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漢譯-希都日古譯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9787509755

{RT}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漢譯-希都日古譯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978750975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希都日古譯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濛古史
  • 檔案文獻
  • 曆史研究
  • 翻譯
  • 社會科學
  • 希都日古
  • 清內務府
  • 濛古文檔案
  • 清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裕京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5693
商品編碼:30124671579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漢譯 作者 希都日古譯
定價 368.0元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 9787509755693 齣版日期 2015-01-01
字數 701000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清崇德元年至康熙九年的“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簿”收入的3000件檔案中的1400件檔案譯文,內容涉及清朝與漠南濛古、漠北濛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宗教以及清朝對以上地區的統治政策和當時發生的有關重大事件等方麵,是研究清代曆史的原始、直接的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者簡介
希都日古,濛古族,1967年生於內濛古哲裏木盟(今通遼市)科左後旗。1990年畢業於遼寜師範大學曆史係,獲學士學位;1997年獲內濛古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師從曹永年教授;2000年獲內濛古大學專門史專業博士學位,留校任教,師從亦鄰真教授和齊木德道爾吉教授。2002~200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做邊疆民族史專業博士後研究,閤作導師為成崇德教授。

   目錄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編輯推薦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文摘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序言
譯者前言
  清史工程基礎項目,檔案類翻譯項目之一“檔案·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漢譯”項目,於2007年4月簽署閤同,11月正式立項,2011年7月完成結項。該項目的終成果《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漢譯》(另外包括附錄《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漢譯》,即中國曆史檔案館收藏,李保文整理《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一書全書的漢譯)一書譯稿大約50多萬字,終於即將付梓問世。本人作為該項目的主持人和本書編譯者,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本書譯文所使用的濛古文檔案底本為中國曆史檔案館、內濛古自治區檔案館、內濛古大學濛古學研究中心編輯,齊木德道爾吉、吳元豐、薩·那日鬆等主編影印本《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內濛古人民齣版社,2003)。另外,本書譯文還包括《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一書的全譯,其檔案原件為中國曆史檔案館所收藏,底本為李保文編輯、整理、轉寫的影印本《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997年由內濛古少兒齣版社(通遼)齣版。
  一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的主要內容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中的檔案文書包括內秘書院起草或翻譯的文書以及收到的外來信件、奏文等。其中內秘書院起草的濛古文文書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為頒布清朝重大政治、軍事、皇室事務而起草的詔、諭、敕、誥、冊等。二是嚮濛古頒布的詔、諭,發給濛古的敕書(敕命)、誥命冊文。外來信件包括從濛古各部來的信件、奏文、呈文的抄件,西藏、青海、厄魯特(額魯特或衛拉特)濛古、俄羅斯的信件和呈文。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所收檔案文書的種類很多,按其內容有皇帝即位詔書、親政詔書,有為皇子生、皇太後崩,太皇太後、皇太後等上謚號、徽號、尊號頒布的詔文,有冊封皇後、妃子詔文,以及為地震災異、移宮等頒布的大赦詔文,還有宣布攝政王之罪詔、順治帝罪己詔等,這類詔文共54篇。崇德年間頒布的清朝禮儀製度方麵詔文有18篇。有為皇帝嶽父立碑、為妃子喪葬火化所頒布的詔文各1篇。
  有齣徵朝鮮詔書2篇,齣徵明朝詔書4篇,通報戰況1篇,清軍攻剋錦州諭外藩濛古詔文2篇,滿、漢、濛王公和外藩濛古王公所上賀錶2篇。齣徵南明詔文2篇、徵討閩浙地區詔文1篇。齣徵李自成及報捷詔文2篇、齣徵張獻忠詔文1篇。齣徵蘇尼特部騰機思的詔文、報捷詔文和奬懲追擊騰機思的四子部颱吉等方麵的敕諭3篇。
  還有清軍入關前與明朝貿易人參之敕諭、攝政王入北京後宣示公平貿易令,發遣祖氏兄弟於瀋陽給科爾沁詔文、策試進士文,進太祖太後實錄的奏文、錶文、諭3篇,給俄羅斯敕諭2篇。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中有大量清朝頒發給滿、濛、藏上層貴族、喇嘛及官員的冊文、誥命和敕書(敕命)。其中有冊封滿洲王公的誥命13篇,滿洲福晉的誥命12篇,滿洲公主冊文18篇、格格冊文9篇。濛古王公、颱吉、功臣的誥命及敕書610篇(內有重復),其中主要是內紮薩剋濛古王公、大臣,八旗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官員,青海和碩特颱吉的誥命、敕書(敕命)。外藩濛古王妃誥命43篇。還有冊封喇嘛、顧實汗的冊文2篇,給甘肅、寜夏、青海活佛的誥命30篇,給甘肅、寜夏、青海活佛保護寺院田産之諭文7篇,往來信函3篇。朝鮮國王冊文2篇。給濛古王公、颱吉的祭文99篇。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中清朝皇帝給濛古各部的敕諭和來文數量也較多,有關喀爾喀部的文書87篇,其中給喀爾喀部的敕諭、禮單等49篇,來文25篇。西藏方麵的文書近160篇,其中有清廷給吐蕃汗、闡化王、顧實汗及其子孫,喇嘛、班禪呼圖剋圖等西藏政教首領的敕諭、禮單,及西藏方麵的來文、奏文、信件、禮單等。給青海濛古颱吉方麵的敕諭和青海方麵的來文共15篇。清朝與厄魯特(額魯特或衛拉特)部巴圖爾颱吉、鄂齊爾圖颱吉、阿巴賴颱吉、昆都倉烏巴什等來往文書11篇。有關鄂爾多斯部紮木蘇叛亂的敕諭、來文共5篇。有關喇嘛禁令和定例3篇。有關濛古會盟的敕諭、頒布律書共18篇。還有其他內容的敕諭若乾篇,如斥責阿魯部圖斯格爾濟農1篇、譴責科爾沁部齣師返迴時掠奪他人1篇、罰科爾沁土謝圖親王俸祿1篇等。還有一些記述公文撰寫過程及其他事項的文書檔案。
  二 《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的主要內容
  《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一書所收濛古文檔案文書內容豐富,史料價值很高,十分珍貴。這部影印本分上下兩捲。上捲為有關滿濛關係史的文書,包括57份濛古文文書檔案原件和4份濛古文文書抄錄,共61份,是17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漠南濛古貴族和女真後金王朝之間的來往書信。這些文書內容涉及漠南濛古嫩科爾沁(這一時期濛古文檔案或作博羅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敖漢、奈曼、察哈爾、阿巴噶、阿巴哈納爾、永謝布、阿剌剋綽特、阿速特、巴林、紮魯特等部落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各方麵以及女真與這些部落之間的關係。這些文書大多都是原件,包括愛新國(滿洲)天聰汗緻濛古貴族的書信。這些書信是當時發生的曆史事件的一部分,是研究17世紀前期濛古史和滿濛關係史的根本的、可靠的手史料。下捲為《清朝理藩院記錄檔》,收錄瞭1639~1647年間的50份理藩院濛古文文書檔案,包括漠南濛古諸部貢物清單、清廷迴賜禮品清單、濛古王公罪狀記錄及理藩院辦案記錄等等,反映瞭當時濛古的行政、法律、財政諸方麵的真實情況。這些檔案的一部分經過史官的挑選和取捨,在《清實錄》等清代官方史書中殘留下來,但麵目全非,而另外一部分則根本沒有被利用。值得一提的是,《十七世紀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滿文老檔》《清實錄》《皇清開國方略》《濛古迴部王公錶傳》和《皇朝藩部要略》等清代官方文獻史書中不同程度地流傳瞭下來。
  由於《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的篇幅較長,是本書的重點,而《十七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的內容較少,篇幅很短,因此本書把前者的譯文內容作為正文,把後者僅僅作為附錄,放在書後。
  三 具體翻譯過程中遵循的原則及漢譯舉例
  在本項目具體翻譯過程中,譯者堅持瞭以下幾點原則:一是嚴格按照清代檔案文書的體例格式,譯文文字為淺近的書麵語。二是譯文內容忠實於原文,力求避免因麯解原文原意而導緻的錯譯和不熟悉檔案體例格式而造成的漏譯、節譯。三是譯者熟悉清代的曆史掌故、官製(職官)及名物製度,熟悉清代邊疆民族曆史文化,具備廣博而專精的清代文獻學、檔案學的相關知識,精通滿、濛古文等民族文字,並具有的實際工作經驗,名詞術語的翻譯盡可能做到準確、規範,譯音用字及詞語完全按照清代的譯音慣例來翻譯,基本上做到約定俗成,行文通順流暢。四是該項目屬於國傢清史纂修工程的基礎工程。眾所周知,民族文字檔案文書的整理翻譯及研究的質量和水平與國傢大型文化工程清史項目的能否創新、突破有密切的關係,意義重大。譯者嚴格把關譯文的質量,同時本書譯文稿件後經由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聘請的專傢按照初審和終審的程序,審訂通過之後定稿。
  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漢譯詔令敕諭類,如皇帝即位詔書、親政詔書,有為皇子生、皇太後崩,太皇太後、皇太後等上謚號、徽號、尊號頒布的詔文,有冊封皇後、妃子詔文,以及為地震災異、移宮等頒布的大赦詔文,還有宣布攝政王之罪詔、順治帝罪己詔等,這類詔書詔令、敕諭時,首先參考瞭《清曆朝實錄》(包括《滿洲實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對崇德年間頒布的清朝禮儀製度方麵詔文18篇進行漢譯時,著重參考瞭《清曆朝實錄》及《清會典》《清會典事例》等典製體的史書。
  漢譯齣徵朝鮮詔書、齣徵明朝詔書,通報戰況,清軍攻剋錦州諭外藩濛古詔書、滿漢濛王公和外藩濛古王公所上賀錶以及齣徵南明詔文、徵討閩浙地區詔文等詔令類檔案時,主要參考瞭《滿文老檔》漢譯本(中華書局,1990)、《清曆朝實錄》、《清朝太祖太宗世祖實錄濛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較》(齊木德道爾吉/巴根那編,內濛古大學齣版社,2001)以及《明清史料》(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颱北,1960)等文獻史料及今人著作。漢譯其他濛古文檔案,如齣徵李自成報捷詔文、齣徵張獻忠詔文、齣徵蘇尼特部騰機思的詔文、報捷詔文和奬懲追擊騰機思的四子部颱吉等方麵的敕諭時,除瞭依據並參考《清曆朝實錄》之外,還利用瞭已齣版的故宮檔案史料。
  檔案是學術界公認的手史料,那麼實錄與檔案比較而言,實錄多有潤飾刪改甚至歪麯之處,這裏僅舉一例:據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60)一書研究,現存多爾袞母子撤齣廟享詔(頒布日期為順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全文與《清世祖實錄》“追論睿王多爾袞罪狀,昭示中外”比較其內容,頗多刪節,例如原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實錄作“詔曰”;“侍衛大臣”,實錄作“內大臣”;“太宗文皇帝殯天時”,實錄作“太宗文皇帝龍馭上殯時”;“同心堅持,捨死盟誓”,實錄作“同心翊戴,共矢忠誠”;“並無欲立攝政王之議”,實錄作“並無欲立攝政王多爾袞之議”;“豫郡王”,實錄作“豫郡王多鐸”;“唆動勸進”,實錄作“唆調勸進”;“彼時皇上尚在幼年”,實錄作“皇上因在衝年”;“逮後獨專”,實錄作“妄自尊大,以皇上之繼位,盡為己功”;“素日”,實錄作“昔年”;“不歸朝廷,全為己功”,實錄作“全歸於己”;“其儀仗、音樂、侍衛之人,俱與皇上同,蓋造府第,亦與皇上宮殿無異”,實錄作“其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蓋造府第,亦與宮闕無異”;“織造緞匹,庫貯銀兩珍寶,不與皇上,伊擅自用”,實錄作“擅用織造緞匹,庫貯銀兩珍寶,不可勝計”;“剛林一族、把爾達七一族”,實錄作“剛林、巴爾達齊二族”;“又親到皇宮院內,以為太宗文皇帝之位,原係奪立,以挾製皇上侍臣”,實錄作“又擅自誑稱,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係奪立,以挾製中外”;“又吹毛求疵,逼死肅親王”,實錄作“搆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將官兵戶口財産等項,既與皇上,鏇復收迴,以自厚其力”,實錄作“且將官兵戶口財産等項,不行歸公,俱以肥己”;“又差勞什傳言,誘皇上侍臣什諾蔔庫雲,我疼你,你可知道麼”,實錄作“又差羅什以美言,誘皇上侍臣席訥布庫,冀其黨附”;“不用皇上之旨,概用皇上攝政王旨”,實錄作“不奉上命,概稱詔旨”;“又悖理入生母於太廟,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升,不閤伊者濫降,又將伊妻自行追封”,實錄作“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升,不閤伊者濫降,以至僭妄悖理之處,不可枚舉”;“又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伺候皇上,竟以朝廷自居”,實錄作“又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顯有篡位之心”,實錄作“多爾袞顯有悖逆之心”;“今以伊功大,祔享太廟,這本內一應乖謬之事,皆臣等畏隨唯諾之故,以緻如此,伏願皇上重加處治,罷伊母子廟享”,實錄作“伏願皇上速加乾斷,列其罪狀宣示中外,並將臣等重加處分等語”;“眾口僉同,反覆詳思,諸王大臣豈有虛言,不意伊之近侍蘇沙哈、占代、木幾勒首言,伊主在日,私造帝服”,實錄作“眾論僉同,謂宜追治多爾袞罪,而伊屬下蘇剋薩哈、詹岱、穆濟倫又首言,伊主在日,私製帝服”;“商議,欲背皇上帶伊兩固山移住永平府”,實錄作“密議,欲帶伊兩旗,移住永平府”;“何羅會曾遇舊主肅親王子罵雲,該殺的鬼種等語”,實錄作“何洛會曾遇肅親王諸子,肆行罵詈”;“詳細審問,逐漸皆實,故將何羅會正法,據此事跡看來,謀篡之事果真”,實錄作“詳鞫皆實,除將何洛會正法外,多爾袞逆謀果真,神人共憤”,等等。另外,實錄人名與這件原始檔案的寫法也有不少齣入,比如“宜而登”實錄作“伊爾登”;“厄而剋歹青”,實錄作“額爾剋戴青”;“勞什”,實錄作“羅什”;“何羅會”,實錄作“何洛會”等等,不一而足。
  基於以上現存檔案與《清世祖實錄》之間存在的差異,譯者漢譯攝政王罪詔時,還是依據現存《多爾袞母子撤齣廟享詔》譯齣,而沒有采用《清世祖實錄》的詔文。由此可見,這種取捨是有確鑿的文獻依據的,這錶明瞭譯者嚴謹、審慎的治學態度。
  《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中有大量清朝頒發給滿、濛、藏上層貴族、喇嘛及官員的冊文、誥命和敕書(敕命)。其中有冊封滿洲王公的誥命,滿洲福晉的誥命,滿洲公主冊文各十多篇、格格冊文九篇。濛古王公、颱吉、功臣的誥命及敕書610篇(內有重復),其中主要是內紮薩剋濛古王公、大臣,八旗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官員,青海和碩特颱吉的誥命、敕書(敕命)。外藩濛古王妃誥命43篇。給濛古王公、颱吉的祭文99篇。
  濛古王公、颱吉、功臣的誥命及敕書(敕命)610篇(內有重復),在整個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中,這類內容篇幅所占比例大。封贈五品以上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的叫“誥命”。敕封外藩封贈六品以下官員及世爵有襲次的叫“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的叫敕諭。清代的誥命與敕書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翻譯這些為數眾多的誥命及敕書(敕命)時,譯者嚴格遵循清代檔案文書的格式進行漢譯。誥命文的格式一般說來“奉天承運皇帝製曰:自開天闢地以來,有一代應運之君,必有藩屏之佐,故敘功定名以彆封號者,乃古聖王之典也。朕爰仿古製,不分內外,視為一體。凡我諸藩,俱因功授冊,以昭等威,受此誥命者,必忠以輔國,恪守矩度,自始至終,不忘信義,若此則光前裕後,而奕世永昌矣。慎行勿怠。”而敕命文的格式則一般說來“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惟尚德崇功,國傢之大典;輸忠盡職,臣子之常經。古聖帝明王,戡亂以武,緻治以文。朕欽承往製,甄進賢能,特設文武勛階,以彰激勵。受茲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撫眾,防奸禦侮,機無暇時。若能則榮及父祖,福延後嗣,而身傢永康矣,敬之勿怠。”其他,如冊封滿洲王公的誥命、滿洲福晉的誥命,滿洲公主冊文、格格冊文以及外藩濛古王妃誥命等都有固定的格式,無不如此,概莫能外。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在這裏就不一一羅列。
  在對整個《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的漢譯過程中,令譯者感到為難的是檔案文書中所占篇幅較大的涉及佛教內容較多的部分,翻譯難度非常大,連篇纍牘的宗教術語及專名,使學養不足的譯者頗感棘手,個彆問題甚至睏擾多年。前述冊封喇嘛、顧實汗的冊文各一篇,給甘肅、寜夏、青海活佛的誥命30篇,給甘肅、寜夏、青海活佛保護寺院田産之諭文7篇均屬於這類內容。另外,西藏方麵的文書近160篇,其中有清廷給吐蕃汗、闡化王、顧實汗及其子孫,喇嘛、班禪呼圖剋圖等西藏政教首領的敕諭、禮單,及西藏方麵的來文、奏文、信件、禮單等。對此類檔案文書中的種種疑難,譯者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麵的途徑解決問題:一是查找並參考大型工具書,如參考利用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1921年),任繼愈主編的《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齣版社,2002)、《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齣版社,1998)及日本學者織田得能著《佛教大辭典》(東京大倉書店發行,1916)等大型宗教辭典。二是就翻譯中所遇到的純宗教問題,嚮有關專傢學者請教,比如內濛古大學濛古學學院的已故紮拉森(jalsan)教授和額爾敦白音(A.Erdenibayar)教授二位先生曾經給譯者就有關藏傳佛教名詞術語及專名方麵賜教良多,使譯者受益匪淺,成功地解決瞭不少疑難問題。值此拙稿即將齣版之際,這裏一並錶示由衷的謝意。三是廣泛藉鑒並吸收前人舊譯的同時,盡可能做到對外新研究成果的吸收、消化。前人著述中已經提到的我國西北地區甘肅、寜夏、青海活佛及寺院的專名,對譯者來說頗有參考價值,譯者盡可能采用約定俗成的舊譯之音譯,這方麵大多參考並采用釋妙舟著《濛藏佛教史》、蒲文成主編的《甘青藏傳佛教寺院》等書的舊譯。至於對外清史研究新研究成果的搜尋利用及吸收、消化等均體現在項目譯文中,茲不復贅。
  本項目在進行濛古文檔案全文漢譯時,注意查閱利用《五體清文鑒》(民族齣版社,北京,1957)、《二十一捲本辭典》(濛古文,內濛古人民齣版社,1979)、《二十八捲本辭典》(濛古文,內濛古人民齣版社,1994)、《濛古語分類辭典》(濛漢對照,民族齣版社,北京,1978)等多種語文的辭典和濛古文辭典,還包括近代喀喇沁人蔔彥畢勒格圖(漢名汪國鈞)編著《新譯成語摘抄詞林》(漢滿濛文對照)係列四冊《奏摺成語》《公文成語》《衙署名目》《官衙名目》(北京石印本綫裝)等清代至民國時期的舊辭典、辭書。另外,今人斯欽朝剋圖編《濛古語詞根詞典》(內濛古人民齣版社,1988)、劉厚生等編纂《簡明滿漢辭典》(河南大學齣版社,1988)、﹝日﹞羽田亨編《滿和辭典》(國書刊行會,1972)等更是經常查核之列。與此同時,還認真參考、藉鑒瞭近年來漢譯滿文檔案書籍,如《清代檔案史料從編》、《天聰九年檔》(關嘉祿、佟永功、關照宏譯,天津古籍齣版社,1987)、《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光明日報社,1989)、《滿文老檔》(漢譯本,中華書局,1990)、劉厚生《天聰九年檔譯注》(收入劉厚生著《舊滿洲檔研究》,吉林文史齣版社,1993)等。誠然這些譯作,均由滿文檔案譯成漢文,同樣對清代濛古文檔案的漢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書的特色有二:一是這部譯稿屬於清史工程的基礎項目,也是民族文字檔案的大規模整理、翻譯的一個良好的嘗試。此書的齣版對民族文字檔案史料的挖掘、利用、搶救、保護以及流布、傳播有重要意義。二是此書創新之處在於次係統完整地用漢文翻譯瞭《清內秘書院濛古文檔案匯編(1~7輯)》全七輯(另外包括《17世紀前半期濛古文文書檔案(1600~1650)》一書的漢譯稿),為清史研究,特彆是清代濛古史、邊疆民族史研究提供瞭翔實可靠的漢譯文資料。如果本書能夠為以上諸領域的相關研究人員、史學工作者以及廣大讀者提供些許的幫助,則譯者所付齣的辛勤和汗水也就值得瞭,這也是本的幸福瞭。
  在具體翻譯濛古文文書檔案的過程當中,本人作為項目主持人負責統籌安排、組織協調及對外聯絡工作,及時注意並發現翻譯工作中存在的實際睏難和疑難問題,隨時與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保持聯係並及時反映有關情況,尋求幫助並接受其監督檢查,確保工作的持續、穩定、正常地進行。
  這裏本人還感謝中國曆史檔案館和我校內濛古大學給提供瞭藉閱利用圖書文獻資料方麵的諸多便利,使我得以圓滿順利地完成瞭本課題的任務。後,嚮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的領導,所有關心本課題從立項、進展到結項以及譯文定稿、齣版事宜的師友,乃至從事清史研究的外同仁緻以衷心的感謝!
  由於本人的精力和學識有限,加上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在本書譯文中錯謬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摯地希望海內外專傢學者及廣大讀者不吝賜教,批評與指正。
  譯者希都日古謹識
  2014年3月25日

《百年孤影: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與思想變遷》 引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群體,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他們的思想脈絡勾勒齣社會變遷的軌跡。近代中國,一個劇烈動蕩、充滿變革的時代,孕育瞭一群特殊的知識分子。他們曾是舊學堂的棟梁,是新思想的先驅;他們經曆著民族危亡的陣痛,也憧憬著國傢的富強與新生。本書《百年孤影》試圖深入挖掘這些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裏,是如何在個人生存的壓力與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重塑自我,並最終留下一道道深刻的印記。這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事件或人物的孤立敘述,而是著眼於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他們在個人、傢庭、學術、政治等多個維度上的掙紮與抉擇,以及這些抉擇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思想嬗變。 第一章:學脈斷裂與身份睏境 近代中國,傳統學問的根基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搖搖欲墜。科舉製度的廢除,徹底改變瞭知識分子的上升通道與社會地位。曾經備受尊崇的“士”階層,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麵臨著身份的焦慮與價值的重估。本書將首先追溯這一曆史性的斷裂。我們將考察那些曾以儒傢經典為圭臬的學者,如何在新的教育體係和西方學術思潮湧入時,體驗到的思想上的彷徨與學術上的迷茫。 從“學而優則仕”到“學以緻用”的迷失: 傳統觀念中,“學”是為瞭“仕”,是通過科舉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抱負。而近代以後,教育的目標轉嚮瞭“實用”與“救國”,然而,新的“實用”知識體係尚未完全建立,傳統的“仕途”也已不復存在,這使得許多知識分子在價值取嚮上産生瞭深刻的睏惑。他們手中的“古書”仿佛一夜之間失去瞭其原有的魔力,而新興的“科學”與“民主”知識,又往往顯得遙不可及,甚至與他們所受的傳統教育格格不入。 教育體製的變遷與知識分子的再定位: 新式學堂的興起,打破瞭傳統的師徒傳承與傢族教育模式。一批批學生湧入新式學堂,接受西方科學、哲學、文學等知識。然而,這些新式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乃至畢業後的齣路,都與舊式教育截然不同。知識分子需要重新學習、重新適應,甚至放棄過去的許多認知。本書將探討這一過程中,知識分子如何在新舊教育之間進行權衡與選擇,以及他們如何在新興的教育領域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西學東漸”中的文化衝擊與身份認同: 西方思想與文化的湧入,如同一股強大的洪流,衝擊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知識分子作為最先接觸和吸收西方文明的群體,在接受新知的同時,也必然要麵對文化衝突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他們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他們的知識體係是“本國”的還是“外國”的?這種內心的掙紮,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思想錶達與人生抉擇。 第二章:生存之艱與思想之變 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往往充滿艱辛。政治的動蕩、經濟的凋敝、戰亂的頻仍,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他們的生計。為瞭生存,他們不得不做齣各種妥協與選擇,而這些選擇又不可避免地反作用於他們的思想。 從學術象牙塔到社會大染缸: 許多原本希望在學術領域潛心研究的知識分子,不得不為瞭生計而投身於更為現實的社會工作,例如報刊雜誌的編輯、教育機構的任職、甚至參與一些政治活動。這種從相對純粹的學術環境走嚮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的思想不再僅僅局限於書齋,而是與現實社會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變得更為務實,也更為多元。 報刊雜誌與思想傳播的舞颱: 近代中國報刊雜誌的蓬勃發展,為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思想傳播與交流的平颱。他們通過文字,錶達自己的觀點,批判社會弊病,探討救國之路。然而,辦報刊、寫文章也需要經費,需要麵對審查,這使得知識分子的錶達往往帶有一定的策略性與妥協性。本書將分析不同報刊的立場與風格,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這些平颱上,在堅持自己思想底綫的同時,爭取更廣泛的傳播空間。 政治思潮的激蕩與知識分子的搖擺: 近代中國經曆瞭從改良到革命,從共和到集權的多種政治思潮的碰撞。作為時代的觀察者與思考者,知識分子不可避免地被捲入這些政治漩渦之中。他們可能曾經支持某一派政治力量,也可能因為理念不閤而轉嚮另一方。這種政治上的搖擺,既是時代環境所迫,也是他們對國傢前途探索與思考的體現。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政治思潮對知識分子思想的影響,以及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的得失。 第三章:傢國情懷與個人命運的糾纏 在國難當頭的年代,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仿佛被牢牢地捆綁在一起。傢國情懷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判斷與人生選擇。 “救亡圖存”的時代召喚: 麵對列強的侵略和國傢的貧弱,知識分子普遍懷有強烈的“救亡圖存”意識。他們將個人的學識、纔能,視為可以用來拯救民族危亡的工具。這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他們投身於各種救國運動,無論是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還是政治救國。本書將通過分析知識分子在不同救國道路上的探索與實踐,來展現他們為國傢民族所付齣的努力。 個人情感與傢國責任的平衡: 在追求傢國理想的同時,知識分子也麵臨著個人情感、傢庭幸福與國傢責任之間的艱難平衡。他們可能因為投身革命而疏忽傢庭,可能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與親友疏遠。本書將探討這些個人情感與傢國責任之間的糾葛,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其中做齣取捨,並承受其帶來的代價。 “啓濛”與“改造”的理想與幻滅: 許多知識分子懷揣著“啓濛”和“改造”國民性的理想,希望通過教育、思想的傳播,來提升國民素質,實現民族復興。然而,現實的復雜性與國民性的頑固,往往讓他們感到理想的遙不可及,甚至産生幻滅感。本書將考察知識分子在“啓濛”與“改造”過程中所遭遇的睏難與挫摺,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挫摺中調整自己的預期與策略。 第四章:思想遺産與現代迴響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僅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産物,更是留給後世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探索、掙紮、反思,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史提供瞭重要的視角,也為我們思考當下依然具有啓發意義。 多元思想的交匯與碰撞: 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吸收瞭西方各種思想流派,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實用主義等。他們在這些思想的交匯與碰撞中,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思想體係。本書將梳理這些思想流派的影響,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將它們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近代思想。 知識分子的“精神獨立”之問: 在外來文化和政治思潮的衝擊下,如何保持“精神獨立”,不被任何單一的思想體係所束縛,是近代知識分子麵臨的重要課題。本書將探討知識分子在追求思想獨立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以及他們在麵對不同思潮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與獨立思考能力。 曆史的迴聲與當下的啓示: 閱讀近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如同在曆史的長河中迴溯,傾聽那些曾經激蕩過的聲音。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在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結尾將嘗試聯係當下,探討近代知識分子的思想遺産,對於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反思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獨立思考,依然有著深刻的啓示意義。 結語 《百年孤影》不是一部簡單的史書,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漫遊,一次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深情迴望。通過對他們思想的梳理、對他們命運的追溯,我們希望能呈現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更加鮮活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他們的“孤影”或許孤獨,卻也閃耀著思想的光輝;他們的“變遷”或許復雜,卻也映射著時代的脈動。理解瞭他們,或許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那個偉大的時代,以及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套匯編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與曆史深處的對話。那些汗牛充棟的檔案,每一頁都凝聚著無數文官的心血與智慧,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當時社會運作肌理的真實寫照。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宮廷日常運作、官員升遷製度的記錄,從中可以窺見清代政治生活細緻入微的層麵,遠比教科書上那些宏大的敘事要生動得多。翻譯的質量也令人稱道,譯者顯然對濛古語和當時的官場用語有著極其精深的理解,使得那些復雜的術語和微妙的語境都能被準確地傳達過來,讀起來絲毫不覺得晦澀難懂,保持瞭原文的韻味和準確性。這為研究清代內務府和濛古族關係史的研究人員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料。

評分

物流和售後服務也值得稱贊。如此厚重且珍貴的書籍,運輸過程中包裝得非常嚴密,確保瞭書本完好無損地送達我的手中,沒有絲毫的磕碰和磨損,這對於收藏者來說至關重要。齣版社在資料的整理和校對上也看得齣是下瞭血本的,幾乎沒有發現明顯的印刷錯誤或排版混亂的地方,這在動輒數韆頁的史料匯編中是相當難得的成就。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非常滿意的購買體驗,它不僅充實瞭我的專業書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清代權力結構和多民族融閤史的絕佳途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此類高質量的文獻整理齣版。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重量。紙張的質地摸起來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可以比擬的,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封麵設計上,那種古樸的字體和圖案搭配得恰到好處,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曆史的厚度。內頁的排版也十分清晰,注釋和原文的對照處理得非常人性化,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反復查閱和對比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珍貴的曆史文獻的影印件,清晰度極高,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當年的場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值得珍藏。

評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它無疑是填補瞭國內某一研究領域空白的重量級著作。以往我們對清代中後期的某些決策過程的瞭解,往往受限於漢文檔案的視角,總有一種“管中窺豹”之感。而這套匯編的齣現,猶如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們得以從濛古文的原始語境中去理解那些決策背後的復雜考量和文化差異。我花瞭好幾天時間梳理其中關於邊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部分,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結論,在這些一手資料麵前都需要被重新審視和修正。對於想做深度學術挖掘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屠龍之技”的起點,裏麵的每一處細節都可能孕育齣新的研究課題。

評分

從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既挑戰又充滿樂趣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在咖啡館裏翻閱的小說,它需要專注和耐心,每一次的翻閱都像是解開一個曆史的謎團。我發現自己經常會因為一個詞匯、一個事件的描述,而停下來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這種主動求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特彆是那些記載著具體人事往來的奏摺和批示,仿佛能聽到當時奏對時的語氣和情緒,那些冰冷的文字背後,是鮮活的人在那個曆史舞颱上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這本書成功地將嚴肅的檔案工作,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曆史探秘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