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味道
定价:26.00元
作者:陈文荣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534165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台湾古早美食,回忆作者早年艰辛生活,真情、真味“纠缠不清”,记忆中质朴的古早味道无法被替代,浓浓的乡情亦无法冲淡。
内容提要
被逐渐遗忘而且失传的老味道都在这里!一篇篇成长于台湾光复初期的回忆记录,由吃食怀想童年,以岁月酿造而成的好味道。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经典沪菜此中寻 朱振藩
自 序/ 再恋上海 周芬娜
总 论/ 迷人的上海菜
本帮菜/弄堂里的家常风味
德兴馆 本帮菜的老大哥
上海老饭店 迷人的八宝鸭
老正兴 青鱼秃肺的发源地
鹭鹭酒家 老菜新吃的本帮菜(浦东店)
瑞金宾馆 级的核桃酥
席家花园 在名人豪宅中做客(东平店)
杨家厨房 台式本帮菜
>>> 其他推荐餐馆
上海人家、老上海弄堂菜、1221
海派菜/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来天华 物美价廉菜色多(虹桥店)
梅园村 弄堂起家的海派菜馆(静安店)
鲜墙房 菜不惊人死不休(虹桥店)
苏浙汇 融合苏浙风味(卢湾店)
美林阁 美林阁,蛮灵格!(四平店)
新吉士 饮食新天地
锦亭 海派菜的始祖(衡山店)
静安宾馆 水晶虾仁的创始店
>>> 其他推荐餐馆 大公馆
海派杭帮菜/清鲜淡雅、原汁原味
小南国 杭帮菜与海派菜的融合(虹梅店)
张生记 独步天下的老鸭煲(徐汇店)
知味观 欲知我味,观料便知
新开元 开创杭帮菜新纪元(卢湾店)
>>> 其他推荐餐馆
红泥大酒店、万家灯火、食为先
川扬菜/化麻辣为醇厚
梅龙镇 级的川扬菜
锦江大饭店 尼克松的爱
绿杨村 绿杨深处是扬州
扬州饭店 独创一格的莫家菜
王宝和 大闸蟹的飨宴
宋记 上海香辣蟹的始祖
新邓家菜 上海辣的川菜(徐汇店)
>>>其他推荐餐馆 洁而精川菜馆
海派粤菜/奇珍异味入馔来
杏花楼 独霸沪上的月饼
新雅粤菜馆 洋味十足的粤菜
美心酒家 咖啡馆起家的粤菜馆
品珍坊 上海政要钟情的新派粤菜
阿毛炖品 上海首富经营的粤菜馆
>>>其他推荐餐馆
竹家庄避风塘、申粤轩、粥天粥地
素斋/手工精细、风味天然
功德林 吃素积功德成林
龙华寺 全中国棒的素斋
玉佛寺 精工细作的素菜
静安寺 风靡上海的净素月饼
圆明讲堂 福建口味的素斋
>>>其他推荐餐馆
春风松月楼、枣子树
小吃/名点如云的上海小吃
绿波廊 名流云集的点心店
沧浪亭 迷人的苏式汤面
吴越人家 吃面听苏州评弹(淮海店)
丰裕生煎 上海麦当劳
小绍兴 皮脆肉嫩的绍兴鸡
鲜得来 排骨年糕历久弥新
老半斋 淮扬汤面的魅力
西施豆腐坊 入口即化的豆花
王家沙 蟹粉小笼与青团
大娘水饺 南方式的水饺
大壶春 三十年代的好滋味
南翔小笼 进军日本的小笼包
>>>其他推荐小吃
阿娘面、北万新、稻香村
海派西菜/十里洋场
上海米氏西餐厅 俯视外滩的乐园
上海马克西姆西餐厅 享受巴黎情调
红房子 经得起时验的西餐馆
君悦大酒店 一百元一杯的咖啡
宝莱纳 白崇禧故居喝德国啤酒(汾阳店)
索列咖啡 现磨意大利咖啡(衡山店)
兰桂坊上海 具上海风味的酒吧
马丁餐厅 徐汇公园中的美食天堂
>>>其他推荐餐馆
德大西菜社、玻璃屋、萨莎西餐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味蕾的冒险!我记得刚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就让我忍不住咽了口水。作者对食材的理解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经验之谈。比如,他写到如何挑选最正宗的土猪肉,那种对肉质纹理的细致观察,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接触摸到那份新鲜。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不仅仅停留在“做什么菜”的层面,而是深挖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读着那些关于祖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丰富味道的故事,我仿佛也被拉回了那个慢悠悠、讲究的年代。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松弛,像一个老朋友坐在你身边,一边喝着热茶,一边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酱油酿造的那一章,那种对时间和耐心的歌颂,让我重新思考了现代生活中被过度压缩的“快”。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教科书,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学会了慢下来,去尊重每一份自然的馈赠。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实践书里提到的几种传统腌制方法了,那种期待感,比收到任何昂贵的礼物都要来得真切和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洒脱,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潇洒劲儿,但内容却异常扎实。它不像那种面面俱到的烹饪百科全书,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风味札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烹饪过程中那种近乎禅意的专注。比如,描述揉面团时的力度和节奏,他会用“如同抚慰一个初醒的婴儿”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极富张力。这本书的叙事线索非常跳跃,一会儿是童年记忆中的某个街角小店,一会儿又跳跃到对某种古老香料的溯源,这种看似无序的组织,却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味道宇宙”。它成功地将“吃”提升到了“体验”的高度。我发现自己一边看,一边在脑海中复刻那些味道的层次结构:先是尖锐的酸,然后是浓郁的鲜,最后才是悠长的回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食谱书。它让我对那些被快餐文化逐渐冲淡的味觉记忆重新燃起了强烈的渴望,仿佛通过文字的魔力,我真的能找回那些失落已久的美好瞬间。
评分我常常觉得,很多关于“传承”的书籍都流于表面,仅仅是罗列了步骤和配方。但这本书却拥有强大的“气场”,它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他似乎能直接与食物背后的灵魂对话。比如,在讲述如何处理那些被现代人视为“边角料”的食材时,作者展现出极大的尊重和巧思,他把这些食材升华成了餐桌上的主角,这体现了一种极致的惜物精神。这本书里充满了一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和赞美,那些手工制作的痕迹,那些偶然的失误,反而构成了“老味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机器和标准化流程永远无法企及的温度。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关于“时令”的描绘,那种对季节更迭的敏感捕捉,是如何影响到食材的采摘和烹饪的时机,读来让人心头一紧,感叹自然规律的伟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老味道”,是一种深植于特定环境、特定人群生活方式中的集体记忆的结晶,它太宝贵,也太容易流失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它展现了一种近乎古典的、细腻的笔触,去描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感官细节。我读到描述一道传统甜点的部分时,那种对糖油熬制火候的精准拿捏,被作者写得如同诗歌一般。他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糖浆在锅中发出低沉的咕噜声,如同冬日里炉火旁沉睡的巨兽”,这种极富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即便是在炎热的午后阅读,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甜腻和温暖的交织。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但这种松散反而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让各种风味、记忆、场景自然地流动、碰撞。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旧时家庭聚会的片段,那种热闹、嘈杂、充满人情味的场景,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怀旧情结。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的柴火烟味和饭菜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出一道完美的菜肴,而是在引导你去感受食物背后的情感重量。它提醒我们,所谓的“老味道”,其实是时间、情感和技艺共同沉淀下的产物,是任何现代科技都无法复制的独特印记。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怀旧风”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陷入空洞的赞美和不切实际的想象。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神化过去,而是非常诚实地展现了“老味道”的艰辛和不易。作者毫不避讳地谈及过去物资匮乏时人们对食物的珍惜,以及为了保持某种味道需要付出的巨大劳动,比如长时间的浸泡、反复的清洗、对气候的敏感预测。这种写实的笔触,让那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肴,一下子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关于地方性食材的探讨,作者深入到不同的地域,探究了为什么同一类作物在不同土壤和气候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风味侧写,这部分的地理学和植物学的知识融入得非常自然,完全没有枯燥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味道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存智慧的继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厨房里的每一个步骤,意识到我们现在享受的“方便”,是以牺牲掉多少精微的判断和耐心为代价的。这本书,值得所有对“本真”有所追求的人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