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诗词八百首彩图馆 | 作者 | 侯蕾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358851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41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阅读诗歌,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从而实现对心灵和品质的提升。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果,本书还设置了注释、赏析等栏目,将难理解的字句作解释,扫除阅读障碍,对经典名篇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传统解析,间或增补一些史实或诗文旧事,有利于读者更深入地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这是一本古典诗词爱好者的枕边书,可作囊中之宝、案上之珍。 |
| 作者简介 | |
| 侯蕾,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爱好文学写作,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多年,编辑策划多部畅销图书,如《历史这堵墙》《音乐这扇门》等。 |
| 目录 | |
| 古歌谣 |
| 编辑推荐 | |
| 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
| 文摘 | |
| 击壤歌①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选篇角度和广度,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匠心。它并非仅仅罗列那些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三百首”的重复篇目,而是巧妙地在经典与稍冷门但同样精妙的篇章之间进行了平衡。我发现了一些以往阅读其他选本时未曾注意到的佳作,这些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经过这样的精选和呈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编排的用心,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翻开一页,都可能与一位“新朋友”相遇。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好的诗词并非只存在于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而是散落在历史长河的各个角落,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欣赏。这种“淘金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走马观花地浏览名篇要来得充实和满足得多,它真正做到了将“八百首”的体量发挥出最大的阅读价值。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厚实的诗词集,在信息组织和检索方面做得也十分到位。目录清晰明了,让人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想找的朝代或诗人。考虑到收录数量庞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索引系统,很容易变成一本“只看不找”的书。然而,这本书在结构上的设计,比如对不同体裁或主题的划分(如果存在的话),让查阅变得流畅自然。对于需要进行学习、备课或者只是偶尔想重温某一句经典的人来说,这种易用性至关重要。它成功地将一本“大部头”的厚重感,转化为一本“工具书”的便捷性,使得古典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可以随时取用、常伴左右的良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评分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诗词集,这本书的配图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完全避免了许多图解诗词书籍中常见的生硬和匠气。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画面注释,更像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视觉化阐释和延伸。它们用色考究,笔触灵动,有的甚至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诗词本身的格调相得益彰。举例来说,描绘边塞诗的画面,那种苍凉辽阔感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而描绘婉约词的插图,则细腻得仿佛能让人嗅到闺房中的淡淡幽香。这种图与文的“对话”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多重感官体验,让抽象的文字意象变得具体可感。这套书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做到了有机融合,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诗词的读者,也能通过图像快速捕捉到诗词的精髓和情感内核,降低了欣赏的门槛。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也收藏过不少诗词鉴赏类的书籍,但很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导致晦涩难懂,要么是过于通俗导致失之偏颇。这本书在讲解和注释的处理上,把握得极为精准和平衡。注释详实而不啰嗦,对生僻字词的解释清晰到位,绝不含糊。更难得的是,它对诗词背景的介绍和简短的鉴赏角度,既能提供必要的文化脉络,又保持了相当的开放性,没有一锤定音式的解读。它更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在你欣赏美景时,适时地为你点亮一盏侧灯,让你看清脚下的路,但最终欣赏到的美景,仍是你自己亲眼所见。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既满足了求知欲,又维护了阅读的自主性和想象空间,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体现了编者对读者智商和品位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心思。封面选用的材质手感细腻,色彩搭配既典雅又不失活泼,非常符合“彩图馆”这个定位。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色彩饱满、清晰细腻,尤其是那些配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都非常人性化,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诗词集显然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好的物理形态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和收藏价值,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翻阅把玩。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又对书籍外观有一定要求的朋友,光是冲着这精美的制作工艺,就非常值得入手。它成功地在严肃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