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文化
定价:32.00元
作者:张景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7634070
字数:
页码:43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茶是文雅之士的心爱之物,宋代诗人林逋在其诗《茶》中写道:“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古韵浓厚。《中国茶文化》将与您携手,共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篇 茶与养生:走进茶,认识茶
章 喝茶养生五要素
两养:养身与养心
三知:知茶品、知茶技、知茶意
四因:因茶、因时、因人、因症
五应:应五行、应五脏、应五色、应五味、应五经
六忌:忌过浓、忌隔夜、忌冷饮、忌送药、忌空腹、忌饭后
第二章 走进茶的世界
茶的渊源
茶的发展历史
茶树的三种形态
茶区的分布
茶叶成分与判断标准
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
茶的各种分类
六大茶类的茶性特征
茶的鉴别
茶的一般制作流程
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具的演变历史
中国特色的名茶概述
茶叶的选购与收藏
饮茶的习俗
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
有关代茶饮
第三章 冲泡茶的技艺
冲泡法的由来
泡茶的原理
泡茶前的准备
泡茶的基本步骤
居家中的泡茶
办公室里泡茶
待客时的泡茶
商家销售泡茶
茶叶审评泡茶
鉴赏时的泡茶
旅行中的泡茶
泡茶后收具
泡茶的一些误区
泡茶从有法到无法
第四章 茶艺与茶道
何为茶艺
茶艺的前世今生
茶艺的不同分类
多种多样的茶艺道具
茶中的礼仪
工艺茶茶艺表演
盖碗茶茶艺表演
茗品茶艺
中国地方特色茶艺
特殊的茶艺
外国茶艺
什么是茶道
茶道的核心灵魂
茶道修习的法则
中国茶道流派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之雅趣:斗茶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第五章 茶与保健养生
茶的养生功效
茶中的健康元素
茶与中医养生理论
饮茶与精神保健
茶饮与美容养颜
花草茶的独到妙处
防病祛病的药茶
消暑败火的凉茶
茶饮的佳拍档
第二篇 了解茶性,看茶喝茶
第三篇 应季而饮,全年香茶均有时
第四篇 茶蕴五行:调理五脏,和谐养生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茶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培育和利用,茶已经从野生变成可以大量培育的品种。随着茶品的不断丰富,数次变迁,茶的分类也出现了很多种标准。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茶的种类也不相同。我们可以按照发酵程度、制造程序、焙火程度等来为茶分类。其中,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标准是按照发酵程度对茶进行分类,而按茶色不同来进行划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认识一下茶的不同分类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为常见的按茶色不同来划分的方法。一般来说,茶可以按照茶色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这六大类,其中绿茶是多和常见的。
绿茶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茶类品种。直到明代,其他茶类才陆续加入。直到如今,绿茶还是诸多茶品当中产量大的。我国的绿茶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苏三省。绿茶是不发酵茶,根据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和炒青绿茶。
我国是世界红茶的发祥地。红茶在我国分布广泛,遍布福建、广东、云南、台湾、浙江等省。红茶种类较多,主要可以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种类。
青茶就是乌龙茶。优质的乌龙茶素有“绿叶红边镶”的美誉。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和台湾三省。
黄茶远在唐朝时期就成为贡品,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一带。
黑茶生产历史悠久,花色品种丰富,以云南普洱茶负盛名。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
白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品种,被视为茶中珍品。在其基本工艺中,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
按茶色不同划分的方法是我们常见的分类方法。对它有所了解之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按发酵程度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法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生活中常见的红茶就是全发酵茶,而绿茶则是不发酵茶,青茶是位于二者之间的半发酵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茶叶发酵程度的高低会有小幅度的误差,并不是的。一般情况下,红茶的发酵程度为95%,黄茶的发酵程度为85%,黑茶的发酵程度为80%,白茶的发酵程度为5%~10%,绿茶是完全不发酵的。此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青茶中的毛尖并不发酵,二是绿茶中的黄汤有部分发酵的情况。除了上面两种分类法外,还有其他几种分类方法。种便是按照制茶的原材料进行分类。茶农通常会选择新鲜的茶树叶作为制茶的原料。不同的茶对于原料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茶要求用鲜嫩的芽头作为原料,这种茶制成之后就被称为“芽茶”。芽茶以白毫作为特色,并以茸毛的多寡来决定品种的归属。我们平常熟悉的龙井、白毫、毛峰等都属于芽茶。有的茶要求用新鲜的茶叶作为制造原料,这种茶制成之后就被称为“叶茶”,典型的代表就是铁观音。
第二种是按照薰花分类。
茶有一个特性,就是容易吸收别的气味。如果茶的旁边放着一罐油漆,不久之后,茶中就会混有油漆的气味。我们可以利用茶的这种特性将茶与各种花拌在一起,使茶将花香吸入其中。按照是否经过薰花这道工序,茶有素茶和花茶的分别。所谓素茶就是没有经过薰花的茶叶,而经过薰花的茶叶则称为花茶。
第三种是按照制造工序分类。
按照制造程序的先后,茶可以分为毛茶和精茶两类。各种茶进行初制之后就成了毛茶。毛茶的外形比较粗放,含有大量的和茶梗。当毛茶经过分筛、拣梗之后,成品形状整齐,品质划一,这时,毛茶就变成了精茶。
第四种是按照焙火程度进行分类。
焙火是成茶精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决定着茶汤的品质好坏。正确的焙火能够将茶汤的品质有效地提高。按照焙火程度的不同,成茶可以分为生茶、半熟茶和熟茶三种。制取生茶比较简单,只需轻焙火,将茶中的水分焙干到5%以下就可以了。若想得到熟茶就要保持持续的长时间焙火。而半熟茶的火候在生茶和熟茶之间,需要的焙火程度要比生茶稍高,需要的时间也略长一些。
第五种是按照萎凋程度来进行分类。
……
序言
与其他一些侧重于“如何品鉴”或“茶史考证”的专业书籍相比,这本书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将茶文化束之高阁,变成遥不可及的古董知识,而是非常巧妙地展示了传统茶俗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比如,书中对于现代茶馆的经营理念分析,以及年轻人如何将传统茶道融入创意饮品开发,都展现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大大拓宽,即便是对传统文化略感疏远的年轻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点。它成功地做到了“立足经典,面向未来”,让读者明白,茶文化不是静止的历史文物,而是一条不断流淌、自我更新的河流。这种动态的文化观,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和赞叹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在阐释某些复杂茶道礼仪和历史典故时,所采用的逻辑构建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并没有试图将所有信息一股脑抛给读者,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一开始会给出一个宏观的概念框架,然后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不断地用新的案例和更精细的考证来加固和丰富这个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历史争议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作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史料观点并列呈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体现了非常高的学术素养。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不觉费力,因为它总能在你需要解释时,及时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点。对于一个想要系统学习茶文化的人来说,这种结构设计无疑是最高效的路径图,它引导你从了解到认知,再到深入的鉴赏。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感受,如同走进了一座布置精巧的园林,每一章节的展开都自然而富有层次感。作者在叙述时,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让人感觉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茶道大家,在茶山间漫步,在茶馆里对坐。他对于不同地域茶种的差异性描述,不是生硬的罗列标准,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乃至茶农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哲学。比如,讲到某一种绿茶的采摘时节,作者会穿插一段关于当地季节更替的小故事,让人瞬间就能代入那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境之中。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而鲜活。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初春的露水沾在嫩芽上的画面,这才是真正将“文化”二字渗透到了每一个文字细节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慢生活”和“审美品味”的哲学启蒙读物。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事物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而这本书,通过对茶冲泡过程中每一个细微动作的精妙刻画——比如水温的把控、注水的节奏、茶汤入口时的回甘——成功地将读者拉回到“当下”。它教会的不是如何更快地喝到一杯茶,而是如何更完整、更专注地体验这一过程。我发现,每读完一个关于茶艺的章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去泡一杯茶,哪怕只是用最简单的器具,也想试着去体会那种“一期一会”的专注感。这本书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将一种生活方式的精髓,转化成了可触摸、可实践的指导,让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古典韵味的封面处理,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成了一种风景。我尤其欣赏他们对材质的选择,拿在手里能感受到那种纸张的厚重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打开扉页,排版设计也颇为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的文化气息。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也相当到位,即便是配图,那些关于茶器的细微纹理都能被清晰地捕捉,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书脊的设计也十分巧妙,简洁有力,让人一眼就能记住它的存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应有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我甚至觉得,仅仅是翻阅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让人在喧嚣的日常中,找到一个静心品味的空间。这本书的实体品质,完全超越了我对一般科普读物的期待,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