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礼藏(礼经卷):周礼之属(第2册)
定价:300.00元
作者:金少华 校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308148047
字数:
页码:10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礼藏(礼经卷):周礼之属(第2册)》所用底本为正经注疏合刊本——南宋绍兴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本(因刊刻于绍兴府,故或称“越本”;其版式为每半叶八行,故又称“八行本”)。
《中华礼藏(礼经卷):周礼之属(第2册)》“经—疏—注—疏”之排列方式与其他所有注疏本“经—注—疏”的排列方式截然不同,应当是在单疏本的基础上编入《周礼》经文与郑玄注,故虽为注疏合刻本,但仍题为《周礼疏》。《周礼注疏》已有几部点校本,但或以阮元刻本为底本,或虽据八行本点校,却以今律古,反而根据后世注疏本的体例破坏原书编排次序。
《中华礼藏(礼经卷):周礼之属(第2册)》现在按宋时旧貌进行整理,对于研究《周礼注疏》文本内容及考察注疏合刻本的流变过程甚有俾益。
目录
周礼疏卷第二十五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六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七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八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九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一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二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三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四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五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六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七夏官司马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八夏官司马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九夏官司马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疏卷第四十一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疏卷第四十二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疏卷第四十三秋官司寇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四秋官司寇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五秋官司寇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六冬官考工记第六
周礼疏卷第四十七冬官考工记第六
周礼疏卷第四十八冬官考工记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九冬官考工记下
周礼疏卷第五十冬官考工记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周礼疏卷第二十五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六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七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八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二十九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一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二春官宗伯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三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四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五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六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疏卷第三十七夏官司马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八夏官司马下
周礼疏卷第三十九夏官司马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疏卷第四十一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疏卷第四十二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疏卷第四十三秋官司寇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四秋官司寇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五秋官司寇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六冬官考工记第六
周礼疏卷第四十七冬官考工记第六
周礼疏卷第四十八冬官考工记下
周礼疏卷第四十九冬官考工记下
周礼疏卷第五十冬官考工记下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细节,处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尤其是在引用古代文献的引用格式上,处理得非常得体,既能让你清楚地区分是原典内容还是现代的释读,又保持了整体版面的和谐美观。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索引和目录部分,结构清晰,层级分明,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篇章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效率的保证。我甚至发现了一些之前在其他版本中忽略掉的小注释,这次都被清晰地标注了出来,这说明编辑团队对文本的校订是极其细致和负责任的。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和简化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认真对待传统经典的作品,真是一种幸运。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致敬。
评分我认识一位研究古代思想史的朋友,他向我强烈推荐了这套书,说它在“周礼”的几个关键概念的阐释上,达到了目前学界的较高水准。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明堂”和“宗庙”制度的解析章节,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来佐证观点,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礼制概念变得具体而可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古代人“怎么做”,更在于它让你理解古代人“为什么那么做”,从而洞察到其背后的伦理基础和政治构想。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分析框架,让我在思考现代社会秩序与道德重建时,总能从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反思的古老智慧。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典籍。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典章制度,尤其是周代的社会构建深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相关的学术著作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通俗而失之准确。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翻阅了其中关于祭祀仪轨的部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和对细节的考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团队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将“礼”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让你明白每一个繁文缛节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规范。对于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觉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下了无数的功夫去辨析古籍之间的异同,这种学术的严谨性,是阅读体验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那种厚重感,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打开扉页,印刷质量绝对是没得说,纸张的质地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看得出出版社在装帧上下了血本。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风格,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深奥的古代文献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显得非常专业和严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字,但光从这本书的“形”来看,它就成功地将一种对传统的敬畏感传递给了读者,这对于一本关于“礼”的典籍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熠熠生辉,彰显着主人对传统文化的那份坚持与热爱。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套书的书名,可能会觉得有些望而却步,毕竟“礼藏”、“周礼之属”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接触它的行文风格时,发现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努力做到了可读性。它不像一些古籍校注那样全是密密麻麻的圈点和异文对照,而是通过清晰的注释和精妙的导读,引导着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逐步深入。这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牺牲深度,却极大地降低了门槛,让那些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智慧得以重新焕发光彩。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那个礼乐森严却又充满秩序美的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对“中和”的极致追求。这种体验,实在是妙不可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