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百年老店:广州老食肆与老食语 | 作者 | 龚伯洪,扬眉绘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957450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字数 | 页码 | 23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寻味广东丛书:百年老店·广州老食肆与老食语》分为八章,述及古代名食与名店、晚清名店、清末民初茶楼群、民初四大酒家、民国另类老食肆、民国名店奇招、“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及当代成名的老店。作者从食物、民情民性到城市的历史,勾勒了广州食坛两千多年的渐进式崛起。 汉代南越王的宫廷烧烤,唐代的广府美食,明清文人的风雅饮宴,清代漱珠桥畔吃生猛海鲜的潮流往事,满汉全席在广州的兴衰,陈塘风月时代的“开筵坐花,飞觞醉月”,穿梭于珠江河道的紫洞艇高档酒菜,毛、柳亚子、孙科、陈济棠、鲁迅、许广平、郁达夫等政要及文化名流爱去的茶楼食店,成珠楼、陶陶居、莲香楼、北园、南园、大三元、大同、泮溪、菜根香、惠如楼……各大名店的劫难与繁荣,娓娓道来。不仅如此,作者透过一家家名店,钩沉出缔造繁荣、默默耕耘的一代代岭南人,他们是名店的创始者,是一代茶楼王,一代酒楼王,他们的灵活变通突破万难百折不挠的勇气正是广东精神的具体表现。 |
| 作者简介 | |
| 龚伯洪,笔名白鸿。广州土生土长,搜罗广州历史雅俗掌故三十年。既交高知友,又熟市井徒。既写方志史籍,又擅诗词对联。写书十数种,数百万字。曾任广州市地方志研究所副所长,又任过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今是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广府文化源流》、《广府华侨华人史》、《商都广州》、《广州美食》、《广州越秀古街巷》、《粤剧》、《广州刺绣》等。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配色和字体选择,一看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我一直觉得,阅读美食类的书籍,视觉体验和内容同等重要。这套书的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家老店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急躁的、功利性的推荐,更像是一位老广州人拉着你的衣角,在你耳边轻声讲述他年轻时的回忆。比如,关于某家糖水铺的描述,如果能结合上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时,店家是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抚慰人心的味道,那才叫真正地“食语”。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食语”的解读,不仅仅是菜名和做法,而是那种蕴含在食物背后的情感连接和文化密码。这种深挖,才能让读者真正地体会到,一碗云吞面何以成为广州的灵魂。
评分我常常想,美食的“语”究竟是什么?是食材的组合,还是烹饪的技法?这本书的副标题点出了“老食语”,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纯粹的美食评论,更多地探讨这些老食肆在广州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过去一个茶楼不仅仅是吃早茶的地方,它可能是老街坊们议论时事、交流信息、乃至解决邻里纠纷的非正式议事厅。一本好的关于城市饮食的书,应该反映出这种社会功能。它应该是关于“人”的集合,而不是关于“食物”的堆砌。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老主顾、老伙计之间的默契和人情味的描写,正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构成了“老食语”最温暖的部分。如果能把食物的味道,和广州人的性格、生活节奏无缝对接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重点在于“百年老店”这个时间维度,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在城市更新如此迅猛的今天,能够存活百年,绝非易事。我猜测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必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的搜集工作。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历经三代甚至四代传承的故事。比如,第一代创始人是如何怀揣梦想来到广州的?第二代人是如何在动荡中保住家业的?第三代、第四代又是如何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既保持本真又不失创新的?这种家族的兴衰史与店铺的生命力交织在一起,会比单纯的美食介绍更有张力和深度。如果书里能穿插一些老照片或者历史文献的复刻,那就更好了,那将是无价的珍藏。毕竟,很多老店的记忆,都凝固在那些泛黄的照片里,它们比文字更有力量,直击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和绘者组合,看起来相当专业且有诚意。龚伯洪的名字在美食文化领域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扬眉的绘图,从封面来看,似乎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我非常期待这两者的碰撞能带来怎样的火花。文字的厚重感与图画的灵动性结合,对于表现广州这种既古老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来说,是绝佳的搭配。我希望绘者不要只是简单地临摹菜肴或店面,而是能捕捉到那种“氛围感”——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老茶楼的朦胧,或者雨后湿漉漉的石板路上,食客匆匆赶去打包烧鹅的背影。这种艺术化的再现,能让读者在阅读文字之余,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如果图文能够相互补充,文字说不清的韵味,由画面来补足,那么这本书就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了。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浮想联翩了。《Z2-百年老店:广州老食肆与老食语》,这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广州味觉史诗。我拿到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厚重,那种纸张的质感,仿佛能闻到老城区的烟火气。我个人对老字号有一种莫名的执着,总觉得那些经历过风雨的店铺,藏着比食物本身更深的故事。翻开扉页,那些用心的插画,寥寥几笔,就把骑楼下的喧嚣、小巷里的温馨勾勒了出来。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早已消失在时代浪潮中的老店,它们是如何坚守自己的手艺,又是如何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一同成长的。比如,我很想知道,当年那些早茶铺子里,师傅们是怎么做到每一笼虾饺的皮都薄如蝉翼,而里面的馅料却汁水丰盈的?这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吧。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种“匠人精神”,而不是简单罗列店铺名录,那它就成功了一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