每一个地名、每一件器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查证,这为虚构的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但更绝的是,他没有让考据束缚住想象力的翅膀,而是巧妙地在历史的缝隙中,植入了充满人性的光辉与幽暗的叙事线索。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停下来,上网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试图去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底色,哪些是作者的奇思妙想。这种亦真亦幻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立体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是那种很传统的古风,略显朴素,并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装帧华丽的畅销书那样抓人眼球。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质感,瞬间把我拉进了一个不一样的时空。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说书人,不紧不慢地铺陈着宏大的背景,却又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引人入胜的小悬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程度,那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纠葛,没有用大段的心理描写来生硬灌输,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的闪躲,就让人感同身受。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忍不住合上书,在深夜里对着窗外发呆,试图消化书中那些关于命运无常、世事变迁的沉重思考。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也参与了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体验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对于喜欢沉浸式阅读,追求深层次精神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洗礼。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语言风格要求很高的读者,很多小说,读起来总是觉得句子结构过于雷同,缺乏变化,读久了会产生审美疲劳。但这本书的文字运用,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山涧清泉,清澈流畅,叙事如行云流水,让人几乎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完全沉浸在情节之中;而到了描写冲突或展现人物内心挣扎的时刻,文字又瞬间变得凝练、富有张力,如同精心雕琢的碑文,每一个词语都像是被锤炼过,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我特别喜欢他运用的一些古典意象,那些描述山川景物、四季更迭的段落,意境深远,读起来简直可以“入画”。我甚至会因为某一句诗意的描述,反复读上好几遍,试图捕捉其中蕴含的韵味。这种高低起伏、风格多变的语言驾驭能力,让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如同在聆听一首结构复杂、变化万千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耐读性,远超我的预期。很多书,第一次读感觉很惊艳,但回过头再翻,就索然无味了。可这部作品不同,它像是一本可以不断挖掘的宝藏。我最近进行了第二次通读,结果发现了许多第一次阅读时完全忽略的细节和伏笔。原来之前觉得有些突兀的情节发展,其实在开篇就已经埋下了微妙的线索;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其实是推动后续重大事件的关键所在。作者的布局之宏大、逻辑之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匠心独运。更重要的是,随着我个人阅历的增长,再次阅读时对书中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次读可能只关注“发生了什么”,第二次读则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作者想通过此表达什么”。这种随着读者自身成长而不断解锁新层次的体验,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潜质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具备了这种潜力。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次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深刻探讨。书中探讨的主题非常严肃且具有普遍性,它聚焦于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挣扎、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以及人性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灰色地带。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救赎,相反,他把那些艰难的选择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自己去掂量其重量。看到某些角色为了心中的信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常常会反思,如果放在那种情境下,我是否能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激发,远远超越了一般娱乐性阅读的范畴。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复杂的人性困境。这种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长久地留在你的脑海中,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每一次决定,都意味着某种不可逆转的失去与获得。看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沉重的氛围中抽离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