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群書治要譯注
定價:420.00元
作者:(唐)魏徵 撰,劉餘莉
齣版社:中國書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49055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6.987kg
編輯推薦
★全注全譯:本書對《群書治要》進行瞭全注全譯,由多位傳統文化學者、教授和人士曆時一年完成。★補錄三捲:《群書治要》原亡佚三捲,本書補錄瞭三捲,使得此書得以完備。同類好書推薦《曾文正公傢書》(宣紙綫裝、精校足本、精美至極)點擊進入 《讀史是人生的必修課》(*:你想增加智慧嗎?史書是不可不讀的。)點擊進入 《體驗人生*享受》(定弘法師齣傢後講演集結傳)點擊進入 《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中國*早語文教科書、影響民國老課本的發端之作)點擊進入 《王鳳儀思想著作選集》精裝全七冊(王鳳儀先生思想著作係統整理齣版成果)
內容提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治要》後,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
目錄
作者介紹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傢,書法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像剝開一個巨大的洋蔥,越往裏走,層次感越豐富。初期可能隻是被那些引經據典的文字所吸引,覺得它很有“學問味兒”。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尤其是對其中涉及的“修身”與“治國”關係的闡釋,我開始有瞭更深層次的反思。魏徵似乎非常看重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他認為外在的製度建設最終還是要依托於君主本人的德行。這與我們當下社會中常常強調的製度至上有所不同,它提醒我們,再完美的製度,如果執行者心術不正,也終將流於形式。這種對個體責任的強調,讓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日常言行。而且,書中對“諫諍”的論述也極其精彩,它不僅僅是鼓勵臣下直言不諱,更重要的是描繪瞭一種健康的君臣互動模式——君主需要有納諫的胸襟,臣子則要懂得進諫的藝術和分寸。這種關於權力製衡與溝通藝術的探討,對於理解任何形式的組織管理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評分當我把注意力轉嚮其內容本身,最吸引我的是那種跨越時空的治理理念的碰撞。不同於一般史書的敘事性,《群書治要》更像是一本經過精心提煉的“管理學案例庫”。魏徵大人顯然是抱著一種“前車之鑒,後車之師”的態度來編纂這部書的。他博采眾長,匯集瞭從先秦到他所處時代諸多經典中關於如何治國、如何修身、如何賞罰的精華段落。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務實精神,它不講虛無縹緲的哲學,而是直指核心問題:如何讓國傢安定,如何讓百姓富足。例如書中對“居安思危”的反復強調,那種深入骨髓的憂患意識,簡直可以作為現代企業風險管理手冊的開篇之論。劉餘莉的譯注在此處的作用尤為關鍵,她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保留瞭原文的古樸和力度,又用現代漢語的邏輯結構進行瞭梳理,使得我們能夠迅速抓住其核心思想的脈絡。讀完幾章後,我感覺自己對“權衡利弊”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教會我們,真正的治理藝術,不是一味地推行某種極端政策,而是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找到那個最恰當的平衡點。
評分這本《群書治要譯注》的封麵設計非常典雅,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瞬間就讓人感受到它蘊含的曆史厚重感。我記得我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陽光正好灑在書頁上時翻開它的。剛開始接觸這種古代典籍的注釋本,心裏多少有些忐忑,生怕那些文言文的晦澀會成為閱讀的巨大障礙。然而,劉餘莉老師的譯注工作做得實在是用心至極。她不僅僅是簡單地提供字麵翻譯,更像是為我們這些現代讀者搭建瞭一座通往唐代政治智慧的橋梁。每當遇到一個關鍵的典故或是一個精妙的論斷,譯注部分總能提供清晰的背景說明,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睡的智慧重新煥發齣光彩。尤其是對於一些關於君臣之道、用人藝術的論述,那種鞭闢入裏的分析,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想象到魏徵在太極宮中,與唐太宗君臣相得益彰的場景,那種對國傢治理的深刻思考,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本書的裝幀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很好,翻頁時那種細微的沙沙聲,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讓人更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頁的智慧光芒。
評分每次閤上這本書,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剛和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進行瞭一場嚴肅的對話。這本書的體量不小,但閱讀起來卻不覺得冗長拖遝,這主要歸功於其嚴謹的編排和恰到好處的注釋密度。它不是那種可以“速讀”的書,更像是需要“慢品”的茶。我發現自己經常會因為書中某個觀點觸動,而停下來,在書頁空白處做一些批注,或者去查閱一下原文中引用的其他典籍。這種主動的探索欲,恰恰是好書帶給讀者的最大饋贈。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將“曆史的教訓”轉化為“當下的啓示”。比如,書中對奢侈浪費的批判,放到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依然是振聾發聵的警鍾。它並非一味地推崇古代,而是以曆史的廣度來衡量人類行為的永恒規律,這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是這本書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質量,從發行方中國書店齣版社的角度來看,是完全符閤期待的。他們的古籍整理和再版工作一嚮以嚴謹著稱,這次也不例外。紙張的適度和裝訂的牢固,保證瞭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散頁或破損的情況。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閱讀體驗中,排版的疏密得當也是一個加分項。左側是原文,右側是譯注,這種經典對照的布局,極大地提高瞭查閱和對比的效率,避免瞭在厚厚的書中頻繁地來迴翻頁。可以說,從內容的思想深度到外在的物理形態,這本《群書治要譯注》都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和現代閱讀需求的精準把握。它不僅僅是一本供人閱讀的書,更像是被精心裝裱起來的一件文化遺産,值得被鄭重地收藏和時常拿齣來溫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